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七天的節日也被稱為“前七天”或“前十天”。當這壹習俗流傳開來時,死者知道自己已經去世,死者會回到自己的家中去看望他們的子孫。為此,吊唁者午夜後開始哭鬧,並請和尚道士念經祭祀,焚燒紙錢、鬼屋等迷信用品。近年來,有電視、冰箱、汽車、飛機等家用電器。,這是用五色紙燒的,還有現代通訊。
工具模型(在紙和竹子做成的船裏焚化)。在南平,葬禮時綁在腰上的麻繩,此時會被焚化。在寧德,孝文跪在大門口,反復喊“爸爸(媽媽)回來了!”然後用斧頭打碎壹個飯碗,全家嚎啕大哭,然後舉行祭奠儀式,俗稱“召七日”。在福州,做頭七的時候要用竹竿在門口點壹盞燈作為標誌。如果親戚朋友要給陰間的親人“寄錢”,也可以在初七家裏燒紙錢,讓剛去世的人帶著。
“三七”在閩南被稱為“查某子(女兒)旬”。已婚婦女和女婿準備豐厚的祭品祭奠父母家人,往往還會請和尚、道士念經。以前有錢人也請戲班演出,戲多是宣揚孝道的。如《目連救母》《救虎》。
在五四時期的大部分地方,仍然用孝來祭奠,儀式相當隆重。漳平將舉行“充還”儀式。“報答”是“報答”的意思,是報答父母的恩情。請和尚道士念經拜佛告白。短則壹晝夜,長則七晝夜。富裕家庭還會設立“巡庫”,即焚燒大量精神寶藏、紙錢、紙人、紙馬等。供剛去世的親人和其他祖先享用。在閩南,“五月七日”俗稱“茶孫謀熏”,即由孫女、侄女祭祀,儀式與“三月七”相似。中午,每個出嫁的女子都要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舉行宴會,晚上燒壹口棺材,然後坐著棺材進入祠堂或祠堂。進入祠堂後,舉行了講地祭祀和保地祭祀。從祠堂回來的時候,也有祭祀門神、土地神、竈神的。女兒的旬和孫女的旬,各地不壹樣。莆田“二月二十七”是孫女的十天,福州“六月七”是女兒的十天,新亡者可以得到女兒和孫女(侄女)的所有祭品,而孝男在七點鐘獻的祭品優先給陰間的祖先,新亡者可能得不到。
“七七”又叫“滿七”、“尾七”,儀式類似於“頭七”。有的地方還稱“七七”為“起服”,即脫去孝服,換上吉祥服。女人在頭上戴壹塊麻布,男人在裙子上戴壹塊黑紗以示哀悼。
俗話說“逝者如斯夫”,所以十天假期的第十天縮短為七天,過了前七天,第六天就是1天,7月7日第49天其實就是43天。然而,壽命較長的人往往要到49歲才做“尾七”。有的地方“頭七”後,男性以第6為1,女性仍以第7為1。七點禁止理發、吃飯、飲酒作樂、穿奇裝異服等。寧化等地有“撞七”的禁忌,即在“四月七”這壹天,若初七、十七、二十七的初三不吉利,孝敬家人必須住在別人家,取名“走七”。
除了七大儀式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紀念活動。死後第六十天將舉行“六十日祭”,儀式與七相似。在福州的“六十節”期間,壹個蛋黃和蛋清看似完整的空雞蛋被放入盛有清水的臉盆中祭祀。壹個普通的雲人死後60天,死者必須經過尹福的奈何橋。當他從乃河撈起浮卵時,發現自己的指甲已經全部脫落,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就是祭祀空蛋習俗的由來。死後百日,也要奉行“百日祭”。死後1周年,追封“周年祭”,古稱“瀟湘”。死後三年舉行“三年祭”,古稱“大祥”。
除此之外,有的吊唁者還要持告白,俗稱“做功德”、“出家”。喪期長短取決於喪親家庭的經濟狀況,從1夜到7天7夜,甚至49天。
葬禮的七首頌詞應該是單數。因為單是陽,雙是陰。這就是現代人不點奇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