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時期,用於測量風向的儀器是“翔鳳吳彤”,它是用銅制成的,以壹只烏鴉為原型。這種“翔鳳吳彤”出現在漢代,它被制作得非常大,安裝在壹個平臺上,用於觀察天文情況,預測風向。因為重,剛開始不能靈活操作,遇到小風就完全不動了。後來人們不斷改進,風向標逐漸變得輕巧靈活了許多。晉代開始流行木制香鳳舞。
侯豐旗唐代稱為“翔鳳旗”,宋代稱為“展鋒旗”。雖然名字不同,但功能是壹樣的。宋朝的時候,有壹個蘇州人叫蔣應舒,他很會打展鋒旗號。除了候風旗,古人廣泛使用的風速計還有“向鳳舞”。“香鳳舞”又稱“外鳳舞”,由木頭和銅制成。傳說它是在虞舜時代發明的。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張健宮上有壹只“鳳闕”,因稱“銅鳳”而得名,因風速計形似鳳凰而俗稱“銅闕”。
早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用旗幟上的飄帶來觀察風向,有了四風的概念,並用“易”、“易”、“衛”、“伯”等字作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風的名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對鳳桐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發展。《春秋左傳》中已有“八風”“八風”的記載。當時人們的認識已經從四風發展到了八風。到了漢代,風速計和對風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在此期間,發明了銅風速計“銅鳳凰”和“相風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