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最古老的習俗之壹是燃放鞭炮。裝滿火藥的鞭炮是唐末宋初才出現的,也就是1000多年。然而,放鞭炮的習俗已經有2000多年了。鞭炮之所以叫鞭炮,是因為在火藥發明之前,人們真的是用火來燒竹子,竹子受熱就會爆裂,古代稱之為鞭炮。唐朝把這種東西叫做爆破棒。
另壹個歷史悠久的習俗是在新年吃餃子。漢代寫的《禮記》記載:“飯二,肉壹,皆為餌,煎之。”這是餃子的雛形,距今2000多年。此外,還有兩種春節食品幾乎與餃子同時出現,都有近2000年的歷史。它們是起源於漢代的元宵和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年糕。
元宵節的習俗:吃元宵,看燈籠,猜燈謎等等。吃元宵也叫吃湯圓,元宵就是湯圓。他們的做法在成分和風格上都不壹樣,但是吃元宵的意義是壹樣的。寓意團圓美滿,日子越來越紅火。
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印度莫哈陀每逢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
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