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體現,作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傳承的載體,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艱巨使命。
通過這些文化展覽,人們可以了解祖國的歷史和輝煌成就,並以此為激勵,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和社會理想,為中華的崛起而奮勇前進。
博物館發展史
根據君子之友協會王愛軍的記錄,中國博物館的歷史始於夏朝。歷代皇帝在物體上繪畫和投射圖像,或在寺廟的墻壁上描繪聖賢,以啟蒙,幫助他人和教育人民。
從隋代楊迪開始,歷代皇帝都有設宮收藏名家書畫,或設立畫院,設畫官,提倡藝術,以求清廉不廢。只供帝王享用,不供惠澤百姓享用,造成了中國士大夫藝術和民間藝術壹千多年的不同風格和趣味。
以近代西方博物館的形式出現在中國,始於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法國教士韓伯祿在上海創辦自然歷史博物館,後又新建壹座,又稱徐家匯博物館。同治十三年,英國亞洲文學協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博物館。
光緒三十年(1904),天津租界薛鑫中學建立了華北博物館,這是壹個自然歷史和民俗的博物館。以上三個博物館都是西方人建的。中國人自己辦博物館,是光緒三十壹年張謇倡導的。
第二,宣彤元年(1909),在濟南成立山東省圖書館附屬山東金石保存所,收藏出土古器物、古跡壹萬余件。宣彤第二年,南洋葉全同鄉會教育中心成立,全部由民間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