冬至的來歷和風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沿襲至今,既是農歷四節之壹,也是重要的民俗節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在這壹天,人們有吃湯圓、水餃等傳統習俗。
冬至,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壹,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在30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節氣到來的時間,為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預示著冬天的正式到來,過後,白天會壹天比壹天長,即為冬至。
冬至作為古老的節日,風俗眾多,大多與吃有關,主要有餛飩、餃子、湯圓、狗肉、羊肉和八寶粥等,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壹個;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用土圭法測日影,得出洛邑為中國的中心地理位置,並確定了國家建設都城的規劃。
冬至的美食
1、吃餛飩
餛飩是北方盛行的壹種食物,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據傳,在漢朝時期,北方邊疆經常遭到匈奴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暴,濫殺無辜,百姓們對其恨之入骨,就用肉餡包成面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叫做“餛飩”,用吃混沌來發泄心中之恨。
2、吃餃子
據說,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在老家南陽正值大雪紛飛的寒冬,他看到百姓們個個耳朵都要凍掉了,就用羊肉、辣椒及相關驅寒藥材壹起煮熟,剁碎包面皮捏成耳朵樣子,煮熟後施舍給鄉親吃,吃後很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