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挽救這壹古老的劇種,秦腔學校在1957招收了74名學生,成立了通州梆子班,聘請了王某兒、何香初、王麥才、王來來、朱、劉勝三、張海娃、段瑞峰等著名藝人授課。培養了白月燕、雷平良、、杜愛賢、黨、何安東等壹批優秀青年演員。1958年,通州梆子班在Xi安演出,還在大理、蒲城、合陽、澄城等地巡回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1961年5月,由通州梆子班組成“陜西通州梆子實習演出團”,赴京報道演出《破國寧》、《石佛口》、《轅門砍子》等優秀傳統劇目,引起了首都戲劇圈的關註。著名藝術家王來來表演的《擂鼓與劉峰》,被京劇大師梅蘭芳譽為“活的張飛”。戲劇理論家周在觀看演出後撰文指出,中國的各種梆子戲都起源於通州梆子。
1964年通州梆子班學生畢業分配到渭南,渭南地區成立通州梆子劇團。1966年,因“文革”開始而解散。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陜西通州梆子劇團於1979在安重新組建,演出了《綠絲頌》、《囊仔》、《少女審判》等劇目。現代戲劇家庭公案。100多場演出。通州梆子劇團於1987並入秦腔研究所,隸屬於通州梆子劇團,先後演出現代戲《秦連》《後媽戀》。新編古劇《無字血淚》,改編移植傳統劇《木蘭從軍》《秦雪梅喪》。1997取消劇團。通州梆子雖然沒有專業的戲班,但其鏗鏘、激昂、優美的唱腔回聲依然回蕩在千萬人的耳畔。
上一篇:臺灣漢人比例多少?下一篇:如何讓鹹幹帶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