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相傳是宋江代學者王應鱗編著(這個說法並未完全確定),後又經過明清學者陸續增刪。1928年由章炳麟重新修訂。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因其短小精悍、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及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千百年來被人們奉為經典,不斷傳誦。
作品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亙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糅合在壹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壹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壹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百科知識,得以納入壹個清晰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