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中將士高呼諸葛亮先生坐天燈突圍。“司馬懿居然信以為真,帶兵追趕天燈,諸葛亮因此得以逃脫,所以後人把這個燈叫做孔明燈。”
現代人把燈籠放在孔明燈籠上作為祝福。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願望,象征著年年豐收幸福。
擴展數據:
放飛燈籠是漢族民間文化的壹種,是中國許多地區的節日習俗。
海南燈籠,也被稱為文燈籠和天燈,是由白色的紙糊。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膨脹產生的熱量可以被帶走。它攜帶的燃料可以升空漂浮約1小時。起初看起來像壹個不知名的飛行物,上升到壹定高度後,看起來像壹顆星星。
相傳是從大陸傳到海南,演變成了當地非常有特色的民俗。在喜慶的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點亮燈籠來表達他們的美好祝願。在點燃燈籠之前,人們應該在燈籠上寫下他們的願望,冉冉將和燈籠壹起升到天空,以祈禱願望能夠實現。
在文昌、萬寧、儋州壹帶的村落,有紮花燈、放花燈的民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天鼎”諧音,男孩壹家自發組成“送燈”隊伍,用寫有吉祥文字的燈籠,如公燈籠、人燈籠、手燈、花籃燈籠、鯉魚燈籠、珍稀古燈籠等,敲鑼打鼓,繞村走到村裏的廟裏,表示要送到“人丁興旺、家景興旺”。
放天燈時,將油倒在抹布上,桶口朝下。點燃油布後,整個紙桶就會充滿熱氣,家家戶戶的天燈就會像熱氣球壹樣升起來。帶上妳的祝福和祝願,飄向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