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教育思想是孔子倡導的,他在教育對象問題上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就是不分貴族平民,不分國界外國人,只要願意學習,就可以入學受教。
背景:東周時期,戰亂頻仍,樂崩。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的大壹統體系開始瓦解,諸侯開始為政壹方。為了培養地方人才,地方官都建立了自己的官學,稱之為“楊公”。這時,教育的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壹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所以孔子之前“學在官”,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權利接受教育,所以只有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做官。孔子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在下移,這就給私塾提供了機會。孔子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了他創辦私塾的生涯,希望通過教育培養“人才”和官員,實現他的政治思想。
歷史啟示:“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現代社會,尤其是20世紀以後,教育成為所有公民的需要和權利,教育的普遍性和普及性更加鮮明和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