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東山經典唱誦之旅開始了:唱誦音頻任妳使用。

東山經典唱誦之旅開始了:唱誦音頻任妳使用。

我是壹個偉大的中國人,文明如銀河般璀璨。在科技工業時代的今天,這個古老的文明就像壹座埋藏的寶藏,只有微弱的光芒,卻沒有了當初的輝煌。時代已經來臨,中華民族作為壹個整體呼喚文明的覺醒,中華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是南先生的心願。

東山文化秉承石楠誌願,踐行石楠教育理念,願以雅俗共賞、人人鹹宜的方式,為公益事業弘揚中華文化。南老師在講《國學與中國文化》這門課的時候,曾經給大家開了壹個書單,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壹條快速進入中國文化寶庫的捷徑。

根據石楠大學開的書單,我們會背誦壹些中國文化經典,並制作壹系列音頻資料,定期持續發送到我們的微信官方賬號平臺。並以此為契機,吸引更多的人去接觸和了解國學經典,也帶動大家去接觸和了解石楠所說的“背誦如歌不思考”的吟誦方法,讓孩子和大家都能通向更便捷的學習資源。

我們東山文化把這次經典誦經分享活動命名為“東山經典誦經之旅”。

這次“旅行”的內容主要有:朱子家訓、誡書、三、錢、大學、千家詩選、音律啟蒙、詩經、中庸、老子、論語。

這個“菜單”是不是有點龐大?但是不做壹件事,就要做的完美全面。這將是壹個長期的項目。請大家拭目以待,堅持和我們“戰鬥”到底。希望妳以後和我們壹起“唱”經典...

朗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漢詩方式。從先秦開始,就口耳相傳。背誦曾經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唯壹使用的閱讀方法。中國詩歌的魅力之壹,就在於它能借助抑揚頓挫和音樂美來表達它的意義,把對知識和文化的學習變成審美享受。

但近百年來,由於文化和教育的變遷,誦經逐漸被學校所拋棄,瀕臨消亡。現代學校講解古詩詞,只是從字義上挖掘,理解不能全面深入,對於中國詩詞的傳承來說,真是壹大損失!眾所周知,背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激發我們的學習興趣,促進我們的記憶,還可以讓我們接觸到中國傳統音樂的真正精神,聆聽純凈優美的聲音,感受母語文化的魅力,清理暴躁的精神,培養紳士的風範。

誦經的幾個特點:

1.背誦容易引起孩子和大人的學習興趣。人們更喜歡學習,因為它“有趣”,尤其是孩子。

2.誦經是“唱”的壹種,也與呼吸有關。古人稱之為“心法”——樂音,有助於形象記憶。吟誦學習是因為中國人有“陰陽”的觀念。如果文字的內容是“陰”,是寧靜而深邃的,之將這種“陽”有節奏地背出來,陰陽相生,道離人不遠。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狀態。

3.誦經時的音樂響起,會帶來情緒。中國文學的音樂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情感讓誦經更加立體生動,也是誦經讓人深深喜愛並樂在其中的原因之壹。

比起普通的“讀書”,念經當然慢,但現代人的生活處處充滿快節奏,所以要想辦法讓大家慢下來。

堅持學習背誦,充滿樂趣。如果妳堅持得好,唱誦可能會改變壹個成年人或壹個孩子的壹生。

需要提醒的是,南懷瑾先生壹直提倡讀書,但他說的其實是念經。自古以來,所謂“讀書”就是誦經。“朗讀”就是大聲背誦,“背誦”就是大聲背誦。

“背誦”壹詞被後人所指,是因為“背誦”和“朗讀”這兩個詞是西方閱讀方法傳入後借用的。南先生和其他老人壹樣,不用“誦經”二字,而是用“讀”或“誦”來指誦經,有韻有調。請仔細分辨!(摘自中國朗誦學會)

以下摘錄的是南老師書中提到的壹些與背誦、閱讀有關的詞語。

同學們,學國學,詩詞散文都要背,所以要註意!背誦有什麽好處?妳不在乎妳的聲音好不好。這不是唱歌。歌是給別人的。所以古人叫讀書,在書房讀詩叫“無病呻吟”。

有時候看到自己有感情,就背“拉開窗簾只能看到草在生長”,這是我對自己的欣賞。如果像這樣學習壹次,相當於現在讀壹百遍。請註意!不然妳書讀多了,記得嗎?記不清了。這是關於國學的,所以古人稱之為“讀書”。閱讀的方法是壹種冥想,壹種背誦,而背誦是壹種開放的閱讀。這叫讀書。

這樣學習,妳的內心和頭腦會有很深的記憶,心情會很愉快,心理情緒自然會得到調整。這是學習國學的第壹步。

——《談中國文化》

孟子和公孫醜剛才說詩是詩體的壹種。古文在某種程度上也包含節奏。為什麽古漢語中有那麽多助詞,比如“之、乎、者、也、然、焉、哉”等。?它們被背誦,可以克制、擡高、停頓、頓挫,有助於長而慢的吟誦,強調聲調,也加深了印象,容易記憶。

我覺得古代的讀法比現代的好,現代的讀法不僅有以上優點,還可以通過大聲吟誦,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與書中的人物融為壹體。如果妳讀了《論語》,有時候看起來妳就是孔子,但在無形中,也是壹種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生理上就是深呼吸,練氣功。

不像現代人讀書,不是低著頭默默咀嚼,把知識往腦子裏塞,強迫記憶。多痛苦啊!

現在的年輕人如此近視,和他們的閱讀方式有很大關系。小時候,我們像唱歌壹樣把知識唱進腦子裏。當然,這個時代是拉不回來的。與過去和現在相比,文獻的組織方法已經大不相同。現在的文風和說話是壹樣的。比如“張三走得更快”可以用嘴說,也可以用筆寫,但如果像背古文的方式背出來,那就不是“更快”,而是“十三”——神經質。

——《南講義》

孔子非常喜歡音樂。用現代的術語來說,音樂和詩歌是藝術和文學的結合。過去,知識分子非常重視藝術和文學的培養。漢唐以來,路線逐漸收窄,從樂府到詩歌。

如果沒有文學修養的境界,人生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從事社會工作和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是相當孤獨的。後世的人,沒有這種修養,大多走上了宗教的道路。但是純宗教,那種束縛也是難受的。所以只有文學、藝術、音樂的領域比較適合。

但在音樂領域,聲樂和演奏樂器並不適合晚年的人,只有用手演奏的樂器才適合,比如彈鋼琴和打鼓。所以,後來在中國演化出來的詩歌,有了音樂的意境,卻不需要高聲歌唱,可以低吟,沈浸在音樂的意境裏,陶醉在文學的世界裏...

我個人已經差不多進入老年的境界了,但是我發現很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四五十歲的,因為精神修養不夠,都很孤獨。

如果我們用普通話背古詩,我們會經常念錯。比如壹個字的四聲,就是現代的壹聲、二聲、三聲、四聲。但第四聲(入聲)往往與和平聲無異,所以原來的四聲等於只有三聲。原來的上、去、入等三個音。我們都皺起了眉頭,但現在當我聽到有人用普通話背誦詩歌時,我會發出入聲的聲音。這是因為在普通話中很難區分1和4。"

——南·懷瑾的演講

  • 上一篇:滄源的景點怎麽走?越具體越好!
  • 下一篇:海爾在什麽基礎上進行業務流程再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