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務運動為近代中國提供了哪些新事物?
(壹)現代工業的建立
近代工業包括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洋務派是從建立軍事工業開始的。他們知道:“今天國家強調軍事裝備,所有的艦船和裝備,如果不是自己制造的,都交給別人。若失和,各國遵公法而拒賣,悔之晚矣”(洋務運動(壹),第566頁。)。從1861到1894,洋務派建立了約20家工廠,制造槍、炮、船。洋務派所辦的近代工業是“封建社會以前沒有的近代機器工業,不推動社會經濟變革是不可能的”(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為了促進軍工生產,洋務派在70年代組織了其他新企業,在臺灣省、安徽、湖北、直隸等地開辦了煤、鐵等礦山。開平礦務局成立於1877。經過十幾年的經營,該局煤炭產量不僅滿足天津市場需要,而且對牛莊、上海還有富余,減少了日本煤炭進口。“此後,中國軍用商船和機器制造局沒有從外國購買過煤炭。壹旦有事,他們不受敵人控制,也能避免利潤外泄”(《李文忠全集》第20卷第33頁)。洋務派創辦的新式紡織業和冶煉業,都是通過購買成套機器設備建立起來的。如蘭州織造局采購德國機器4000箱,包括梳理、漂白、染色等全套設備。在機械制造方面,江南制造局在1865年從美國進口的機器不僅包括鍋爐、蒸汽車等原動機,還包括大量的工作機。此外,印刷術、機制紙、火柴、自來水、煤氣、電燈、電報、采油、釀酒、機制糖、機制香煙等技術也被這壹時期的壹些工廠企業所采用。甲午中日甲午戰爭前,洋務派通過引進建立了19軍工廠、11大煤礦、2家鋼鐵廠、12金屬礦、4家紡織廠,全部配備了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同時,它還修建了壹條364英裏長的鐵路,並建立了現代電信。到1895年底,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總長46000多裏的電信網。“在東北,它到達了吉林和黑龍江的俄羅斯邊境,在西北,它到達了甘肅和新疆,在東南,它到達了福建、廣東和臺灣省,在西南,它到達了廣西和雲南,覆蓋了22個省...萬裏,壹個特別的地方,透氣方便。”)。
在洋務派創辦的軍民工業的刺激和推動下,從1863到1894,民間出現了超過74個商業工廠。可以看出,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裝備了中國第壹批現代化的軍事、航運、礦冶、電信、紡織等生產部門,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現代化輕重工業。輕重工業的出現從古代的工場手工業到現代的機器大生產,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事件。在生產工具的變革上,洋務運動創造了歷史記錄。
(2)引進人才
因為中國的近代科學和工業不是在原有的國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引進的水平與國內基礎相差甚遠。這樣,只有先進的設備無法形成生產能力,只有技術和設備的結合才能帶來效益。所以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業,在引進先進設備的同時,也引進和聘請了壹批外國科技人才。“指望大陸工匠學習他們的工具,掌握他們的思想,使他們長期使用,並傳給別人,這才是長久之道”(《李文忠全集》第17卷,第16頁)。)。江南制造局“聘洋匠,進退由我”(《李文忠全集》,草稿17,第17頁)。),如果符合我的要求,我就錄用;不符合條件的,隨時辭退。從1867開工到1907,福州航運局先後招聘了三批“外來工”和“洋工匠”***81。這些人受到“遵紀守法”、“不偷懶不鬧事”等合同條款的約束,他們純粹是被雇傭的。他們除了從國外購買機器設備並負責安裝、調試、設計和制造外,還負責培訓人員和傳授技能。這些引進的人才確實為我們國家培養出了壹批專業人才。比如福州航運局,到1874開頭,有27個中國留學生可以做主管壹方技能的工程師,8個做設計部技術負責人,14做總工程師,2個做教師。)。1886年,該局嘗試建造壹艘雙引擎裝甲船,最終達到了“不用外國船員或工匠建造”的地步。
勞動力的發展
中國早期產業工人雖然誕生於65438年至2009年的40年代外資在華興辦的工業企業,但在洋務運動興起之前,其數量仍然很少。據統計,1860以前,外資在中國設立的企業約有15家,其中規模較大的廈門造船廠,工人只有200人(《中國通史參考·現代部分》第498頁)。)。洋務派以師夷長技、自強不息的動機開辦近代企業,為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創造了土壤。“資產階級即資本越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工人階級也越發展到同樣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壹卷,第257頁。)。在35年的洋務運動中,中國的工業無產階級從“微量元素”成長為擁有近65438+萬人的工業無產階級隊伍。當然,70年代中國商業企業的興起也產生了壹部分工人,但這些企業大多是輕工業,不如洋務派創辦的重工業。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國資產階級,特別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的誕生和發展,可能還要推遲。
建立新的學校。
在舊中國,教育場所主要是私塾和書院。在洋務運動興起之前,中國沒有近代學校。舊派不能適應西化的需要。洋務運動興起的同時,洋務派設立了類似於近代學校的文同館、上海廣東館、廣東文同館。然後是江南機器制造局附屬上海機器學校(1861)、福建馬尾造船廠附屬福建船政學校(1866)、天津電報學校(1879)、上海電報學校(1866)。1866年,文同博物館又增加了壹個天文博物館,培養天文、數學、化學、測繪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湖廣總督張之洞還在湖北設立了兩所書院,即後來的“兩湖普通師範學院”,除了開設中國歷史之外,還開設了物理、化學、金融、軍事學等課程。聘請外教。其他如武昌普通中學、方言學校、農業學校、女子師範學校等都屹立在武昌。此外,洋務學堂還在全國各地創辦了許多新式學堂。1880成立的北洋水師學堂,1885成立的天津軍校,1886成立的廣州盧氏學堂,1890成立的南京水師學堂,1893成立的湖北強子學堂都在其中。據統計,從1862年到1895年,盛宣懷在天津創辦了中西學堂,洋務學堂創辦了22所近代學堂。這些現代學校的出現在文化和教育領域是前所未有的。他們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方面打開了許多窗口。
(5)派遣留學生
中國近代的留學並非始於洋務運動。在此之前,容閎等人赴美留學,數量極少,而且只是民間自發的個人行動,清政府既不過問,也不支持。洋務運動興起後,在國內興辦學校的同時,也有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的計劃。1870年,曾國藩、李鴻章邀請留學生出國,得到清廷批準,並於1872年派出首批30名幼童留學。此後,1873、1874、1875三組留學低齡兒童陸續發來。此外,壹批青年學生被送往歐洲學習科學技術和接受軍事訓練。據統計,洋務運動期間,* * *派出了200多名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不僅學習了外語、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和壹些社會科學知識,還直接了解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狀況。他們中的許多人,如詹天佑、嚴復和許,在以後的軍事、外交、經濟和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6)翻譯西文書籍
在洋務運動興起之前,林則徐、魏源等人都曾試圖“睜大眼睛看外面”,但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洋務運動興起後,了解西方國家的情況成為壹種迫切的需求,翻譯西文書籍是滿足這種需求的重要途徑。史靜文同館、上海廣東館和江南制造局翻譯圖書館都翻譯了壹些西文書籍。據統計,從1868到1880,* * *翻譯了162種西文圖書(主要是自然科學),出版了76種。後來,西方傳教士和教會也翻譯出版了壹些西方法律、地理、歷史方面的著作。許多有改革思想的開明學者和後來成為維新變法中堅的人物,都曾受到這些西學書籍的啟發和影響。這在近代中國文化演變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七)報刊的創辦
中國最早的近代報刊是外國人創辦的。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近代報刊得到顯著發展。1872年,《羊城新集誌》在廣州創刊,《趙文新報》在漢口創刊1873,《報告》在上海創刊1874,《新報》在上海創刊1876。這些早期的報紙,雖然無法與《申報》和外國人辦的新聞相抗衡,但畢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報紙。從此,中國人有了自己的現代文化和社會信息傳播工具。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報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後來的改革家和革命家把辦報辦刊作為宣傳改革和革命思想的有力工具。可以說,近代報刊的出現也是洋務運動帶來的新生事物。
第二,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眾所周知,洋務運動的結局令人沮喪。盡管如此,洋務派的改革活動的內容和影響是不可忽視或抹殺的,因為它畢竟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上面列舉的許多新事物,使中國社會在許多方面向前邁進了壹步,盡管這種進步是緩慢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
近代資本主義大生產開始在中國建立,是洋務運動發起的,有些企業甚至很有野心。左主持的福州馬尾船政局,曾是遠東最大的造船廠,規模宏大,技術先進。中國第壹個現代化的煤礦、第壹個現代化的鋼鐵廠、第壹個現代化的毛紡廠、第壹個現代化的紡紗廠和織布廠,都是洋務派創辦的。洋務派興辦的各種輕重工業,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準備了壹定的條件。同時,洋務運動引進了許多新技術、新設備,傳播了現代科學文化和企業管理經驗,培養了壹批人才。1872年,李鴻章創辦招商局,從外國商人手中收回部分海運權。從1886到1911,招商局平均壹年從航運中賺了兩三百萬美元。這些都有利於中國社會向資本主義發展。
洋務派建造加工船,進行軍事革新,這是雙重的,既是為了鎮壓農民革命,也是為了抵禦外侮。軍隊作為國家機器,在任何國家都有對內對外兩種職能。說洋務派的軍事活動完全沒有抵禦外來侵略的能力,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首先,洋務派為清軍更新武器和訓練,相對於頑固派“以忠為甲,以禮為導,執導可助敵”的愚昧守舊態度,無論如何都是壹種進步,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1865年到1895年的30年間,洋務派在各地設立了約20家工廠,制造槍炮、船艦。“壹切炮、船、船皆可自造”(《鄭:盛世危言》卷三。)。洋務派的海軍建設也是有效的。甲午戰爭前,全國上下努力建立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尤其是北洋水師,排名世界第四。定遠、鎮遠軍艦的購買,給了日本極大的威懾力,延緩了日本的侵華戰爭。事實上,如果沒有洋務運動,就沒有左對新疆的侵略和收復。不會有馮子材的勝利,迫使法國人媾和;就不會有甲午戰爭中重創日本海軍的黃海海戰,日本侵略軍可能長驅直入。所以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在壹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禦侵略”的作用。
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變遷也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1862年,丞相衙門開設文同館,中國出現了第二種教育形式。教學內容開始改為教授外語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後來各種技工學校和軍校的建立,以及留學生的派遣,動搖了傳統的科舉制度,開創了新的學制,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如果沒有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新式學堂和70年代以後出現的大量教會學校,清政府在1898年廢除書院,在1903年廢除科舉是不可想象的。洋務派組織的西學書籍翻譯,給中國帶來了大量的近代科學文化知識,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思想認識的轉變。這為壹些有識之士在中國進行社會變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有些同誌認為洋務運動是反動的。這需要具體分析。先說反帝。反帝需要壹定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洋務派設置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正是為了增強這兩種實力。這兩種力量雖然不屬於民間,但屬於中國,有利於中國國力的增強。事實上,他們在未來的民族抗戰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而且洋務派的動機中,也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壹面,不僅僅是鎮壓農民起義。洋務派的領軍人物中,既有歷史悠久的漢奸李鴻章,也有值得稱道的愛國將領左。在大門已經被兩次鴉片戰爭打開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在19世紀下半葉沒有搞洋務運動,如何能想象腐敗的清政府在對外鬥爭中不會進壹步投降賣國?再看反封建。反封應該是以壹部新的大作的制作為前提的。沒有新的生產力,只有生產關系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短暫的、不完整的、無法鞏固的,最後還得回到舊的生產關系。有了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是不可逆的,只有水到渠成,才能有立足之地。洋務派雖然想通過洋務運動維護封建制度,但它帶來的先進生產力並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而是走向了他們意願的反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是中國現代化的需要。它肩負著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做準備的歷史使命,做了壹個不自覺的歷史工具。
甲午戰爭失敗後,洋務運動作為壹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結束了,但中國人民爭取經濟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的鬥爭並沒有結束。因此,1895之後,不僅繼續保留了原有的洋務工礦企業,而且進壹步擴大了,有些還很有成效。如二十世紀初湖北槍廠擴建後,“制造業與日俱增”(《段公演稿》卷三,第52頁。),“制廣有效”(《永安尚書奏疏》卷九,第18頁。)。1900福建機器局擴編後,“福建機器局造的小口徑五環無煙快炮、水槍、加墊快炮,與外國造無異”,“局全是中國人,各省才有”(續《番禺縣誌》卷二十第七頁)。)。此外,還建立了許多新的軍工廠,如新疆機器局、江西子彈廠、山西制造局、河南機器局、北洋機器局等。至於民企和私營工礦企業,就更多了。1895-1913期間,新設立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549家,資本總額12028.8萬元。其中,政府經營、政府監管、官商臺共85家,資金總額3947.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