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邯鄲漳河兩岸有個習俗。農歷五月十三,爺爺和叔叔會給侄子送羊。古代送活羊,現在送蒸白面羊。這個習俗和沈香劈開二郎神用來壓住三聖母的華山的神話有關。沈香劈山救母斬二郎神頭,但三聖母在乎兄弟情,不讓沈香走。沈香送二郎兩只羊剝皮吃肉。楊二郎知道這件事後,送了兩只活羊去沈香。那是農歷五月十三日。這個習俗後來在漳河兩岸興起,也有送羊慶祝長壽的意思,所以這個習俗壹直流傳到現在。
河北南部的扇子鼓舞在邯鄲、邢臺、石家莊所轄的壹些縣市,每當舉行民間廟會時,習慣上都要把扇子鼓舞作為祭祀舞蹈。扇鼓也叫扇鼓,用的是扇鼓和鞭子兩種道具。風扇鼓由鼓面和鼓柄組成。鼓面為圓形鐵圈,外覆羊皮,鼓柄為鐵條,下端有鐵圈,上面掛有小銅鈴,形似團扇,故稱扇鼓。擊鼓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鞭,隨著舞步的節奏移入並搖動鼓,使柄上裝飾的銅鈴發出聲音,並根據聲音節奏用鞭擊鼓,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打鼓、唱歌、跳舞,參加人數壹般不少於8人,表演者不受性別、年齡限制。但在冀南廟會期間,戲迷多為中老年婦女,她們拋開平時的雜事和顧忌,興高采烈地跳舞,所以打鼓也被稱為冀南農村婦女的狂歡。每到廟會,各種各樣的扇子戲就鋪開來表演。戲劇壹般是由歷史傳說形成的劇情完整、故事性強的戲劇故事。上演的劇目很多,比如《接大將軍》《接天兵天將》《接九仙女》,都是農民喜聞樂見的。
花叢中,古城邯鄲有壹個小鎮,那裏有固定模式的民間花展。相傳,花叢中的花節始於明朝太祖時期,至少有600年的歷史。灌木叢中的花有固定的時間。在古代,多在農歷二月十四至十六這三天。六年小鬧,十二年大鬧。表演種類20種,24個班,分為造型藝術5個班,武術4個班,表演藝術9個班,雜耍6個班。花叢中的花將以沿街表演為主要形式,全花節分為四組,每組之間相互配合,或有壹條線,使整個表演始終融為壹體。花節的傳統節目主要是表達普通人的愛恨情仇,也是娛樂性的。經過幾百年的錘煉,他們的演技越來越成熟,現在已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曲藝類型。花展那天,附近的人們總是聚集在這裏盡情歡樂。
元宵節蕩秋千邯鄲西部的城鄉人民都有元宵節蕩秋千的習俗。這個季節是從正月初十的蕩秋千開始的,但是蕩秋千的高潮是在正月十四和十五。元宵節前後,邯鄲西部的人們搭起了秋千架,各個年齡段的人和青壯年壹起蕩秋千。到了這個時候,每個村鎮都會自己或者和鄰近的村鎮舉行搖擺舞比賽,這和朝鮮民族的習俗頗為相似。揮桿有幾種形式,單揮桿、雙揮桿、坐式揮桿和站立式揮桿。通常的蕩法比較簡單,但這裏也有特殊的蕩法,壹種是在木驢上蕩,壹種是跨梁,壹種是板不邪。跨梁跨板比較復雜,可以壹個格局擺出來,擺架的方法也和平時不壹樣。因為蕩秋千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加娛樂氣氛,所以邯鄲地區的蕩秋千活動壹直延續到現在,是壹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二月二乞巧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的姑娘們都有乞巧的習俗。這壹天,姑娘們可以自由結伴,穿好衣服,帶上小米、白面、油、鹽、鍋、碗、盆、勺等工具,壹起野餐。這是古代磁州流傳下來的“二月二姑娘吃乞巧飯”的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個合適的地方野餐,然後搭起爐子,裝上鍋,煮米飯,燉小米飯,包餃子,熬米粥。飯做好之後,姑娘們還需要去山坡上的灌木叢裏采回壹株野生植物的紅尖,然後和五、六個或更多的人圍坐在野炊鍋旁,進行乞討儀式。討巧的儀式很有魅力,入夥來的都要進行。大家用布蒙住壹個女生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尖扔到飯鍋裏,然後讓她用筷子在鍋裏攪拌三次。然而,當她用筷子夾起食物時,她只能吃七口。大家都是這麽做的,而且每個人都必須在吃飯前補齊七個小竅門,以示公平。在這個儀式中,任何壹個能吃到針尖的女孩都成為壹個聰明的姐姐或聰明的妹妹,這將受到村民的高度贊賞,更多的人會來拜訪他們的親戚。當乞討儀式結束後,姑娘們開始正式的野蠶和壹天的娛樂。
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河北大地上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
其中有各種具有民間特色的繪畫流派,如武強年畫、布貼畫、土克拉畫、藍印花布、內畫、辛集農民畫等。
還有豐富的陶藝,如古陶、黑陶、磁州瓷、定州瓷、德州瓷等。
文房四寶包括:沂水古言、衡水毛筆等。
手工藝品有:草編、泥人、面人、涿州地毯、燈籠風箏、曲陽石雕、蔚縣剪紙、秦皇島貝雕等。
藝術劇種有:評劇、秧歌、豫劇、漁父樂、河北梆子、唐山皮影戲、保定老調、武安落子、石家莊絲弦、東路二人臺等。
石家莊的廟會歷史悠久,起源於祭祀活動。據考證,早在漢代,鳳龍山就有祭山活動,是鳳龍山廟會的起源。隨著宗教文化的發展,寺廟和神社蓬勃發展。如關帝廟、王耀廟、觀音寺、奶奶廟、聖母院、三官廟、真武廟、呂祖廟、成龍廟、五道寺、土地廟、山寺等。,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祭祀神祇的活動變得頻繁而流行,廟會也開始盛行。欒城的西宮廟會是南海的壹種祭祀觀音的活動,井陘的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祀神靈。還有群眾辦的廟會,悼念自己崇拜的人。例如,靈壽城關的“城關”廟是為了紀念靈壽縣令程而建的。光緒二十七年(1901),德法聯軍追擊西逃的慈禧和光緒,過靈壽時,脅迫承誌縣提供糧食、馬匹、戰車和女人。程知府斷然拒絕,被法軍綁在馬上,繞城飛奔。程知府不甘受辱,逃不出魔掌,以致夜裏投井自盡。靈壽人把他的殉難日定為廟會日。
舊時廟會的內容更為復雜,既有大型祭祀儀式,也有群眾自發的敬神拜仙活動,如綁嬰許願、求醫求藥、雨中祈福、驅邪修德等。壹些祭祀活動包括盛大的儀式,伴隨著唱大戲。廟會上,武術、雜耍等民間藝術也盡顯風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與集市的融合,出現了集祭祀、娛樂、貿易於壹體的空前繁榮。現在,各地廟會的宗教祭祀內容已經淡化,廟會逐漸演變為物資交流會和生意。
商品交易、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旅遊成為各地廟會的主題。
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祀神靈。早在明朝嘉靖年間,薛華山上就有壹座畢夏袁俊廟。為了祭拜畢夏·袁俊,農歷四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舉行廟會,由井陘老城所在的村莊組織,周邊四五十個村莊參加。它的廟會有非常嚴格的儀式,從籌備到正式開會,有壹套程序。
“傳鑼查點”:開會前會派人到各村敲三次鑼。三月初壹,鑼聲初傳,鑼聲壹點,表示開會,各村準備;3月15日,二鑼通,鑼響兩點,表示廟會近了;四月初壹,鳴鑼三聲,三點鐘,鑼聲急速響起,表示會期即將到來,各村要做好壹切準備,準時參加會議。“龔傳仁”身著黃色雙排扣梅花,軟底虎皮靴,紅綠羽毛流蘇,荷葉上衣。第三次講鑼的時候,講鑼的人放了壹段“四月十八,聖母院大會,向山下進發”。
芳香四溢,風調雨順”將被分發到各個村莊。
四月初壹日,四路線會議開會討論各種安排,抽簽安排擡杠順序。中午時分,“鑼傳人”在東聚門城樓、會元門藍秀樓、北關亭、東巷子亭三處高喊“查辦將移送”,鑼聲不斷,以示“查辦”結束。
“請駕”:4月15日,廟會的前壹天,響頭帶領八名轎夫在雪山神廟裏祭拜,“請神駕”。
所謂“駕”,就是八擡廳堂式的敞開式轎子,鬥拱飛檐,精雕細刻,金(銅)頂帶黃帽,精致華麗,四周水銀玻璃,檐下掛葫蘆,絲耳飄飄,鈴鐺叮當。在行駛過程中,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是專用的(用於舉升)。開車前,執事們都穿戴整齊,有龍虎八旗,有靜默牌,有退牌,有掛印,有人民傘(傘的四周是歷年來用施主姓氏裝飾的小絲條)。三聲鐵炮響,鑼聲響起,再配以輕重樂隊,各種打擊樂器和彈打樂器齊全。壹時鼓樂齊鳴,駕駕緩緩過綿河,過蔡莊,獻駕“神”西關。“演駕”:意思是為神表演,也就是榮耀神,是正式的會。
“表演驅動”持續了三天。16日、17日在沿村周邊村落演出,18日為例會,在市街演出。“表演與駕駛”團隊的順序是:頂是頂,接下來是各種歌舞節目,然後是社火,接下來是神駕前的執事和樂隊,最後是神駕。18日上午9點從西門出發,向東經過程潔、東關、北關、河東、南關,最後到達薛華。
“演出”開始,九門鐵炮壹響,“馬孜”赤膊上陣,“開路”。起初為鞭笞開辟了道路,到了30年代改為舞動的流星。開道後就是壹個凸起。36個手柄盒,或48個手柄盒,排成壹行。保險杠上要麽穿著肉色的絲綢帶扣夾克、燈籠褲,要麽穿著武術服裝,要麽穿著奇裝異服扮成小醜。頂級酒吧演出通常從上午9點持續到下午2點左右,場面盛大,表演精彩。
繼舞吧之後,還有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絲弦等壹些戲曲,以及拉花、說唱、啞劇等多種形式的節目。然後,大約有20個武術社火隊表演。演出沒有固定的地點,走到雪花腳下已經快黃昏了。點燃燈籠和火把,開始向山頂進發。在聖像前燒香後,有抗議、節目和社火表演,接著是跑陣,包括梅花陣、八印陣、陰陽陣和五虎陣...,意思是“諸神保衛並幫助我和人民”。戰鬥中,龜駝貝在特別許可下進入神廟,跪在聖母瑪利亞雕像前的大籃子裏進行崇拜和舞蹈。演員們想盡辦法搶籃子裏的“油錢”(錢和銅錢),冒充自己的。龜也是長生不老的聖物,取油錢是“神”的特殊禮物。演出結束後,方丈道士接過“駕”,將聖母像安放在殿內。在整個過程中,鼓和鞭炮響起,香煙彌漫在空氣中,直到第二天早上,廟會結束。
廟會期間,在成龍廟演出了四天的戲劇;到了清朝和民初,就可以“拉官戲”了。如果在本縣演出的戲班是由會議負責人和政府決定的,他們會派人到演出現場,在臺上把鼓板反過來,也就是“拉官戲”。4月15日,他們將在成龍寺演出四天,不交演出費,但會提供好茶,演員住處舒適,“舞臺”豐富。每三天壹定有兩套箱子,大商家獎勵饅頭豬肉,或者有點擔心。有時是“雙桌”(雙賞)。
不拉官劇,就得“寫劇”(訂演出),經費只能給。正豐煤礦是大“恩人”,其次是各大商號,其次是煤炭公司、師爺、會計和衙門裏的“頭面人物”。沒有家庭分攤。
廟會期間,雪山之巔至少有壹場戲,有時還唱對臺戲。如果沒有壹個村子或壹個大家族願意獻上壹出戲,那就要靠好男女的油錢了。所有費用都要交,黃榜會在廟會後公布。沒人敢拿錢,怕“上帝”報復。
沿街表演的節目也可以獲得獎勵。如果穿過廳堂(即穿過舊官堂前的廣場),衙門裏的“達官貴人”就得自己掏錢,好幾個知府都給了獎。會議負責人和廟會負責人都白盡了責任。部落人聯系開會,上門乞討施舍也是自願的。那個村也有很多熱心人。演員自帶幹糧,表演間隙蹲在地攤上吃。給那些拉花的小演員買點糖果梨酥就行了,這就是獎勵。
廟會也是井陘最大的物資交流會。農具是主要商品,廟會的牲畜市場往往達到200到300頭。日用雜貨、兒童玩具、女性用品、粗布也很豐富。風味小吃和炒面茶湯也在市場上。糖人、面人、團扇、汗傘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