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薇薇,21歲身體整形醫生,畢業於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殯葬專業。
“有壹次,壹個小女孩不幸去世了。她有壹個雙胞胎姐姐。看到壹個在外面,壹個靜靜的躺在裏面,我自己也覺得很難受。整張臉之後,我特意送了她壹個小發卡。”
25歲的整形外科醫生張琦(音譯)曾在中關村從事軟件開發工作。
“我們壹開始看起來不舒服,到最後全身看起來很平和,這是壹個特別的作品。有家屬說,‘沒想到恢復得這麽好。’這種認可會讓我們很有動力去做。"
董子義23歲的服務中心帶班復員飛行員部隊。
“有壹次,靈車來了之後,我也是先看了死者的死亡證明和身份證,然後登記了信息。後來看身份證,死者和我是同壹天出生的。我心裏咯噔壹下,腦子壹片空白。我調整好心情,像對待自己的親人壹樣伺候他們。走的時候,女孩的媽媽跟我說,‘我留下了壹個女兒,給我生了壹個兒子’。我哭了。”
27歲的陳辰(音譯)是壹名商務談判室的接待員,她在大學時主修財務管理。
“我不想放哀樂。每次按下開始鍵,那種心情是最難受的。按壹次送壹個人走,不分年齡……”
八寶山殯儀館,這個偶爾出現在新聞聯播裏的地方,對於遺體整形醫生張琦來說“其實並不神秘”。在這裏,每壹個死去的人都可以有尊嚴、有尊嚴地告別自己的生命。
在八寶山殯儀館,有很多年輕的工作人員穿梭其中,他們分布在各個崗位,如指導班和談判室、遺體整容室、火化車間等。近日,該服務中心指導課教師董子怡、商務洽談室接待員陳辰、形體整形專家張琦和楊薇薇接受了《中國青年報》的采訪。
尊重遺體,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
2003年非典之前,張琦還在中關村從事軟件開發工作。非典之後,他轉到殯儀館工作,工作就是正視遺體。他笑著對記者說:“這個行業跨度有點大。”
“其實我從小就喜歡這樣,覺得挺神奇的。這也是壹門藝術,我們壹開始看起來不舒服,到最後全身看起來很平和,這是壹種特殊的作品。如果妳盡力讓每壹個身體都完美,妳會有成就感。我們將修復壹些在車禍中殘缺不全的人的遺體。家人說,‘沒想到恢復得這麽好。’這種認可會讓我們很有動力去做。"
張琦,25歲,從事整容六年多。他還是說自己“比較年輕,沒有經驗”。對他來說,殯儀館的工作紛繁復雜,說簡單也就幾句話。
壹般來說,遺體整容的流程是清潔面部,塗底色,然後劃眉毛,畫嘴巴,塗腮紅,然後整理衣服。身體的皮膚顏色是黑色,紅色,紫色,和所有的顏色。最後,我們將使他變成正常的膚色,就像活人壹樣。
“這也是壹件手藝活。有很多細微的差別,除了師父沒人看得出來。比如神態方面,無論師父創造了什麽,都特別平和,膚色更自然。我們比師父還差很多。還包括衣服是否協調等。如果妳長期不在這壹行,妳根本看不出來。”
27歲的陳辰大學畢業後在壹家雜誌社實習了半年。2006年,她通過競爭來到八寶山殯儀館,現在在服務中心業務洽談室工作。她的工作主要是前期向家人介紹靈車送別的註意事項,同時也負責送別大廳的布置。
她大學學的是財務管理,性格開朗。面對記者時,她總是笑。“我們朋友會問‘妳在哪裏工作’,我會說‘在八寶山’。朋友們會說,‘哦,那是個好工作。’陳辰告訴記者,“現在找工作太難了,我覺得在這裏工作很踏實。"
今年剛滿21的楊薇薇,畢業於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是八寶山殯儀館為數不多的“訓練有素的人”。她在學校前兩年學的是社會工作專業,大三的時候改學了殯葬專業。她學習的課程包括遺體整形、遺體保存、殯儀員、火化機操作等。
“剛接觸身體的時候,沒有特別抵觸,以後就好了。我上班會穿防護白大褂,戴口罩和手套,不覺得惡心。”楊薇薇第壹次接觸遺體是在通州殯儀館的壹次培訓中。“什麽也沒看見,這很平靜。把它當成壹份應該做好的工作,但沒有那麽多想法。有時候掀開白布,身體睜著眼睛看著妳,我輕輕幫著合上。恐怖的我都見過,見得多了就習慣了。”
說起日本電影《趕屍人》,楊薇薇感慨:“電影裏殯儀員的工作節奏太慢了,八寶山殯儀館的遺體數量非常多,不允許妳這麽慢。我們的工作不能和電影裏的放在壹起說,沒有可比性。電影是美麗的,令人愉快的,但我們不能在這裏這樣做。如果妳光顧著某個人,那別人就該著急了。”楊薇薇告訴記者,八寶山殯儀館每年要給1000多具屍體做整形手術,這在中國是最大的。“我壹周要給30多具屍體整容,從實習到現在有500多具。”她說。
張琦告訴記者,遺體整容沒有統壹的時間標準。難度是十分鐘,難度是半天,有的甚至需要幾天。“有的凍得嚴重,有的凍得不嚴重,脂肪厚度不壹樣。有傷口的身體必須縫合...所以沒有時間限制。總之就是要讓他好看。自然平和,就像睡覺壹樣。家屬滿意,這是標準。”
“有時候在食堂吃飯,吃到壹半就要出去給身體整容,吃完了再回來繼續吃。”練習了不到半年的楊薇薇對此已經習以為常。“這不可能。妳不可能餓了。妳必須吃米飯。很多人做不了這個工作。”
“幹這壹行,心態壹定要好,心理承受能力壹定要強。尊重這份工作,尊重遺體。用手把屍體翻過來,輕輕的翻過來,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對遺體不能有抵抗力,不能覺得臟,要敢碰。”楊薇薇介紹了身體整形外科醫生的必備素質。
很多時候,在街上看到行人,張琦的第壹反應就是看他是不是整容好。“看到別人腿粗,就會覺得不容易找到動脈,不方便用防腐劑。這是職業病。”他說。張琦的手機和電腦裏有很多照片,在自己身體的整容中令人滿意。在過去的六年裏,他處理了成千上萬具屍體。
生活如常。
與記者交談時,楊薇薇壹直保持微笑。
楊薇薇每天把鬧鐘定在4: 20起床,因為他住的地方離上班的地方很遠,開車要花壹個多小時。她要6點趕到殯儀館,然後壹直忙到下午3點45分。
她說因為壹般生意都在早上,這也是北方的習俗。“下班回來大部分時間都是洗澡睡覺,因為我早上起得很早。周末吃喝玩樂和其他人壹樣,沒有太大區別。我們是人,我們不是怪物。”
陳辰和許多女孩壹樣,喜歡看書和看動畫片。她甚至喜歡看鬼片。
“美國拍的恐怖片都是血腥的。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看到的都不算什麽。”她咯咯地笑了。“看那個。放松自己就好。”
陳辰告訴記者,單位會經常開展壹些業余活動,包括拔河、運動會、演講比賽等,其中年輕人當然是最活躍的。五四青年節,單位還組織了壹次郊遊爬山。“我們都害怕自己的心理壓力,我們會通過這些活動來減輕壓力。”她說。
據八寶山殯儀館館長康繼坤介紹,由於北方壹般在上午舉行葬禮,年輕員工下午也會去同學或朋友家散散心。“單位也在做調研,了解如何調節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展壹些活動來調節生活。”八寶山殯儀館有職工之家,有健身器材和娛樂設施。在業余時間,許多年輕工人也在裏面打羽毛球、踢毽子和跳繩。每隔兩個月左右,殯儀館還會請壹些心理老師過來給員工上課。在課堂上,讓他們閉上眼睛,聽壹些舒緩的音樂,訴說自己的抑郁。
楊薇薇說,“從事這份工作對我的愛情沒有任何影響。男朋友大學還沒畢業,我們是高中同學。他挺理解和支持我的想法的,他對這個職業也沒什麽好避諱的。我覺得在八寶山學殯葬工作挺好的。生活如常。”
“朋友的婚宴什麽的照常去。”張琪笑著推開他的胳膊。“都什麽年代了?”
“我們也什麽都穿。早上來的時候可以穿什麽顏色的衣服,上班的時候換工作服。剛來的時候穿了壹件大紅色的外套,還很尷尬。他們跟我說沒事,上班換就行了。我喜歡穿各種顏色的衣服,紅的,黑的,藍的。”楊薇薇笑著說,“當我和我的同學在壹起時,這沒什麽。我高中有壹個很要好的朋友。她參加了壹場婚禮。我和她開玩笑說,我們好,讓我們做兩件人生重要的事。”楊薇薇笑得前仰後合。
談到薪水,楊薇薇說,“實際上,它並不像外面傳播的那樣神奇。現在我有1000多,扣除‘五險壹金’只有800多。我現在沒有任何灰色收入。但是我很開心。”
觸摸太多冰冷的屍體,無數次見證妳將何去何從,這些年輕人對生活的理解比常人更深刻。陳辰說她最不想做的事就是演奏哀樂。“每次按下開始鍵,心情都是最難受的。按壹次送壹個人走,不分年齡……”
“人要好好活著,活著比什麽都好,要幸福。”張琦的想法簡單明了。“不要太在意名利。有的人生前很有錢,有的人很厲害,有的人想要什麽就有什麽。最後,不都是壹堆灰嗎?”
使命第壹,永遠感動。
張琦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參與過很多重要人物的遺體整形手術,包括在海地地震中犧牲的8名中國維和警察。
“任務是從上到下安排的。他們信任妳,讓妳做這麽重要的工作,所以這部分妳壹定不能出錯。”張偉說。
今年5438年6月+10月,8名中國維和警察在海地整容的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有***6個人來完成這項工作。對他們來說,有尊嚴地與祖國人民見面,有尊嚴地離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全球直播的,所以我們必須小心每壹個細節。”
他說,由於路上耽擱,遺體高度腐爛,味道很大。他們脫衣服的時候可以撕掉壹層皮。
“我們壹起給他們準備棺材,洗幹凈,不能讓屍體有異味。然後消毒,穿衣,化妝,最後封棺。化妝要特別註意,因為身體已經高度分解了。整形手術後,我必須撫平他所有的衣服。入棺時,哪怕是壹角,壹張領帶牌也不正。”
“全球播出的前壹天,我們從中午12開始,壹直到晚上9點才結束。第二天的告別儀式得很早來,還得給我補妝。那天晚上我幾乎沒睡,也不敢睡著,因為如果中間有什麽緊急任務,我會馬上來的。”
第二天,張琦看著我們重塑的身體面對那麽多鏡頭和那麽多領導,感覺“很有成就感”。
陳辰也經歷過許多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名流的善後。
她說,國家領導人和名人的服務幾乎和普通人壹樣,只是有壹個固定的告別儀式。“播音員羅京老師的歡送會來了很多人,我們已經控制住了場面。因為群眾來這裏是沒有組織的,如果秩序混亂,告別廳會很危險。我們的導遊組織大家排隊,從哪個門到哪個門,所有環節都得細化。”
和許多年輕人壹樣,殯儀館的年輕人也有偶像崇拜情結。
陳辰說,在八寶山殯儀館工作,可以見到很多名人,但做好自己的工作比見名人更重要。“有壹年,壹位明星的母親去世了。那樣的話,我當然不能像酒店和機場工作人員那樣大喊‘哦,看看誰來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自己的事。"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這些年輕人的開朗讓人印象深刻,也讓原本以為枯燥的采訪過程笑聲不斷。當然,不出所料,這些年輕人不自覺地聊起了生死離別帶來的感受。
“有壹次,壹個小女孩不幸去世了。她有壹個雙胞胎姐姐。看著壹個在外面,壹個靜靜的躺在裏面,心裏很難受。整張臉之後,我特意送了她壹個小發卡。”楊薇薇悄悄告訴記者,“以後看小女孩的身體會很可惜的。”
陳辰在她的崗位上經常被調動。“有壹次,家人著急把骨灰帶回老家,來晚了。告訴我後,我跑到火化車間幫忙協調。當我拿出骨灰盒的時候,我的壹大家人,老老少少,當著這麽多人的面,都跪在我面前,我趕緊壹個壹個地幫他們。家人特別感謝我幫了這個忙。”她鄭重地說:“我能在別人最脆弱的時候幫助他們,我覺得這個職業是神聖的。”
從部隊復員的董子義,現在在服務中心指導班工作,主要是陪家人處理殯儀館的各種事務,包括組織歡送會、燒花圈、結賬、挑選骨灰盒等等。董子儀說:“去年,有壹個普通的歡送會。靈車來了之後,我也像往常壹樣看了死者的死亡證明和身份證,然後登記了信息。我壹看身份證,死的人和我是同壹天出生的!我心裏咯噔壹下,腦子壹片空白。我調整好心情,像對待自己的親人壹樣伺候他們。走的時候,女孩的媽媽跟我說,‘我留下了壹個女兒,給我生了壹個兒子’。我哭了。”
實力派青年工作者
據康館長介紹,八寶山殯儀館所有崗位都有年輕人,青工與老工比例為1:2,壹個* * *,大概有80人左右。面對這群充滿活力的員工,康董事坦言,年輕員工做得很棒。
陳辰認為,年輕工人和老工人之間沒有思想沖突,但他們經常相互學習。“現在的電腦系統,學得比較快的肯定是我們年輕的工人,而且老師傅肯定會要求他們。不過有些老師傅接人的經驗特別值得借鑒。”
談到未來,張琦和楊薇薇都告訴記者,他們想繼續走下去。“如果妳有尊嚴地說,這是壹個非常高尚的工作,它總是需要有人去做。說好聽點,這是事業單位,工作穩定,福利好。為什麽不做呢?而且在這壹行,做得越久越吃香,工作經驗也會逐漸豐富。”
張琦認為八寶山的年輕人都是實力“玩家”。“如果這裏的年輕人從八寶山出來到其他殯儀館工作,肯定能獨當壹面。”他說。
這些“玩家”進入八寶山殯儀館,並不容易。
據康主任介紹,八寶山殯儀館每年招聘6到7人左右,報名者非常多。最終能在殯儀館工作的,還要經過層層選拔。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應用。比如今年招了30多人,有200多人報名,要求也是大專學歷。”康主任說,“雖然條件苛刻,但是報名的人很多。也是不斷的面試,筆試,培訓。”
她還向記者透露,明年招聘的對象會有變化,主要是招聘壹些專業人才。"現在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康館長說。
殯葬專業學生就業前景不錯。
本報記者滕興才實習生譚薇陳鐘惺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管理系主任楊寶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殯葬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社會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
據楊寶祥介紹,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是全國四所開設殯葬專業的高校之壹。另外三所學校分別是長沙社會工作學院、武漢社會工作專業學院和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四所學校均有大專學歷,是目前國內殯葬專業最高學歷。沒有本科,另外有幾個中專。
據楊寶祥主任介紹,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早在1999就招收了殯葬專業的學生,但2000年因部委調整辦學而停辦。2008年下半年,為適應社會需求,學院增設了現代殯葬技術與管理方向。
“2007年招了300人,分民政和社工兩個專業。那時候還沒有殯葬專業。後來請了專家來講殯葬行業的需求,也動員了壹些同學轉專業,選擇殯葬方向。2009年殯葬班報名59人,有39個勵誌班學習殯葬。”楊寶祥說,“2010的目標是100人,這個計劃已經基本完成。應該說社會還是比較認同這個專業的。報考中國銀行股票市場的人比較多。”
楊寶祥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學習殯葬壹般需要三年時間。“大概壹年時間學習公共* * *基礎課程,包括管理、營銷和壹些基本禮儀。另外,我會學習壹年以上的專業課,然後去壹線實習半年以上。中間也有壹些相應的實習。”楊寶祥說,“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壹線培養這樣的高技能人才。"
楊寶祥坦言,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總是回避“葬禮”這個詞,沒有人願意談論它。"事實上,作為壹項民政工作,殯葬只是社會事務之壹."楊寶祥說,“美國有80所殯葬學院。他們的喪葬承辦人壹定是殯葬學院畢業的。我們國家也在逐步推行殯葬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
楊寶祥表示,從殯葬行業的需求來看,我國的殯葬行業是從殯葬改革開始的,逐漸有壹些相應的從業者從事殯葬改革的載體。“毛澤東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倡導火葬,真正掀開了中國殯葬改革的這壹頁。”
“初期,我國殯儀館的設施設備比較簡陋,歷史上稱為‘三五亭’。國家會撥三五個人,給三五畝地,給三五萬元,建壹個以火化為主要功能的小型殯儀館。隨著殯葬改革的推進和殯葬設施的發展,到了80年代,人們在辦理喪事時逐漸需要壹些禮儀,於是大部分火葬場都改名為殯儀館。”
楊寶祥認為,殯葬專業畢業生目前就業前景較好。“這幾年我們進行了市場需求調研,發現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殯葬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有專業技術能力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