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表演藝術是朝鮮族農樂舞。
朝鮮族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壹,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朝鮮族農樂舞源於祭祀性活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壹種自娛性舞蹈。2009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朝鮮族農樂舞是朝鮮族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形式,歷史悠久,並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源於農業生產,體現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多在節日和喜慶佳期,由農民高舉上書“農者天下之大本”的農旗,手持各種農樂樂器集體歡歌作舞。
朝鮮族農樂舞的藝術特色
1、表演形式
朝鮮族農樂舞生活氣息濃厚,壹般有兩種演出形式。壹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的情節性演出,壹種是在慶祝豐收或過節時以傳統舞蹈為主的群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象帽舞、乞粒舞和長鼓舞。
2、舞蹈音樂
農樂舞的音樂具有獨特的多樣旋律,稱作十二拍。十二拍是按照舞蹈構成的方法排列的,並以此規定它的舞蹈動作和構圖,農樂舞是大型的綜合性舞蹈,其全部演出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
3、表演樂器
農樂舞的伴奏樂器有小鑼、鑼、長鼓、小鈸、嗩吶、鼓等,以小鑼為主,它起著指揮的作用。旋律部分主要是嗩吶吹奏,打擊樂的分量較重,情緒很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