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漢字的形體特征看漢字文化與美育
從漢字的形成和發展來看,漢字並不是任性的象征,而是按照美的尺度來設計的,這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標準。動物只是根據所屬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塑造的,而人卻懂得根據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隨時隨地可以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物體;所以人也是根據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的。漢字也是華夏先民根據“美的規律”塑造的特殊“物”。
縱向來看,不同歷史時期的漢字形態都包含著特定時期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特征。本來中國的文字在殷代就有了藝術氣息。殷商、殷、周的許多甲骨文作品都極為精美。毫無疑問,這些留下自己的人是當時的書法家,雖然他們的名字沒有流傳下來。但是,有意識地把文字當作藝術品,或者把文字本身藝術化、裝飾化,是從春秋末期開始的。此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根據書寫用具的不同和時代的審美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姿勢,使其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美。甲骨文細而陡,金石碑刻柔而重,篆書內斂,隸書舒展輕松,楷書端莊秀麗,都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特征。
從靜態的角度來看,漢字也是美的“物”,體現在漢字的整體形態特征、結構布局特征和構詞筆畫上。
漢字的形體特征具有方正之的整體美。甲骨文、金文、篆書都是豎字,字形都是豎長形書寫。隸書取橫置,結構盡可能壓縮縱向空間,使形體最大限度地沿水平方向延伸,可稱之為橫寫。隨著楷書的興起,字體由方正之變為了正楷,體現了方正之的整體美。
漢字的結構布局具有平衡對稱之美。漢字的結構體現了平衡法則。漢字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內外結構、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等。所有這些結構都有壹種對稱美。如種田、會計、釀酒、勁、立、爹、崔、戴、架、梨、裹、辯等等。內外結構中的詞多為內輕外重,如囤、亭、箱、聞等。這些話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平衡的原則,顯得不平衡。其實這是壹種超越平衡和對稱的不平衡和不對稱,平衡中的不平衡,對稱中的不對稱,上升到辯證的層面,是動態的。另外,從筆畫的布局上,也體現了動態的平衡和對稱。如木字旁邊的字,木字右下角變成點;三個水點旁邊的字都匯聚到中心;還有,士兵,* * *等字,它們下面的筆畫就像人的兩條腿,牢牢支撐著整個字形;。這些都體現了漢字的穩定平衡之美。
2.漢字文化風格與美育
漢字的某些文化風格不僅是美的體現,也是創造美的重要方式。這裏我們以對聯和趣味詩、書法、篆刻、漢字藝術設計等中國文化風格為例。
對聯與美育。對聯既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漢字的藝術,兼具形式美和內容美,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對聯平仄均勻,音韻和諧,很有節奏感,很美。同時,對聯所記錄的內容是情景兼容的,如節奏的啟示中的“雲轉雨,雪轉風”。夜空在晴朗的天空下閃閃發光。來洪吞,宿鳥啼蟲。三尺劍,六駿弓,嶺北江東。“地上的頤和園,天上的寒宮”這句話,培養了學習者對自然世界的觀察和理解,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感受。
趣味詩歌與審美教育。趣味詩是利用漢字和漢語的特點形成的壹種獨特的文學樣式,也是體現漢字之美、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有趣的詩有很多種,比如嵌詩、藏詩、回文、寶塔詩等等。這些獨特的詩歌形式是美的創造。比如宋代李煜的回文詩《兩相思》,是壹首思妻之詩,是壹首思夫之詩。我在讀書:我在望著水對面的遠山。我們見過幾次面?空壺怕喝壹杯酒,和諧難寫壹首詩。頭路洋人去久了,消息送回來晚了沒有鵝。孤獨的燈光在夜晚保持著長久的寂靜,丈夫們記起了妻子和父親以及孩子。孩子們記得他們的父親,他們的妻子和他們的丈夫,漫長的守夜燈是孤獨的。遲遲沒有送鵝的消息,我已經遠離人們很久了。詩難寫,玻璃杯怕空壺。見過幾次面,但是遠遠的看著水眼睛就幹了。對親人揮之不去的思念和詩意語言形式的重復相得益彰,收到了良好的審美效果。
書法篆刻與美育。書法篆刻是漢字藝術,是漢字文化在審美領域的重要體現。中國書法藝術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風格之美,包括書法的筆法、墨法、結構、構圖等內在之美,包括方與圓、曲與直、遲與快、輕與重、胖與瘦、虛與實的辯證之美。
漢字設計與審美教育。漢字設計不僅是壹種藝術創作,也是壹種審美教育。沒有壹定的審美素質,很難進行漢字設計。學習者有壹定的藝術素養。以漢字形體為設計對象,通過線條、色彩、光線的變化,設計出不同的藝術符號,使漢字的形與意完美融合。同時,漢字設計被應用到文學、繪畫、建築、雕塑等領域,產生了大量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