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國學”是指國家級的學校,相當於“國子監”和“玄學書院”。唐朝貞元年間,李勃隱居廬山白鹿洞讀書。當他到達南唐時,他在原址建了壹個學習博物館來教授學生,並把它命名為“廬山郭雪”。宋代改稱“白鹿洞書院”。這個時候的“國學”其實就是壹個藏書講學的地方。
“國學”今天的含義是指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為載體,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思想體系。
學習國學的意義;
1,塑造和諧生活。
中華民族是壹個崇尚和諧的民族。我們的祖先認為,完整的人生是和諧的,包括與自己、家庭、社會、自然、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思想,蘊含在各種經典作品中。兒童閱讀這些作品,對和諧生活的塑造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礎。
國學是經過時間沈澱的文化,經得起時間沈澱的才是真正的經典。大聲朗讀能在孩子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記。
3.發展寫作能力。
20世紀的兩次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現代的壹些文化領袖不都是傳統教育出來的嗎?孩子讀文言文,然後寫白話文,就像學過美聲唱法的人唱流行歌曲壹樣輕松。
4.培養說話的水平。
中國傳統教育的精髓是朗讀。在古代私塾裏,孩子們先把文章背得滾瓜爛熟,然後老先生再做壹系列講座。這種閱讀對培養壹個人的英語口語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