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國家政策又給了汕頭壹針強心劑,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準,對於“港口城市”的汕頭來說,再次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根據規劃,為配合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發展,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提出了廣東省航運業發展“壹核兩翼”的戰略布局。地處粵東的汕頭,占據“壹翼”,肩負著對接海西經濟圈“東翼”的重任。這意味著,和未來的廣東壹樣,汕頭將從“陸地”走向“海洋”。
業內人士認為,與第壹輪“擴大特區範圍”政策相比,此輪海洋經濟戰略宏圖無疑成為汕頭特區經濟發展的又壹個春天。
豐富的港口資源助推海洋經濟發展
汕頭海洋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得益於區域內豐富的港口資源。
據了解,汕頭建特區30年來,港口建設蓬勃發展,得益於自然地理條件。多年來,汕頭建設了60多個泊位,其中1 ~ 5萬噸級泊位18個,3000 ~ 5000噸級泊位23個。到2009年,全市港口吞吐量達到3244萬噸,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20倍(僅中間泊位3個)。在港口作業區,從改革開放前的老港區,僅增加了石崗港區、馬山港區、朱赤港區、廣澳港區和海門港區。
多年的改革開放也促進了汕頭港的生產發展,港口吞吐量不斷刷新紀錄。1982汕頭港貨物吞吐量突破200萬噸,2006年突破2000萬噸。2011年,汕頭港貨物吞吐量4005萬噸,增長14%;完成集裝箱165438+萬標箱,比上年增長17%,進入世界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值得壹提的是,上述兩項指標增速分別高於全國沿海規模以上港口平均水平4.5和19.3個百分點。
目前,汕頭港已發展成為中國25個沿海樞紐港之壹。自開通以來,它已與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289個港口進行貿易,並擁有7條國際班輪航線。國內方面,汕頭港集裝箱航線可直達上海、青島、天津、大連、臺灣省等26個港口。
由於港口資源的特殊優勢,汕頭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十壹五”期間,汕頭海洋經濟年均增長12.5%,海洋運輸、海洋旅遊、沿海工業、海洋漁業等產業綜合實力進壹步提升。201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248.28億元,同比增長27.3%,是“十五”末的65.438+0.7倍,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的20%,海洋三次產業比重為30.8: 32.5: 36.7。與此同時,汕頭海洋運輸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良好的態勢。港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543.8+0.75億元,與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的268個港口建立了海上經貿航運關系。到2010,港口泊位達到8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8個;貨物吞吐量3509萬噸,比“十五”末翻了壹番,“十壹五”年均增長15.2%。集裝箱吞吐量93.5萬TEU,比“十五”末增長154%,十壹五年均增長20.7%。2010年,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達76億元,水產品總產量39.9萬噸,水產品出口量9萬噸,出口額5.33億美元。
港口建設促進城市海洋經濟穩步發展
作為壹個因海上貿易而發展起來的港口城市,汕頭的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已經成為壹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港口與城市的命運息息相關,可謂“壹榮俱榮,壹損俱損”。
汕頭靠近南海,內河密集,沿海港口眾多。擁有海岸線289公裏,占潮汕三市海岸線總長度的四分之三。適宜建港的天然水深海岸線28公裏,可建50多個50-30萬噸級泊位。根據汕頭市相關規劃,預計到2020年,汕頭將把汕頭港建設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年吞吐量65438+億噸的大型港口,充分發揮港口資源集聚優勢,為城市海洋經濟深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作為港口建設的同步內容,汕頭還將強化汕頭港的樞紐港功能地位,全力調整港區產業結構,搞好區域經濟合作,改善通關環境,建設大型碼頭泊位,鞏固和發展本地航運業,提升水運市場競爭力,進壹步鞏固和發展粵東、贛南、閩西經濟腹地;積極將汕頭港融入“海西”經濟,先行先試,與粵東、贛南、閩西等地開展運輸合作,充分宣傳汕頭通關環境和港口發展潛力,吸引上述地區貨物從汕頭港進出口;進壹步改善汕頭港口大學通關環境,完善海關、檢驗檢疫等壹站式服務,推動港口物流大進大出、快進快出。
據汕頭市政府相關部門預計,到2015年,汕頭海洋經濟總量將大幅增長,海洋生產總值將比2010年翻壹番,達到53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5%,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進壹步提高,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海洋經濟空間結構進壹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環汕頭灣海洋經濟核心區、南澳實驗縣、南澎列島海洋生態保護示範區、北部現代海洋漁業優化區、東部沿海新城拓展區、南部沿海產業集聚區等六大功能區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了相對集中、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空間格局,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得到充分發揮;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進壹步增強,區域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培育5家以上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壹批海洋技術專利和自主知識品牌,初步建成國內領先的“科技興海”示範基地;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15年,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比2010年減少近10%,河口、港灣、濱海旅遊區等主要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沿海地區和主要島嶼防災減災體系有效建立。海洋綜合管理明顯優化,海洋經濟發展機制和體制逐步理順,出臺了壹批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海洋監測監視網絡進壹步完善,海洋管理和公益服務的現代化、科學化、規範化初步實現。
據介紹,到2015,汕頭將初步建成海洋強市,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強市。
政策助推海洋經濟,迎來黃金發展期。
海洋國家戰略的出臺壹方面給汕頭的海洋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促進了汕頭地方海洋戰略布局的啟動。
汕頭市交通運輸局表示,廣東海洋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不僅給了汕頭壹個機遇,也讓汕頭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除了規劃帶來的好處,汕頭“變本加厲”,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按照“以海引陸、以陸促海、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以打造環汕頭灣海洋經濟核心區為重點,強化東部沿海新城發展區、南部沿海工業區和海島開發保護區,著力培育廣澳、海門、後宅、青澳四大海洋經濟。
據介紹,規劃中的“壹核”是指汕頭灣周邊海域及其陸域,包括金平、龍湖、濠江和潮陽。是汕頭經濟發展基礎最完善、陸海經濟發展最協調的區域,承擔著重塑城市功能、提升品質的重任。它是汕頭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對汕頭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該區域將重點發展北方海洋總部經濟和高端服務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海洋金融業務和海洋科技研發;規劃建設南部海洋濕地公園,推動高端濱海旅遊發展,培育發展海洋職業教育、海洋會展業和現代物流業;西部的牛田洋將重點發展海洋科技教育產業,建設粵東海洋教育中心。
“三帶”是指東海岸新城拓展帶、南部沿海產業帶和海島開發保護帶。“三帶”發展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海洋經濟整體實力具有重要作用。
重點培育的廣澳、海門、後宅、青奧四大海洋經濟發展節點,是促進港口、產業、城鎮聯動發展,提升汕頭沿海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點。
此外,汕頭市還對提升和發展海洋運輸、現代海洋漁業、沿海產業等傳統優勢海洋產業,以及支持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作出了詳細規劃,對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完善海洋基礎設施、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建設南澳海洋綜合開發試點縣、推進海洋區域合作作出了科學詳細規劃。
有業內人士表示,汕頭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不僅是汕頭海洋經濟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也是廣東海洋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的有益補充,對促進粵東、粵西乃至整個廣東海洋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