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覆蓋之前,茅草被編織成壹排排稻草,無數的稻草排堆積在屋頂上,用來防雨防熱。人住在竹樓的上層,下層沒有四面墻,是用來堆放工具、東西和牲畜的。
竹樓上有兩個露臺,前露臺與樓梯相連,後露臺是晾衣服和紡紗的地方。女人生孩子要搬到陽臺上,生完孩子要洗幹凈搬到壁爐邊的客廳裏坐月子。
樓上用欄桿隔開,裏屋根據人口分成幾間臥室。外屋是“客廳”,同時也是廚房和餐廳。“客廳”中間有壹個壹米見方的火坑,三個鍋堆做成三根柱子。火坑上掛著竹吊籠,用來放置食物。壁爐和鍋堆是家裏神聖的東西。當家庭成員下班回來或訪客圍坐在壁爐旁時,他們在這熊熊的火中喝茶、聊天、討論家務和安排生產。竹樓屋頂兩端用茅草耳環裝飾,普羅大眾的竹樓用六朵花裝飾,即每頂壹朵,兩斜邊各壹朵(圖1);村裏有十間“七老”房子(即卓勝、卓巴、聖女、巴努、口普樓、乃娥、大仔),即每間房頂上有壹間,每間斜邊有兩間。用耳環和鮮花裝飾的竹樓,既能讓人認清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又能讓人深思。
如果從稍遠壹點的地方看竹樓的側面,裝飾著花朵的三角形竹山墻,就像壹個戴著三角帽的基諾族婦女的頭,耳洞裏插著芬芳的花朵,威嚴而沈默地凝視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