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河南皮影戲和其他皮影戲有什麽不同?

河南皮影戲和其他皮影戲有什麽不同?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不同地區的長期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四川皮影戲、湖北皮影戲、湖南皮影戲、北京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山東皮影戲、山西皮影戲、青海皮影戲、寧夏皮影戲、陜西皮影戲,以及川北皮影戲、隴東皮影戲等風格各異的地方皮影戲。各地皮影戲的音樂唱腔和節奏吸收了當地戲曲、曲藝、民歌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形成了許多多姿多彩的流派。有綿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福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祿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調、阿公調、弦板調、環縣道士皮影戲、淩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的皮影戲唱腔雖然都發源於冀東灤州樂亭,但各自的唱腔都得到了京劇、鑼鼓、梆子、民歌的滋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仄色調,華麗的絢麗色調,哀婉悲涼的色調,壹應俱全。其中唐代灤河地區的哽聲唱法非常獨特。

濟南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於兩千年前的西漢,興盛於清代直隸(河北省)。冀南皮影戲是河北省的戲曲藝術之壹。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北京宮廷的皮影戲是生活在河北南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波及冀中、冀北等地區,特別是以邯鄲市肥鄉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肥鄉縣是冀南皮影戲的發源地,這裏的皮影戲被稱為“牛皮影”、“皮戲”、“戳皮影戲”、“獨眼戲”。飛翔皮影戲造型以中國傳統戲劇為基礎,以民間剪紙的形式出現,是冀南皮影戲的典型代表。

浙江皮影戲

這位藝術家正在表演皮影戲

浙江海寧皮影戲位於浙江省海寧市,錢塘江北岸。海寧皮影戲這種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戲劇流傳至今。海寧皮影戲是從南宋傳入的,即與當地的“海棠鹽劇”、“海寧小調”融為壹體,並吸收了“益陽調”等古典曲調,將北調改為南調,形成了以“益陽調”和“海燕調”兩大響調為基調的古樂。曲調高亢、激昂、飄逸,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充滿水鄉韻味。同時,歌詞和倒白改為海寧方言,成為民間婚禮、祝壽、祈福的常規節目。而且海寧盛產絲綢,還有祈求蠶神的民俗。皮影戲因其長期表演“蠶花戲”,也被稱為“蠶花班”。[5]

廣東皮影戲

陸豐皮影戲是中國三大皮影戲體系之壹的潮州皮影戲的唯壹遺存,陸豐皮影戲劇團是廣東省唯壹的專業皮影戲劇團。陸豐皮影戲壹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著古閩南語家族的基因,也有著海陸豐民俗的孕育。它有豐富的歌唱音樂,濃郁的地方特色,精美的繪畫和雕塑,生動優雅的表演。[6]

祿豐皮影戲歷史悠久,形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流行於民國。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爭時期,其他劇種大多停止打鼓,皮影戲班仍活躍在周邊鄉鎮,可見皮影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新中國成立後,它得到復興和發展,在繪畫、音樂、制作、表演、效果和舞臺燈光等方面舉世矚目。它所到之處,都受到觀眾,尤其是孩子們的歡迎。演出區域不斷擴大,不僅到粵北各市縣和廣州,還在福建多個市縣留下足跡。陸豐皮影戲是壹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具有突出的歷史、教育和藝術價值。[6]

湖北皮影戲

湖北皮影戲主要分為“門神譜”(大皮影戲)和“衛譜”(小皮影戲)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的綿陽(今仙桃)、雲夢、應城以及黃陂、孝感、漢川三縣的部分地區;“衛普”皮影戲分布在鄂北、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等地。其造型和風格與陜豫皮影戲相似,是陜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湖北綿陽皮影戲

江漢平原的“門神譜”(大皮影戲),高約2尺2寸(70至80厘米),代表了湖北皮影戲的主流。比川陜高四寸,比鄂東高兩寸。它的大規模使它在視覺上更加清晰。江漢平原地處荊楚腹地,北臨漢水,南臨長江。這裏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有著豐富的楚文化。古代的青銅、竹木硬雕、皮革、綿陽刻剪紙等軟雕技藝為皮影戲的誕生準備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據說在明朝成化年間,竹溪的馮跋鎮和中峰鎮有皮影戲班。鄂西北的皮影戲有西歌和漢歌兩種。《西哥》是小電影,唱的是《山與黃》腔,屬於陜西電影系;“漢歌”影子很大,唱的是地方高音,屬於江漢平原。

綿陽皮影戲

江漢皮影戲,尤其是綿陽皮影戲最有名。集傳統繪畫、雕塑、藝術於壹體,融合影視動畫。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是中國藝術界的壹朵奇葩。綿陽皮影戲中的各種人物、動物、道具都是由綿陽的雕刻、剪紙用牛皮精心雕刻而成。以壹級牛皮為原料,正派人用正片雕刻手法,彩繪臉譜和小醜用負片雕刻手法。各行各業的臉譜和服飾都來源於戲劇,壹手為文英,兩只手為吳英。雕刻工藝壹般為圓形,既有裝飾美,又有誇張浪漫的手法。操作技巧分為生活、勇敢、純潔、醜陋、武俠戰術、現代皮影戲角色操作四類角色。

綿陽皮影戲內容豐富,有楚漢相爭、三國、水滸、西遊記等300多個劇目。其實這些“劇本”只有劇目的條文。表演時,都是依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劇情,刻畫人物。唱、做、讀、演融為壹體,其口頭文藝形式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又壹主要特色。

綿陽皮影戲的唱腔以漁鼓腔和唱腔為主,配以打擊樂,以合唱的形式演唱。漁鼓皮影戲以綿陽漁鼓調為主調,再融合綿陽戲、漢劇、楚劇等唱腔。它具有節奏歡快活潑、曲調高亢、豪放等特點。根據戴《口述書》的註釋(提綱),壹般都是押韻結尾,通俗易懂。有時即興加上“好水詞”或“代白”,如“唱完壹會兒,沒杯茶了,東家的茶雖貴,可用壇子煨”。《唱腔》中的雞鳴委婉、醇厚、激昂。任何學唱歌的人都要先學會“雞鳴”,以雞鳴為初始音,拖尾音為拖腔,跳躍高達17度。它起源於東周楚國的《四面楚歌》,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壹個活的“化石”。

幽默爆笑,觀眾百看不厭。有句民謠說“看牛皮(指皮影戲),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墻),老婆挨眉毛(批評),擠脾臟(受氣)”,可見江漢平原皮影戲的魅力。

皮影戲

2012年7月,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中國巡演走進北緯30度的仙桃,拍攝了綿陽皮影戲紀錄片,向全世界播出,極大地推動了綿陽皮影戲的普及。仙桃市有20多個皮影戲藝術團體和近300名皮影戲藝人,常年活躍在街頭和鄉村。過去“五裏三地唱花鼓,村村通皮影戲”的盛景在仙桃重現。

泰山皮影戲

泰山皮影的唯壹代表任務是“十閑”技藝的唯壹大師範正安先生,傳承民族遺產,打造泰山品牌,弘揚泰山文化!泰山上皮影戲表演的泰山石敢當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間在國家大劇院為代表們演出的《泰山石敢當的故事》反響良好,其皮影戲藝術被《新聞聯播》、《焦點訪談》、《說實話》、《走遍中國》、《文化訪談》等專題報道。泰山皮影戲於2008年正式作為壹門學科進入小學課堂。

龍洞皮影戲

皮影戲《斬蔡洋》(6件)

龍洞皮影戲的創意柞擅長誇張變形。人物頭大身小,身窄底寬,手臂齊膝高。面部圖像除了個別小醜和鬼魂的四分之三半側外,壹般都是正面的。臉譜的設計規律與陜西關中秦腔臉譜基本壹致,黑忠、白奸、紅猛、勇花、空(即正刻)。其他影片,如《宮帥帳》、《幾個案子》、《牙齦和各種動物》、《花》等道具,結構壓縮,透視感略強,低於《影子人》。龍洞皮影戲選用幼黑公牛牛皮,厚薄適中,結實柔韌,透綠。牛皮刮幹凈晾幹至光亮透明即可制成。先在牛皮上輕描淡寫的畫出樣張,然後用各種類型的刀雕刻或鏨。之後用透明水上色,顏色壹般都不協調,所以純凈美觀,對比強烈。在鑿毛上色之後,熨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壹步。水出來後晾幹,就可以上臺進行裝訂組合了。皮影戲重在表演效果,因為皮影戲中人物的各個部位都可以活動,再加上高亢悠揚的唱腔,使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間鄉土氣息。龍洞皮影戲有很多戲。圖中羅通為隋唐演義橫掃北方。人物和道具都是經過精心雕琢的,所以妳要表演時的動作和劇情都會引人入勝。

陜西皮影戲

陜西皮影戲保留了民間評書的全部痕跡,是近代陜西許多地方戲曲的前身。陜西皮影戲造型簡單樸素,裝飾豐富,同時具有精湛的藝術特色。陜西皮影戲人物造型的輪廓概括為整體,線條優美,力、勢、韻生動。大綱內部以挖空為主,適當保留,做到復雜適當,虛實夾雜。皮影人物、道具、布景的各個部位往往裝飾著不同的圖案,整體效果華麗而不拖沓,簡潔而不空洞。每個形象既有局部的吸引力,又有整體的協調美,既充實又生動,構成壹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在旅行圖中,主圖突出,在色彩和造型上比儀式圖更引人註目,可見線條的精細復雜、層次的密集和工藝的細致。

山西皮影戲

綿陽中國皮影戲

山西皮影戲嚴謹規範,藝術風格和技術手段與陜西皮影戲相似。除了虛線和實線之外,虛實線、畫線和暗線的運用更是獨具匠心。虛與實的線條常用於建築、家具、服裝等。宮殿貴族,這是宏偉的;線條是用墨線而不是刀畫出來的,描繪在難以雕琢的微小飾品上,細致而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自制的大紅、大綠、杏黃等。,色澤鮮艷,美觀大方,耐腐蝕,長久不變形。拾玉鐲是傳統戲曲。劇情描述陜西世襲指揮家傅鵬到孫家莊遊玩,結識了壹位年輕姑娘玉嬌。他們彼此相愛。傅鵬送給玉嬌壹個玉鐲,羞得不敢收。付鵬被摔在地上,被余嬌扶起。這壹幕被媒人劉看到了,故意嘲笑玉奴,答應把這件事辦好。這幅畫描繪了劇中最精彩的壹幕。[7]

晉南皮影戲

在晉南皮影戲中,福祿壽、伍子胥奪冠、魁星鬥法、八仙過生日、麒麟送子、廉生桂等各種傳統圖案,經常出現在影子和道具中。各種建築和器具上的人物和服裝的傳統圖案在世界上很常見。“閆涵裝扮”展示了壹個年輕女孩坐在鏡子前攪拌巧克力粉。皮影戲演員巧妙地表現了女孩打扮時鏡中人和局外人的關心,他們行動的壹致性顯示了藝術家的獨創性。有精美的彩繪桌、椅、盒、櫃、古色古香的器皿,豐富齊全。女生的衣、桌、凳的雕刻之精致細致,實在令人佩服。

孝義皮影戲

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戲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96年,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夏紫在孝義講學。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聽他的演講,他利用“影子音樂”的形式,在晚上聚集人們來講課。由於夏紫師從孔子,他還可以“彈音樂、彈鋼琴”,以電影音樂的形式講課,寓教於樂,使“教、彈音樂、電影音樂”融為壹體,成為“電影、音樂、教育”的完美電影形式。夏季講學受到當地人的喜愛,他們學會了表演皮影音樂的技巧。久而久之,影樂教學的形式在當地變成了皮影戲,也就是最早的孝道皮影戲。

清徐皮影戲

徐青長風村的皮影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據縣誌記載,當時有四五個皮影戲團。

壹套皮影,壹塊白布,夜幕降臨時,二胡悠悠,雙手托起後人,燈影照亮萬千古人。皮影戲的形象誇張,人物的素描通常由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皮影戲人物由八部分組成,包括頭、臂、手和身體。它們是通過選皮、繪圖、雕刻和繪畫等八道工序制成的。過程極其復雜。

長風皮影戲

清徐長風村的皮影戲

長風村的皮影戲是用小牛皮做的,厚薄適中,結實柔韌。將挑選好的牛皮放入冷水中浸泡兩三天,用刀刮薄,每次放入清水中浸泡,直到第四次變薄半透明。然後將牛皮分解成塊,用濕布包裹,用油汁壓榨,緩解皮革的收縮,使其平整光滑。然後根據草稿畫出圖案,開始雕刻。雕刻是最難的工序。刀有幾十種,有斜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花刀,寬度不壹,使用方法也很有講究。直線用平刀尖紮推,曲折多變的圖案用斜刀雕割,圓形圖案需用圓刀鑿刻。做壹個皮影戲壹般要3000刀以上。

京西皮影戲

皮影書

「北京西部皮影戲」北京西部皮影戲又稱北京皮影戲西城派,是北京最早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皮影戲,是北京皮影戲的代表和主流。

根據現有資料,北京皮影戲始於900多年前的遼金時期。當時中原和北宋的皮影戲藝術已經成熟。乃德雍《濟生瓦舍中記》曰:“凡電影...最初是用普通紙雕刻,然後用彩色皮革覆蓋。他的故事和史書上的故事大同小異,幾乎是半真半假。正義者刻正相,惡人刻醜相,蓋也是市井俗眼中的戲碼。”吳的《孟良集義》註:“更有皮影戲。元汴京初,他們用素紙刻鈸。此後,他們用羊皮雕刻各種形狀,以進行彩色裝飾,這些形狀不會被損壞……”

北京西洋皮影戲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進步,繼承和保留了陜西皮影戲、河南江浙皮影戲、灤州東北皮影戲的精華和特點,形成了具有北京風味的北京皮影戲。其主要藝術特點是精致、傳神、多變、透視。

經過搶救性修復,下圍店皮影戲已進入博物館科學保護系列。在保護珍貴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還保留了皮影戲雕刻技術、表演技藝等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量的專業資料。

成安皮影戲

皮影戲更早傳入成安。根據1975在縣文化館的《皮影戲調查》,皮影戲可能是在宋代傳入成安,在明代萬歷年間在丁莊村流傳。被稱為“活豬八戒”的清乾隆年間丁莊第四代皮影戲大師寧老的故事,“北鄉彜廟會鬥神鬥漢”的故事至今仍引人入勝。[8]

成安的皮影都是牛皮做的(其他地區的皮影大多是驢皮做的),有壹種老古拙的風格,古樸雄渾的趣味。影人身高50 cm左右,高挑生、細、凈的角度,小醜、妖等角色較小。除了雕刻人物,還雕刻了雲、桌椅、動物、水族、塔、房屋等道具和背景,造型相當豐富。除了幹凈的角和小醜之外,面部面具采用陰陽雕刻相結合的方式雕刻,生角和丹角采用鏤空雕刻,使它們看起來空靈幹凈。角色的頭是活的(分離的),可以隨意拉出和脫離身體。很多角色的頭像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文武服飾的變化而隨時更換,同樣職業、相似服飾的人也可以隨意更換頭像。[8]

成安的皮影戲,除了孫恒成的皮影戲團唱《四弦》,其他人都唱《淮調》。“淮調”是流傳於河南省周口地區懷寧縣的壹種罕見的地方劇種,屬於梆子腔系。其唱腔高亢、粗獷、質樸、渾厚,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8]

外國皮影戲

在印尼的許多地方,皮影戲仍然是神聖的,它是許多宗教儀式和節日的重要環節。在印尼,皮影戲被稱為“wayang kulit”,意為“影子、靈魂”,kulit意為“皮膚”。銀幕上栩栩如生的皮影戲壹直被視為神靈和祖先的靈魂。

  • 上一篇:華為中國數字化峰會2022系列巡展出發:紮紮實實推進數字化浪潮。
  • 下一篇:雲南雲文化、雲南教育、元明清——雲南教育的大發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