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把“夜”稱為“夜”。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就以看燈這種熱烈喜慶的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但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成為全國性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
正月十五燒燈籠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到了唐代,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都在正月十五“為佛燃燈”,於是佛教的燈籠遍布民間。自唐代以來,元宵節點燈已經成為壹件合法的事情。
元宵節的意義:
元宵節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壹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超其他節日,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春節從除夕關門開始,到元宵節結束。是壹個人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和人際關系的過程。
第壹天給父母拜年,第二天給父母拜年。以後會逐步把拜年的範圍擴大到普通親戚朋友。在此期間,人們的活動僅限於熟人之間。第五天是第五天,所以農活可以開始,商店可以開門營業。這期間,社會開始正常運轉。
正月十五,所有的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來。因此,元宵節具有確認所有社會成員(包括互不認識的人)之間關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