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用來約束女性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統稱為“三從四德”。儒家倫理和法典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女社會分工)”的原則,規範女性壹生的道德、行為和修養。“三從”即女子不從父嫁,從夫嫁,夫死子;“四德”是指女德、女言、女貌、女功。
三鋼五常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封建倫理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擴展數據:
“四德”原本是對宮廷女性的四種必備素養——德(德)、言(言)、容(容)、術(功)的培養和修養,包含了“女學”的四項傳統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之為“四教”,也叫“四行”。起源於宮廷對女性的教育,屬於“陰禮”(女性遵守的禮儀)和“陰職”(女性承擔的責任),很快擴展到上層家庭承擔女性角色的培養。
女孩十歲時,在家受女師教育——教“溫柔交付、順從”(德、言、忍、柔順、順從)、抱麻(紡麻線,古代衣服多為麻、葛、絲),治蠶繭、織布、做衣服,婚前三個月學壹系列工作(工、織、縫、備),宗親請女師訓女,“教女德、言、貌、功”;訓練完成後,會舉行祭祀儀式,讓女方聽話。
可見,“四德”是為“三從”的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被概括為對所有女性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婦德即貞節,婦言即辭令,婦容即溫柔交付,婦功即屌絲。”後人壹直在做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