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鼓戲,原名花鼓調,是安徽五大劇種之壹。清同治年間,大批湖北、河南移民遷入皖南,將湖北花鼓調、河南的地方戲帶到民間傳播。後兩種曲藝與皖南民間歌舞融合,並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形成了藝術風格粗獷、質樸、活潑,地方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原為益陽方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傳入徽州。曲調除徽、昆外,以彈撥為主,夾雜皮簧。每逢民俗節日,當地都有徽州班表演。長期
皖南花鼓戲,原名花鼓調,是安徽五大劇種之壹。清同治年間,大批湖北、河南移民遷入皖南,將湖北花鼓調、河南的地方戲帶到民間傳播。後兩種曲藝與皖南民間歌舞融合,並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形成了藝術風格粗獷、質樸、活潑,地方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原為益陽方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傳入徽州。曲調除徽、昆外,以彈撥為主,夾雜皮簧。每逢民俗節日,當地都有徽州班表演。長期以來,村裏的壹些年輕人和知識分子學會了唱徽劇。清末農村出現了“唱班”,為祠堂祭祀和家庭婚禮演奏清唱劇。涪陵男聲班的演員,五六歲去排練,六七歲上臺當跑龍套的,然後當配角。十三四歲被選為演技出眾的男主角,15歲後就不再參演了。雞西“徽劇男聲班”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皖南皮影戲是清朝同治年間隨湖北、河南移民傳入中國的,流行於宣、郎、廣等縣及鄰近的江浙壹帶。皖南皮影戲是用處理過的透明牛皮刻成人物。表演時,演員在幕後操作,通過燈光在銀幕上展開。在宣城的廣大農村,看皮影戲早已成為勞動人民的傳統習俗,特別是在節假日、婚喪嫁娶、豐收的喜慶日子,人們都要搭起戲臺唱幾場皮影戲,那種熱鬧的場面已經成為宣城地區的壹大民俗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