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世紀開始,瑞士步兵(傭兵)團就壹起使用邊鼓和短笛。後來,邊鼓傳遍了歐洲。早期的邊鼓高度等於或略大於直徑。用的鼓皮比現代的厚,鼓槌更粗,發音更重,沒有鮮艷的顏色。鼓在19世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鼓的形狀是扁平的,而且鼓身往往是黃銅做的,鼓皮是用棒或螺絲繃起來的。雖然從17世紀早期就可以通過螺絲或杠桿來控制小軍鼓弦的張力,但是直到20世紀中期才出現了先進的機械裝置,使小軍鼓弦可以立即離開鼓面(為了產生特殊效果或避免其他樂器引起的不必要的振動)。在20世紀之前,腸衣經常被用來敲擊腱膜。到了19世紀,軍隊通過口授的方式演奏鈴鼓,只有後來在管弦樂隊中使用鈴鼓時,演奏者才需要樂譜。現代作品和爵士樂的演奏需要特殊的效果,可以通過放松琴弦、敲鼓、用手指彈奏、用非標準的鼓槌或鋼刷彈奏來實現。據史料記載,法國作曲家、小提琴家馬蘭·馬雷斯的歌劇《阿爾西·厄尼》(1706)和《拉·加紮·拉達拉》(1817)最早在管弦樂隊中采用鈴鼓,但在利姆斯基-
上一篇:古代棉花加工步驟有哪些下一篇:我最喜歡的春節作文是300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