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汪曾祺
別名:中國
出生地:中國江蘇高郵
出生日期:1920
死亡日期:1997
職業:小說家、散文家
畢業學校: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要成就: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
《大鬧紀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
沙家浜深受觀眾喜愛。
代表作
姓名:汪曾祺性別:男出生日期:1920—1997出生地:中國江蘇高郵汪曾祺從小受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壹個跨越了幾個時代的作家,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藝術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0開始發表小說,詩歌,散文。第壹本作品集出版於1948,第二本作品集出版於1963,小說《騎兵傳》出版於1978,小說《誡》出版於1980,廣受好評,之後壹發不可收拾。出版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送花吃飯》、《汪曾祺作品選》、《汪曾祺作品集》等十幾部作品集。他的小說被認為是詩化小說,其中《大鬧年譜》獲得了全國短篇小說獎。他也寫文章、評論和劇本。他合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喜愛。他的短文《端午的鴨蛋》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語文教材。
編輯汪曾祺著名警句詩的這段話
來自上海新民晚報1989我很有興趣看了王老的《老人的自律》,我引用如下供博主們閱讀:我平白寫了:我從小數學不好。學文學,讀書很雜。我偶爾寫詩,但很高興能出版。沒有什麽能造就壹個作家。我寫了半個世紀,現在我有錢了。沒有什麽可誇耀的。妳怎麽想呢?它接近儒家思想。人文主義是它的精髓,抒情性是它的中國。什麽風格?兼容並包。不古不今,格調高雅。與世無爭,氣質好。僅此而已,真的沒什麽。
編輯這個角色的生活。
汪曾祺在書房。
從小接受正規傳統教育的汪曾祺,1939考入國立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39年秋,汪曾祺進入心儀已久的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師。眾所周知,這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可以自由地教和學。汪曾祺經常晚上看書,白天睡覺,或者泡茶館。但是學校的制度比較死板,沒有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應1943畢業,卻因為體育不及格,英語不好,不得不補了壹年。對此,豁達的汪曾祺後來感慨地說:“我覺得不會說外語(主要是英語)的作家最多只能算半個作家。這對我來說是壹個痛苦而不可逆的教訓。我72歲了,從零開始學英語太晚了。我真心奉勸中青年作家學好英語。”經過壹年的學習,我通過了兩門課程。但今年畢業生將去陳納德的飛虎隊做英語翻譯。他沒有報名,按照學校規定,只能算退學。所以他雖然在這所學校學習了五年,卻沒有拿到畢業證。後來在填寫各種表格時,他只寫了在1939到1943就讀於西南聯大中文系。汪曾祺雖然沒有拿到文憑,但在校期間的博覽群書為後人所稱道,又受到名師的熏陶,使他打下了豐厚的精神基礎。他的大學生活在他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1940開始寫小說,在當時中文系教授沈從文的指導下。1943畢業後,在昆明、上海等地的中學任教,出版小說集《邂逅》。1948年到北平,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不久後,他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團。他去了武漢,留下來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和文學刊物工作。他是壹個跨越了幾個時代的作家,在小說、散文、戲劇文學、藝術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0開始發表小說,詩歌,散文。第壹本作品集出版於1948,第二本作品集出版於1963,小說《騎兵傳》出版於1978,小說《誡》出版於1980,廣受好評,之後壹發不可收拾。目前已出版的作品集有《汪曾祺短篇小說選》、《飯花集》、《汪曾祺作品選》、《汪曾祺作品多卷集》等十幾部。他的小說被認為是詩化小說,其中《大鬧年譜》獲得了全國短篇小說獎。他也寫文章、評論和劇本。他合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喜愛。1956年,京劇劇本《範進忠劇》出版。1958被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農業研究所。1962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劇。1963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之夜》。參與了文革時期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他寫了許多描寫民國風土人情的小說,受到好評。出版有長篇小說集《晚餐花》、《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散文集《已故譚》等。大鬧編年史獲1981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其他比這更有影響的作品有《受戒》、《異冰》。他的小說大多是關於童年和故鄉,以及他記憶中的人和事,表現出樸素、自然、清淡委婉的和諧情趣。他努力做到淡泊,擺脫外界的喧囂和幹擾,精心構建自己的藝術世界。有意識地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沈從文的傳承。在小說散文文化方面,率先開風氣之先。【1】汪曾祺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在國立西南聯大接受了正規的高等教育,出身於普通班。雖然他也喜歡學習,但與那些大學者不同,他大多醉心於對演講稿、篇章的考證等“小學”,做的是揭示精微的工作。他熱愛《世說新語》和宋代筆記,繼承明清和五四的散文傳統,鐘情於晚明散文大師張岱,這也與晚明公安派“言誌不落俗套”的文學主張密切相關。汪曾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做過京劇編劇,深諳東方古訓“華麗即樸素”,西方現代布萊希特“隔閡效應”理論。再加上個人生活的滄桑,他不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力求以含蓄、空靈、悠遠的風格建構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永恒的審美價值。他在江南長大,在北京定居。翻閱他的作品,不乏江南美景,小橋流水,壹派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景象。很少見到雷聲轟鳴、聲勢浩大的壯觀景象。汪曾祺以其對事物獨特的洞察力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切入,寫瑣碎之事,記田園風情,談花鳥蟲魚,考典故,即興講故事,不經意間立下生動精彩之筆,成就了當代雜文的經典和高峰。汪曾祺學識淵博,興趣廣泛,愛好書畫,喜談醫德,對戲劇、民間文藝有深入研究,壹生經歷了啟蒙救國、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寧靜,追求心靈愉悅、凈化和升華的心理定勢。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咆哮的瀑布之美令人尊敬,令人敬畏,但在清澈的小溪邊,看著魚蝦,聽著流水,不是很愜意嗎?汪曾祺將自己的散文定位為瑣事的速寫,這正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編輯此段落的人物評價
汪曾祺,資深文化名人。汪曾祺與眾不同的是,他在國立西南聯大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是壹個訓練有素的人。雖然他也喜歡學習,但與那些大學者不同,他大多醉心於對演講稿、篇章的考證等“小學”,做的是揭示精微的工作。他熱愛《世說新語》和宋代筆記,繼承明清和五四的散文傳統,鐘情於晚明散文大師張岱,這也與晚明公安派“言誌不落俗套”的文學主張密切相關。汪曾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做過京劇編劇,深諳東方古訓“華麗即樸素”,西方現代布萊希特“隔閡效應”理論。再加上個人生活的滄桑,他不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力求以含蓄、空靈、悠遠的風格建構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永恒的審美價值。他在江南長大,在北京定居。翻閱他的作品,不乏江南美景,小橋流水,壹派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景象。很少見到雷聲轟鳴、聲勢浩大的壯觀景象。汪曾祺以其對事物獨特的洞察力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切入,寫瑣碎之事,記田園風情,談花鳥蟲魚,考典故,即興講故事,不經意間立下生動精彩之筆,成就了當代雜文的經典和高峰。汪曾祺學識淵博,興趣廣泛,愛好書畫,喜談醫德,對戲劇、民間文藝有深入研究,壹生經歷了啟蒙救國、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寧靜,追求心靈愉悅、凈化和升華的心理定勢。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咆哮的瀑布之美令人尊敬,令人敬畏,但在清澈的小溪邊,看著魚蝦,聽著流水,不是很愜意嗎?汪曾祺將自己的散文定位為瑣事的速寫,這正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在當今社會,復制技術造成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虛擬幻象,因其虛幻性和剛性,不再具有可以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體驗美的特征的,只是現實個體存在中無時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和“小敘事”。汪曾祺對中國當代文壇的貢獻,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存在的人文本真境界的宣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發現身邊“瑣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魅力之所以對讀者有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瑣事”的審視,能夠貶低自己的渺小,以小見大,而不是狂妄自大,諂媚自己的渺小。必須指出的是,汪曾祺的《瑣事》隨筆包含了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果並不僅僅是自娛自樂。他強調自己的作品應該與世界人民互補,有益於社會生活,絕不是把個人孤立於社會之外,與社會對立。他的作品中也不時流露出道家所提倡的悠然自得的趣味,自足自保,但絕對不同於魏晉文人的閑言碎語和頹廢。本質上,他對生命的理解和描述是樂觀的,他相信“人類有希望,中國會變得更好”。現代藝術,太誇張,太刺激,太使用聲光電。汪曾祺要從內容到形式建立壹種原創的“自然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壹種真實的境界,傳達真實的情感,帶領人們走向精神世界的凈土。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在了記憶的後面。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在生活中似乎除了被“忙碌”的包裹和擠壓之外,沒有其他的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自己!
作品列表
短篇小說集:《帶上戒指》、《大鬧筆記》、《名雞名鴨》、《奇聞異事:偶遇集》、《晚餐集》、《山茱萸集》、《初訪福建》、《散文集:失落的水》、《喬普集》、《深居孤圃》、《人間草木》、《遊記散文集》、《短文集》、《王增》。
汪曾祺文學評論集;文學與繪畫;晚期譚;京劇:沙家浜(主要編導之壹);京劇:樊錦重聚;汪曾祺作品選(1987);汪曾祺文集(* * *四卷,小說卷,散文卷,文學理論卷,戲劇劇本卷1993,江蘇文藝出版社);汪曾祺全集(* * *八卷,小說卷,散文卷,戲劇卷及其他卷1998,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汪曾祺(* * *五卷本,評書,五味,談師友,文學繪畫,人文植被,山東畫報出版社)汪曾祺《書遇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羊舍之夜,1963,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汪曾祺短篇小說選,8月1982,北京出版社。晚餐花集,1985三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孤獨與溫暖,1987九月,臺灣省新地出版社。汪曾祺選集,1987,10,麗江出版社。《晚譚》,1988年3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茱萸收藏,1988九月,臺灣省聯合出版社。受戒(法文版),1989,中國文學出版社。喬普作品集,1989三月,作家出版社。《晚飯後的故事》(英文版),1990,中國文學出版社。旅遊美食集,1992四月,廣東旅遊出版社。汪曾祺散文集,1992,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汪曾祺,《中國當代作家作品選》,1992,12,人民文學出版社。汪曾祺文集,6月1993,沈陽出版社。《膿汁深處》,6月1993,浙江文藝出版社。玉樹村雜記,1993九月,中國華僑出版社。草花集,1993九月,成都出版社。汪曾祺文集(4卷5冊),1993年9月,江蘇文藝出版社。塔上隨筆,1993,11,人民出版社。《閑學》,1993 11,陜西人民出版社。不壹樣的冰——汪曾祺生活小說選,1994年9月,甘肅文藝出版社。吳,1996 65438+10月,臺灣省幼獅文化公司。短文集,1996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失落的水,1996年3月,中國青年出版社。汪曾祺散文選,1996,百花文藝出版社。隨筆獨坐,1996 11,寧夏人民出版社。去年是馬,1997,北京燕山出版社。汪曾祺,《中國當代才子》,1997,長江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對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主題的深邃,平實樸實,像文字壹樣家常。汪曾祺曾說:“我認為感傷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了,說點女孩子的話...我希望用平實、自然、樸實的方式寫我的散文。“所以,讀汪曾祺的散文,就像在聽壹個善良而博學的老人在說話。話雖普通,卻有趣。如《葡萄月令》。收集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講故事,寄鄉愁,花鳥魚蟲,瓜果。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昆蟲的種類、習性和兒童捕捉。比如他說:“叫蠍子(螞蚱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它必須有三條尾巴,大肚子。扔進枯枝堆的火裏,很快就熟了。吃起來像蝦。”據說北京的孩子會在竹竿上塗上膠水來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捕蟬。他選了壹根結實的長蘆葦,壹端卷成三角形,用線系住。他看到壹個奧庫莫網,就扭了壹下,三角形上面布滿了蜘蛛網,非常粘。“好好看看蟬,輕輕壹蓋,翅膀就卡住了。”讀到這裏,我忍不住笑了,好像在說自己的童年。作為壹個男人,汪曾祺的散文平淡無奇,樸實無華,這是因為他對世界的冷漠,對世界的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他的心情也是如釋重負。在他被送去為右派工作的日子裏,他被命令畫壹套土豆地圖。他認為在土豆研究站畫圖集是“神仙的生活”。畫完壹整個土豆,還要切開來畫輪廓。畫完後“土豆塊沒用,我就埋在牛糞火裏烤了吃。我敢說,全國沒有兩個人像我壹樣吃過這麽多品種的土豆。”汪曾祺的散文不註重灌輸思想,但發人深省。比如《吃的文學》和《苦瓜是不是個瓜》,裏面講到了苦瓜的歷史,人們對苦瓜的好惡,北京人從不接受苦瓜變成了接受苦瓜,最後講到了文學創作的問題:“不要輕易否定或排斥自己不習慣的作品”“壹部作品可以算是現實主義,也可以是現代主義,只要它真的是壹部作品。作品就是作品。就像苦瓜壹樣,說是瓜還是葫蘆都可以,只要能吃就行。”
汪曾祺小說的特色
汪曾祺的小說充滿了“中國味”。他說,“我來自中國”,“中國人必然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儒釋道,“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更接受儒家”;但是,“我接受儒家不是在道理上,而是在情感上。”正是由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在創作中追求回歸現實主義和民族傳統。在語言方面,它強調使用中國風味的語言。這是他藝術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說的靈魂。曾琦小說中溢出的美在於發現了我們民族的靈魂和精神,用近乎虔誠的態度表達了民族的傳統美德。他說,“我寫的是美麗和健康的人性。”美好健康的人性,無論民族傳統有多古老,總會清新如露。為此,他寫下了著名的《受戒》和《大鬧年譜》。《受戒》中壹對活潑可愛的小孩子之間萌發的天真朦朧的愛情,蘊含著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洋溢著人性、人情的歌聲。這種內心的喜悅和古代樂府、民間情歌的喜悅是壹樣的。《大鬧年譜》裏的愛情故事略顯曲折。可愛的雲朵和年輕浪漫的鐵匠十壹子純潔真摯的愛情被殘酷的蹂躪,但無比忠貞的愛情卻能讓生者死,死者活。這就是讓作家“向往”和“驚喜”的美。它深藏在人民之中,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之中。然而,它在展現美好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醜惡發出深深的嘆息。《漁父的孩子》反映了金錢把人變成惡魔,《珠燈》揭示了封建貞節觀念的散亂,《事業》描寫了沒有童年的童年和世界是多麽艱難,《陳·》揭示了封建主義和宗法專制的殘酷。當然,作者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點。《不壹樣的冰》中也諷刺了普通人因循僵化刻板的生活,因生活無望而轉向“不壹樣的冰”求助的猥瑣心理:《八千年》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調適也與阿q頗為相似,作者批判了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但畢竟同情、憐憫多於批判。因為在作者看來,今天寫過去,需要反復沈澱才能擺脫憤怒,尤其是感傷。所以,即使把老舍之死寫在《八月的太陽》裏,也只是在悲傷和冰冷的沈默中藏著壹腔憤懣。擺脫憤怒和悲傷,淡定淡然,可以說是汪曾祺小說的主要風格,也是他自己鮮明的“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然而,正如林斤瀾所說,“消除火氣也可以消除血氣。除了清除‘感傷’,或許還能清除‘創傷’。”
編輯本段中的相關事件。
汪曾祺與食物
也有很多文人雅士,從古到今都有美食。明末的張岱、袁枚;魯今日。壹個喜歡美食,善於動手的男人,先生,也是。汪曾祺先生不僅以寫作聞名,還是壹位好廚師。他真的無所不能。以專業為傲的王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臺灣省來京,我給她做了幾道菜,其中壹道是燒蘿蔔。我煮的蘿蔔真的很好吃,因為是用扇貝煮的。”這道菜的主料並不少見――只是蘿蔔。蘿蔔是蘿蔔,但王先生要的蘿蔔很少見。“北京的小蘿蔔壹年只有幾天最好吃。幾天前。蘿蔔長得不好,水分少,苦,辣不甜;過了這些天,它又長高了,布蘭。”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也吃過王先生的美食:幹絲“吃得很開心,最後湯都端上來了”茄子還是那個茄子,蘿蔔還是那個蘿蔔,但是進了大觀園的茄子和到了王先生家的蘿蔔就不是那個茄子和蘿蔔了。
冷靜冷漠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妻子是石女士。石出生於高材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她現在在物理系學習,和楊振寧在同壹個班,後來因為身體原因轉了英語系。石風華正茂的時候,有人問她為什麽選擇了當時長相和背景都不出眾的汪曾祺,她說是看中了汪曾祺的才華。文革期間,王老遭到迫害,家人被安置在北京壹個偏僻的四合院裏。不知道當時是不是有人故意整他。王老住在當時北京壹個有名的地痞隔壁,有人好心告訴王老小心點。後來搬進來後,王老的老婆想畫畫,王老就在窗前用廢棄的水缸種了些豆子。久而久之,藤蔓漸漸爬滿了隔壁的窗戶,擋住了所有的光線。是住在那裏的地痞。王老覺得不好意思,後來把壹袋豆子給了地痞。出人意料的是,那個臉上有疤的地痞很謙虛,問王老能不能送他壹幅畫。可見王老人生人格魅力的感染力。王老的時候,壹家人還住在小房子裏。王老的書房在壹個小陽臺上。壹位外國作家讀了王老的作品,專程去拜訪他,看到王老的蝸居,非常感動。後來在家人的勸說下,王老被要求向政府申請房子,但是壹輩子寫了很多書的那壹代人,卻在為如何寫申請而發愁(其實討厭復雜的手續~ ~)最後放棄了。後來我按照兒子的位置分了壹套房子。王老淡泊人生,不計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欽佩。
性格自述
“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麗和健康的人性。任何時候都需要美。”“我喜歡輕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厚重的風格,繪畫和文學都是如此。”“我曾開玩笑說自己是‘中國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如此。”“我非常重視語言。可能是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覺得語言不僅是壹種形式,更是壹種內容。”“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開心。”——汪曾祺【2】汪曾祺《我為什麽寫作》,全詩如下:我無緣無故地寫:我從小數學就差。我考上了大學,整天泡茶。看中文系和書很復雜。我偶爾寫詩,但很高興能出版。沒有什麽能造就壹個作家。我寫了半個世紀,現在我有錢了。沒有什麽可誇耀的。妳有什麽想法?和儒家思想比較接近。人文主義是合理的,抒情的。什麽風格?兼容並包。不古不今,格調高雅。與人無爭吵,性情好。僅此而已,真的沒什麽。
編輯這壹段“被祝聖”
壹個美麗的比喻
汪曾祺用自己的理想塑造了壹個美麗的汪曾祺,壹個自由成長、不受壓抑的人。
比喻。被蘆葦的芬芳遺忘的世界,幽靜的寺廟裏壹個叫秋子的小和尚的影子,水鄉壹個叫小英的農家少女養大的自發的天真,戒律是那樣的自然清新,壹片塵埃都無法呼吸。它暴露了壹直在其中行走、生活、哭、笑、說的單純的人的美,不給邪惡留有余地,令讀者徒然。它激起了對那種完全不同的美更遙遠的遺憾,如此之深,以至於傷害了人們的自信心。作為狹小空間裏的文明人,我們很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叫做沖動和錯誤,或者披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當我們突然停下來面對壹個如夢似幻的關於美的典故時,發現壹個人才早就被拋棄了。這是受戒者的暗示。
欺騙大師
汪曾祺是個蠱惑人心的高手。他讓讀者慢慢地從繭中抽絲來適應遙遠的故事。作者既力求內在美的本質,又將這種意義組織成壹個和諧、生動、輕松的整體,不僅征服了人的思想,也征服了人的感情。他選擇了地道的鄉土風情和清新活潑的語言效果。關於高郵水鄉,作者顯然傾註了自己最親切的回憶和最深刻的理解來描述壹切。我們看到的是鮮活的人和人,但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沒有瑣碎市儈,最透明的就是什麽。這種全新的意境足夠引人入勝,男女主角都濃縮了這種“簡單”的精髓。他們簡單自由,但更尊重自然。我們不妨這樣來看戒律:雖然是霧中怒放的花朵,但畢竟宣告了另壹種綻放的方式,即使高不可攀,看著霧中的花朵也是壹種安慰。作者在全文中營造出輕松、活潑、愉悅的情感基調,這與他幽默優美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他習慣用壹些不以為然的風格來描述與常識相悖的事物,給人壹種全新的心理和視覺沖突,讓這種轉換後的文字從頭到腳充滿了誘人的氣質。很少見,也不完全脫離實際,就像沒有灰塵的野外的風。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這樣壹種不合適的空氣,它告訴我們,生活還可以這樣。
宣揚復興的人性。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和要求,但同時也有最簡單的付出和付出。為什麽要用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倫理來約束呢?在人際交往和人的存在中,如果沒有人的自由參與,那麽自由的物質世界就無法填補這個精神世界的空虛。人的臉永遠是面具,看不到下面真實的表情:人的生命就像籠子裏的野獸,即使給了他最新鮮最美的肉,也比不上自由給的至高無上的幸福。也許是汪曾祺的世界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可以被束縛,但人性永遠無法被束縛。它會用盡全力沖破壹切阻礙,找到靈魂的歸宿。這是它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它歷經千辛萬苦的不懈追求和目標。有時候,情感會戰勝理智,也許這就是人性覺醒的時候了。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敢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在這種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這種人性下的勝利,就是正義的勝利。人性的善是世間生命的本質;人性的善是社會靈魂的支柱。它宣揚復興的人性,引領人性的復興,這正是慈禧的偉大之處。
我是受沈從文教育的。
汪曾祺在國立西南聯大讀書時受沈從文教育,創作受沈從文影響很大。短篇小說《開火》與沈從文的《邊城》有幾分相似,都是有意識地表達壹種人生態度和理想境界。《開火》剛出版的時候,得到了很多好評,也引起了很多爭議,因為它的寫法和五七十年代人們習慣的小說寫法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僅沒有集中的故事情節,而且它的敘事似乎也是無拘無束的。反映在小說文本中,敘述者有大量的插入成分,如果遵循傳統小說的“情節”集中原則,可能會被認為是題外話。比如小說的題目是《開火》,但“開火”的場景直到小說結尾才出現,而且是通過小英的眼睛勾勒出來的。作者並沒有把它作為情節的中心或樞紐。小說開頭不斷有元素插入,描述了當地“出家”的習俗,明海小尼姑庵裏的生活方式,英子壹家和他們的生活,明海和英子壹家的關系等等。不僅如此,小說中還有其他的插入,比如關於尼姑庵僧人生活方式的壹段話,尼姑庵幾個僧人的特點。在介紹三老爺的聰明時,還會講到他的“飛鈸”絕技,射火苗時的出風頭,當地和尚與女人私奔的習俗,三老爺的民謠等等。雖然有那麽多細節,但小說的敘述是自然的,像水的流動,安靜、活潑、流動。汪曾祺自己說:“誡中雖水不多,卻充滿了水的感覺。”“水不僅不自覺地成為我壹些小說的背景,也影響了我小說的風格。水有時是洶湧澎湃的,但那裏的水位總是柔和、平和、靜靜地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