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丸子是用脂肪均勻的豬肉和魚肉,剁成肉末,拌上蛋清,再拌上胡椒、姜末、濕澱粉等六七種調料,用手擠成直徑五毛錢的丸子,放入篩子裏,用糯米卷好,放入小蒸鍋裏,放在燒開的鍋上蒸。蒸出來的丸子色澤晶瑩潔白,米粒如珍珠般挺立,丸子軟糯綿軟,味道鮮美。
蒸白丸,以瘦豬腿、魚肉為主料,更講究火性,其色乳黃色,丸質軟嫩,油潤軟糯。
歷史典故
“綿陽三流”起源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但與綿陽為水國有關。據記載,當時的綿陽是:“雨水魚為食壹年,螺、蝦、蛤滿腸。”普通人吃不起細如珍珠的大米,只能用壹點雜糧研磨,魚蝦、野菜、藕塊混合蒸著充饑。久而久之,它發展成為湖北著名的傳統菜肴。蒸菜,“三蒸”之壹,是蒸青蒿中的上品。
民間傳說“綿陽三股”源於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他的妻子潘石負責後勤,對軍事情況非常了解(起義軍經常行軍打仗,吃的是生米鹹菜,很多還患有消化道疾病)。叛軍占領綿陽縣城後,她獎勵士兵。她親自下廚,別出心裁。她把肉、魚、蓮藕和米粉拌在壹起,配上調料,盛在碗裏。蒸出來的肉、魚、蓮藕鮮美和諧,戰士們贊不絕口。起義軍吃了這麽好的飯後,士氣大振,經常打勝仗。柴桑壹戰擊敗元軍,促成陳友諒在九江稱王。
還有壹個傳說是清幹遊歷江南,品嘗了民間的三蒸菜。之後蒸菜進入禦膳,珍珠丸、珍白酒等珍貴蒸菜誕生,是“三蒸”的壹大發展。
清朝和民國時期,武漢三鎮的很多飯館都掛著“綿陽三蒸房”的招牌。後來“三流”發展到北京。北京虎跑廣場有壹家餐廳“湖北三蒸坊”。按照老人的象征,有壹天,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在警衛的簇擁下,路過虎跑作坊,看到了“湖北三蒸坊”。我不知道“三蒸屋”是什麽意思,就進博物館嘗了嘗。我好好吃了壹頓後,寫下了標題:壹嘗滋味,拍手三裏,聞香九回。
據介紹,早在清代,武漢三鎮不少餐館就掛著“綿陽三蒸坊”的招牌,後來又在北京等其他城市開店,成為全國聞名的“湖北三蒸坊”。“蒸菜之王,面陽獨尊,不信請來嘗壹嘗”的歌謠被廣為傳誦。後來,綿陽的三道蒸菜越來越精致高檔,誕生了蒸珍珠丸、蒸白丸等珍貴的蒸菜,進入全國各地的餐館。相反,它的傳統做法已經逐漸消失。除了仙桃和周邊地區的少部分農民,餐館幾乎不用,特色的“綿陽三正館”早在上世紀末就幾乎消失了。
綿陽三蒸的傳統做法
將五花肉、鯡魚切成5厘米見方的厚片,用布擦幹水分,加入精鹽、醬油、紅色發酵乳、姜末、紹興酒、雞精、白糖,拌勻腌制10分鐘。然後將蔬菜(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菊花、蓮藕)洗凈,切成段或塊,將粗米粉與魚、肉混合,用蒸籠與米飯壹起蒸,將米飯放在底部,將蔬菜均勻地鋪在上面,再將魚塊、肉塊反復放在蔬菜上。蓋緊,蒸40分鐘左右。
練習(1)
原料:五花肉、草魚、粳米、青菜(根據不同季節和口味自由調配)、鹽、醬油、紅色發酵乳、姜末、紹興酒、雞精、糖、桂皮、丁香、八角。
步驟:(1)粳米洗凈,晾幹,放入炒鍋,小火煸炒三分鐘,加入桂皮,丁香,八角,煸炒三分鐘,磨成魚子大小的粉。
(2)將五花肉、草魚切成5厘米見方的厚片,用布擦幹水分,加入精鹽、醬油、紅色發酵乳、姜末、紹興酒、雞精、白糖,壹起拌勻,腌制十分鐘。
(3)青菜(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茼蒿、蓮藕)洗凈切段,或切塊,與魚、肉拌在壹起,與米飯壹起蒸。蒸籠是壹個小杉木桶。
(4)底部放米飯,上面均勻鋪上蔬菜,再將魚塊、肉塊放在蔬菜上。蓋緊,蒸40分鐘左右。
練習(2)
原料:挑選五花肉(最好是五花肉三層的),先把豬皮燒壹下再清洗幹凈備用。選擇鱖魚開始肉備用。白蘿蔔切絲備用。
步驟:(1)將洗凈的五花肉切成長10 cm,厚0.5 cm的厚片,用自來水沖洗2小時以上,瀝幹備用。
(2)將姜粉、紅腐乳、調味粉、蠔油、料酒、胡椒粉、甜面醬、鮮香醬油混合。
(3)將準備好的蒸肉米線用少許熱水浸泡,與備用五花肉拌在壹起,放入籠中蒸90分鐘左右,放入少許蔥花即可食用。(蒸肉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可以提前蒸壹下備用。)
(4)鯧魚可以通過混合和蒸煮制備的米粉來生產。
(5)蘿蔔絲要用白米粉調味,拌勻。制作時要和蒸肉、蒸魚壹起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