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戲是在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個別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滑稽戲曲表演是以獨角戲、相聲等曲藝表演為基礎,又吸收了文明戲的表演。他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現滑稽戲已被列為上海市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第壹類,是根據獨腳戲的“段子”發展和改編成的。其中《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藝術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秀的傳統來保留劇目,並被搬上了銀幕。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主要有《方卿見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電影劇本移植、改編的。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福》、《西望長安》等;根據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萬無壹失》(即《天羅地網》)等。第四類,是根據外國劇本改編的如《活菩薩》壹劇,連演連滿壹年零九個月,創自有滑稽戲以來演出場次最多的紀錄。第五類,是新創作的劇目。如《樣樣管》、《不夜的村莊》、《滿園春色》、《性命交關》、《壹千零壹天》等。1981年9月魯迅誕生壹百周年紀念時,滑稽戲的《阿Q正傳》被列為上海紀念演出的重點劇目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