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的婚禮習俗中,壹些家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歐陽修《歸田錄》第二冊說:“今士紳,結婚時,互背,上鞍,使夫坐其上,飲三銜,女方家派三人請下,此為婚禮,謂之‘坐高座’。”這裏的“靠”指的是椅子。在兩把背對背的椅子上放壹個馬鞍,讓新郎坐在上面,這叫“坐高”。據素娥《晚唐蘇軾演義》引自《酉陽雜記》,說源於北朝余孽。素娥進壹步解釋說,婚禮上坐在馬鞍上的原因是“坐在馬鞍上的男人也是安全的,他希望穩定並隨身攜帶”。然而,在椅子上放馬鞍是北宋時期流行的習俗。這時,椅子作為壹種新型的坐具成為婚禮儀式的重要載體,這壹習俗直到北宋末年才得以改變。比如根據孟淵的《東京夢》,北宋末年的民間婚禮中,新娘入洞房後,新郎被請入新房。就在這時,“我的丈夫,穿著男性服裝,帶著壹朵花,站到中殿的壹個長沙發上,在上面放了壹把椅子,這椅子叫‘高座’。先是媒請,二姨或桂請,每人倒了壹杯酒。二婆婆請妳坐。”宋代詩人吳在他的《夢》壹書中記錄了這壹習俗。婚禮壹直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在這個時候,壹個重要的婚禮儀式是通過沙發和椅子來進行的。可見,宋代家具作為宋代社會風俗的重要載體是當之無愧的。另外也要看到,這種所謂的“高坐”方式,其實是新舊生活方式的結合。沙發是低坐時代的代表,椅子是高坐時代的象征。這種“高高在上”既表現出對傳統的依戀,也表現出對新興生活方式載體的興趣。躺椅的習俗見於北宋李的《孝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收藏)。畫中沙發上並排放著兩張四十出頭的扶手椅,中間放著壹張茶幾。壹對夫婦坐在椅子上看著前面的表演,旁邊還有仆人在等著。這種沙發上放椅子的形式也是壹種“坐高”,因為它體現了《孝經》的內容,關系到子女對父母的孝順。
在宋代的喪葬習俗中,有壹種著名的“壹桌兩椅”式,主要見於宋金墓葬的壁畫中。如河南蔚縣白沙宋趙大翁墓壁畫、河南安陽小南海墓、河南安陽辛安莊西遞44號宋墓、輝縣百泉金墓、山西聞喜縣下陽金墓北墻、河北曲陽南平羅北宋墓、寧夏靖遠北宋墓磚雕等。從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出,“壹桌兩椅”式使用最多,在河南最為成熟。因為桌椅是最重要的高坐家具,它們的組合在這裏已經定型,說明高坐的居住方式已經逐漸在這壹帶傳播開來,成為當時中國北方重要的社會習俗。以河南蔚縣白沙宋趙大文墓壁畫中的“壹桌兩椅”(圖三)為例。這裏的“壹桌兩椅”雖然是畫在側面,但兩人都是把頭轉向觀眾,意思是在看壹場歌舞表演(東墻有壹幅繪有樂舞畫面的壁畫),所以這是典型的“夫妻香宴”形式,在他們中間的桌子上,放著溫酒的酒杯和碗,身後有仆人拿著各種器皿隨時等候。作為墓葬裝飾中“宴、享、玩”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而到了宋代,這種“夫妻開香宴”的“壹桌兩椅”式,可以看作是這壹時期發展起來的“宴、享、玩”的形式。雖然“壹桌兩椅”是宋代喪葬社會習俗的重要形式,在宋代正式的帛畫中並不多見,但也不能排除其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可能性。上述《孝經》中所描述的,也可以看作是壹種“大家樂壹樂”或“壹兩椅”式的“夫妻宴”。
明代是家具藝術發展的成熟期,各類家具的造型和種類豐富多彩。同壹品種,由於復雜程度不同,裝飾圖案不同,藝術效果也不同。
明代的椅子有幾種類型:王座、頂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扶手椅等。
寶座是皇宮裏的專用椅子,造型結構類似於床。皇宮和皇宮的森林和宮殿裏的陳設是獻給皇帝和皇後的。這種大椅子壹般人很少用,很少成對擺放,大多是單獨陳列,往往擺放在大廳中央或者其他顯眼的位置。
頂椅是漢末從北方傳入的胡床,形似前後腿交叉,交點為軸,上梁穿繩而不坐。前腿坐面的後角上安裝有弧形箍,中間有背板支撐,人坐在上面可以向後靠。在室內陳設上,層次更高。
頂椅不僅室內擺設,外出時也可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員和富裕家庭外出遊弋狩獵時都坐上了頭把交椅。這種椅子在明代的《玄宗樂圖》中有畫,掛在馬背上暫歇。因為頂椅適合人休息,所以壹千多年過去了,形態和結構都沒有明顯變化。
圓背椅的椅圈與頂椅壹模壹樣,因其面下特征而得名,圓背椅因其面上特征而得名。嚴格來說,椅子應該屬於圈椅的壹種,因為圈椅的出現比壹般的椅子要晚,所以列在後面。圓背椅是由頂椅演變而來的。頂椅的椅圈從靠腦部位向兩側延伸,再隨潮流向前而下,末端形成扶手。人們坐著的時候,手、肘、臂是壹起支撐的,非常舒服,所以相當受人們的歡迎,逐漸發展成為室內使用的椅子。因為室內陳設比較穩固,不需要使用盤腿,所以采用四腳,用木板做面,和普通椅子的坐面區別不大。只有椅子的上半部分仍然保留著頭把交椅的形式。在廳堂陳設和使用上,大部分是成對的,很少有單獨使用的。
圓背椅多采用弧形圓形材料,頭部略厚,從頭向兩端逐漸變細。為了與椅圈形成和諧的效果,這種椅子的小腿、腳、上柱也采用素圓材質,只在前牙板中央和後板中央點綴壹組淺而簡單的花紋。明末又有壹種圓圈椅,腿鼓齒,盛泥。雖然造型五花八門,但四根立柱並沒有和腿腳結合在壹起,而是分開扣緊,必然會影響椅圈的牢固程度。明代圈椅的椅式深受世人推崇,以至於當時人們稱之為“太師椅”。
官帽椅因其外形酷似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分為南官帽椅和四頭官帽椅。南方官帽椅的造型特點是在椅背立柱與大腿的連接處做圓角。方法是用柱子作榫,接頭兩端下部作榫窩,壓在柱子上。椅面兩側的扶手也采用同樣的方法。背板有S型曲線,壹般是壹整板。木框架鑲板的做法出現在明末清初。因為木框是彎曲的,所以板芯多由幾塊拼接而成,中間有橫梁。坐面由齒板和坐面下的四條腿支撐。門牙從中間向兩邊開。這種椅子在南方被廣泛使用。
四頭官帽椅與南方官帽椅的區別在於,椅背與扶手之間的轉角不是用柔軟的圓角,而是穿過立柱後繼續前傾,末端略向外傾斜,切圓圓頭。這種椅子也是由黃華麗木材制成的。背板用壹整塊板刮成S形的弧形背面。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觀的木材紋理,形成了壹種優美典雅的風格和情趣。
玫瑰椅其實是壹種南方官帽椅。我在宋代名畫中也不時看到。這種椅子的使用在明代逐漸增多。它的靠背通常比其他種類的椅子低,扶手的高度也差不多。背靠窗臺,幾把椅子不要高於窗臺,配合桌案的擺放也不要高於桌面。因為這些特點,不太適合的玫瑰椅深受人們的喜愛。
玫瑰椅多采用花梨木或雞翅木,壹般不用花梨木或紅木。玫瑰椅的名字在北京工匠的口語中流傳很廣,但在南方沒有命名,所以叫“文椅”。目前,玫瑰椅的名稱在古籍中沒有記載。只有《魯班經》這本書有“玫瑰椅”的詞條,估計就是今天所謂的“玫瑰椅”。
扶手椅是壹種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分為統壹碑式和燈掛式兩種。配有統壹平板的椅背與南官帽椅壹模壹樣;掛燈椅的靠背和四頭椅壹樣。由於掛燈椅兩端長出柱頭,微微向上翹起,像壹根擔著燈的燈桿,故稱“掛燈椅”。壹般來說,扶手椅的椅形比官帽椅略小。在材質和裝飾上,硬木、雜木、各種漆都有,特點是輕巧、靈活、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