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國就已經有箏了。那麽箏又是怎麽來的呢?糧這可有壹段有趣的傳說:當時,秦國有壹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彈瑟的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有壹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裏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裏,愛撒嬌的妹妹哪裏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兩人妳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哢嚓”壹聲,瑟被掰成了兩半。
父親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楞住了。只見姐姐手中的壹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壹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唉聲嘆氣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壹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
宛無義早忘了責備女兒,他把半邊瑟分別做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比原來好彈,聲音也更好聽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作“箏”。從此以後,“箏”就在秦國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