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洛陽叫顓頊,遺址在今天的洛陽東。二裏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裏頭村及其周邊地區。南依古洛河,北依邙山,背依黃河。涵蓋二裏頭、格格鬥、四角樓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裏。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裏頭遺址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國家崛起、城市起源、帝都建設、宮殿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註目的古文化遺址之壹。
二裏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654.38+0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墻基址呈方形,建築群排列有序,都表明二裏頭遺址是壹座規劃周密、布局嚴謹的大型都會。二裏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的建築體系,將兩輪車的發現時間推至二裏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齡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20年)。發掘始於1959,遺存可分為四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陶器作坊、銅器作坊、洞穴、墓葬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骨角、蚌類等遺物,其中青銅爵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青銅容器。二裏頭遺址是二裏頭文化的命名地,初步確認為夏中晚期的都城遺址。主入口:錫伯
錫伯,古稱洛陽,又稱博,商朝開國都城,現為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西燕市商城遺址。商湯滅了夏後,在條戰附近建了壹個新都,叫錫伯。
1984年夏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河南省偃師縣城西發現壹處商代早期都城遺址,規模巨大,恰好有壹條名為“屍鎮”的溝渠橫穿城址。通過對考古發掘和古代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個古城遺址就是商湯都城“錫伯”。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北臨邙山,南臨洛河,距漢魏古城洛陽約10公裏,距夏都二裏頭遺址約6公裏。今天,這座古城的所有廢墟都埋在地表下。
經過15年的調查和發掘,目前已探明的城址包括大城市、小城鎮和宮城三重城墻。大成城墻西南兩側較為平直,北城墻東部向東南傾斜。為了避開城址東南面的壹個池塘,東墻中部偏南的墻體折向西南,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最長的南北墻1700米,最寬的東西墻1200米,南端只有740米寬。已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坡中部附近有1個區塊,東西坡相應部位有2個區塊。
該鎮位於大城市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這堵墻有6 ~ 7米寬。南墻南段、西墻、東墻與大成墻重疊,而西墻北段、北墻全部和東墻大部分是新建的。宮城位於小城縱軸的南部,面積約4萬平方米,周圍有寬約2米的宮墻。宮城中南部密集分布著宮殿建築。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代在夏後建立的最早的商城,商城鎮的建立是夏商分界的標誌。國家有關部門在這裏投資建設了商城遺址公園。主要術語:程舟、王成
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建造了洛邑。公元前770年,平東遷都。春秋時期稱為王城。城址在今天洛陽市中心的王城公園壹帶。根據1954中的勘測,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800米,南北長3700米,墻體為夯築。東城門叫定門,是殷滅後九鼎遷入的大門。主入口:漢魏洛陽古城
洛陽,漢魏古城,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壹批全國重點保護遺址之壹,世界文化遺產。老城區位於偃師、金夢附近,洛陽市以東15km,伊洛平原中心地帶,北依邙山,南依洛水,東臨虎牢關,西接函谷關。
西周初建洛邑,並在此建城,名為成州。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魏三川縣。西漢時劉邦初在此,後遷至關中。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在此建都,改洛陽為洛陽。後來曹魏的都城改為洛陽。這也是西晉的首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從平城遷都至此地。隋大業元年(605年),楊迪在洛陽市區建東都,古城成廢墟。因為這個地方在漢魏時期最為繁華,漢魏時期被稱為洛陽故城。
漢魏古城洛陽繼續使用了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將其作為國都,至今已有540多年的歷史。周、漢、晉、魏時期共會見了40多位皇帝,是中國從古代向中世紀社會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代中國的交往只有四次,其中三次是來到漢魏古城洛陽。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始,也是絲綢之路首次延伸到歐洲。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古城時曾說:“若問古今興亡,請只看洛陽城。”幾乎感嘆。
漢晉時期的洛陽城
它是在周公所建的周城的基礎上擴建的,秦、西漢和辛莽都在此建有宮殿。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在此建都,165後,成為第十壹位皇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攜狄鹹西進,洛陽宮廟官民房屋被焚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東漢故城建都,西晉也在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次被兵所滅。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到宣武帝時,已建成雄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田萍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元祥元年(538),東西魏邙山之戰,北魏洛陽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城東15km處。從65438到0962,進行調查和挖掘。漢魏洛陽城平面幾乎呈長方形,南北約九裏,東西約六裏,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墻猶存,南墻被洛水所毀。周長約為13km。* * *城門12座,東三座,西三座,北兩座,南四座。市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有***24段,寬20到40米不等,都是平行的。官員大臣走中路,普通行人走左右路。城內有南北兩座宮殿,中間有多條道路連接。南宮始建於秦朝,是東漢朝臣議事的場所。平面呈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費、崇德、中德、千年萬歲、平朔五個大殿。龔蓓建於東漢,比皇帝的妃子們居住的南宮還要大。宮殿裏的德陽殿很宏偉,可以容納壹萬人。太倉和兵工廠建在城市的東北角。南宮西北有黃金市場,南郊有石楠,東郊有馬市。城南有唐明、碧雍、靈臺、國子監。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建了三座小城,取名“金庸”,由門道相連。為了加強防禦,洛陽城的西、北城墻和金庸城外都修建了馬臉。金庸城是軍事的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成為交戰雙方的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都洛陽後,在金庸以南的洛陽西墻上開了程明門,漢魏以來取消了南宮,宮苑集中在城北中部。北魏的宮城在城北的西部,平面呈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恭城東面有太倉、洛陽地方公署,西面有馬廄、軍械庫、寺廟。宮城南門正對著南北主幹道通陀街。國家、祠堂、中央政府辦公地分布在街道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舊址)在街道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建成龐大的外郭城。
郭城被分成320個正方形。自東漢開始,洛陽城被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外圍也建有郭城。郭城有320個方形的“李芳”。廣場四周有圍墻,兩邊各開壹扇門,內門每天定時開關,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在郭城,有大城市,小城市,石頭城。北魏後期,佛教興盛,洛陽建有1367座寺廟,相互對峙。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規模配置居民方莉的都城,改變了自漢代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主入口: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隋大業元年(605年),建東都洛陽城,北臨邙山,南有伊闕口,洛水貫穿其中。唐武德二年(619),王棄隋稱帝,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王、滅洛陽宮闕,廢隋東都。鹹慶二年(657),杜東恢復。武則天廣齋元年(684),改名沈度,天財元年(690),立為沈度。神龍元年(705),恢復唐中宗,改稱東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史思明先後在洛陽稱帝。戰爭期間,宮殿被燒毀,所有的房子都是空的。三年後(903年),趙總遷都洛陽,並修復了郭城宮。五代時,梁、唐、金三朝以洛陽為都城,繼續使用這座城市。北宋末年,遊牧民族南征,洛陽城毀於戰火。隋唐洛陽城遺址,從1954開始,在洛陽城及其郊區進行發掘。郭城的平面近似長方形,周長約28公裏。有八個門,三個在東邊,三個在南邊,兩個在北邊,沒有在西邊。宮城位於國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墻是夯築的,裏外都是磚。在城市中發現了大面積的夯土地基,並挖掘出武則天唐明的遺骸。東宮在宮城的東面。皇城圍繞宮城的東、西、南、東四面而建。在宮城的北部,有曜儀和畢沅城。皇城的東面是東城,東城的北面是嘉倉城,儲存糧食。
郭城被垂直相交的道路分割成幾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車道。北通皇城正門的丁琪媛門大街寬121米,是全城最寬的街道。其他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 ~ 59米。內巷有方墻,四面都有門,裏面有壹條十字街。據考證,洛水以北有28個作坊和1座城,洛水以南有81個作坊和2座城,* * * 109個作坊和3座城。隋唐時期洛陽的工商業區變遷:隋時的豐都城到唐時的明南城;童淵被命名為北城,大同市被命名為西城。隋代在國城西建西園,唐代在禁園東、皇城西南建陽宮。在高宗和武則天的晚年,它是壹個傾聽政治的地方。
丁琪媛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丁丁門遺址發掘結束。據參與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丁丁門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都城門。隋唐洛陽城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代繼續作為都城。從五代到宋代,洛陽城曾被用作首都,稱為西京或羅京。從隋朝到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以丁丁門為外郭城的主要入口。
據史書記載,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丁丁城門正式打開。後來,該門先後被唐朝、侯亮、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的正門,作為郭城的南大門長達530年。
這壹記錄被這次考古發掘所證實。根據發掘,丁丁門城門的建築可分為五至六個時期,最早為隋代建築,最晚為北宋晚期,表明丁丁門從隋代到北宋已使用了530年。丁丁門遺址總發掘面積7000平方米,由長方形墩臺、三道門道、東西向飛廊、東西向亭臺樓閣、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闕分別位於橋墩兩側,與橋墩平行對稱。這種門闕以前只在丁丁門遺址中發現過,在中國其他地方尚未發現。
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條件下,洛陽將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展示丁丁門原址,再現丁丁門鼎盛時期的宏偉氣勢。
唐明網站
主要入口:唐明
現在唐明遺址的表面已經沒有任何痕跡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研究所唐成隊配合洛陽公交公司於2月1986至10的基建工程,在中州路與丁琪媛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唐明遺址。據考古勘探,唐明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96米,四周有城墻,城墻外有溝渠。它的主要建築遺址是壹個直徑60多米,夯土厚度2.5米的圓形夯臺。
天堂廢墟
主入口: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唐明遺址西北155米處,宮城軸線區域西側。它是壹種建築基礎,在方形橋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形狀非常獨特。這是武則天建造的佛教寺廟建築,命令薛懷義存放佛像。
樂園遺址可分為五個時期,其中第壹期(隋至唐初)、第三期(中晚唐)、第四期(晚唐五代)、第五期(北宋)由東西向的回廊、東西向的運河和隔墻組成,只有第二期(吳周時期)為樂園遺址,建築基址較大。
樂園的基址只有臺基,東與恭城西廊相連,北至東西廊房,西有磚砌停機坪和寬4.33米的東西廊與其他建築相連。橋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橋臺中央是壹個石頭圓形坑,外面有兩個立柱,壹個夯土基礎,壹個碎石建築基礎。柱子基石有兩圈,內圈12,外圈20。基石由四塊青石組成,由壹層夯土和壹層基石組成。夯土基礎壹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上。碎石地基是由殘石組成的環形帶狀建築地基,寬約0.5米。
晉代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都城,在隋唐洛陽東城的老基址上建新城,規模僅為隋唐東都城的1/20。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源城的基礎上建磚城,並挖壕溝。它的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為1400米,兩邊各有壹扇門。這座城市就是今天的洛陽老城。
上海教育版音樂教案1
教學內容:
人教版音樂新教材六年級第三課唱《快樂快車》。
教學目標:
1.學生可以用輕松、流暢、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快樂快車》。
2.了解歌曲中的重復標記,掌握歌曲中的節奏模式。
3.善於發現快樂,能夠在積極樂觀的區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能以輕松、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