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坐著看牽牛花和織女星是壹種民俗。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是織女和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時候。織女是壹個美麗、聰明、聰明的仙女。在這壹夜,普通女人向她祈求智慧和嫻熟的技巧,她們也向她祈求幸福的婚姻。因此,七月的第七天也被稱為乞討節。
據說在七夕之夜,妳可以擡頭看到牛郎織女相會的銀河,也可以在瓜果架下的天空中偷聽他們相遇時的愛情故事。
在這個浪漫的夜晚,面對著天上的明月,姑娘們把當季的瓜果蔬菜放在天上供奉,乞求天上的仙女賜予她們聰明的心和靈巧的手,讓她們的織女技藝精湛,乞求愛情和婚姻的結合。在過去,婚姻是女性決定自己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因此,在這個寧靜的夜晚,世界上無數有情的男女會在星空下祈禱婚姻幸福。七夕應該叫中國女兒節。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就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很多人都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2012年8月22日,知名民俗學家、專家齊守成在接受遼寧晚報記者吳雙采訪時表示,把中國情人節當成“中國的情人節”,是對中國情人節的誤解。
齊守成介紹,七夕節,又稱喬奇節,起源於漢代。節日習俗是曬經曬衣,求二星許願,用針求巧。如果真要給中國情人節起個通俗的名字,那應該是“中國女兒節”。齊守成解釋說,歷史上的七夕,沒有出門的姑娘都要紮上彩線,祈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壹樣心靈手巧。所以“七夕”是古代女孩子最重要的節日。七夕的傳統活動是,姑娘們穿上帶彩線的繡花針,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作為貢品,乞求別出心裁。
中國情人節被誤認為情人節。
當今社會之所以把中國情人節誤讀為“情人節”,可能是因為牛郎織女浪漫而悲傷的愛情故事。
其實中國情人節確實存在,只是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就是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壹年中的第壹個月圓之夜,人們點亮燈籠,外出賞月,燃放煙花。“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女性往往無法走出家門。公開露面是不禮貌的。只有在正月十五,他們才能出去過元宵節,男孩和女孩可以見面並傾訴他們的愛情。所以正月十五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很多商家把七夕當成商業炒作中的情人節,很多年輕人把七夕當成情人節。這不僅不利於傳統節日的保護,也扭曲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包括媒體都應該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如何過好傳統節日有壹個正確的引導。七夕可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它是壹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它,永遠不要失去我們的東西。”[1]
編輯這個節日的起源
名稱來源
七夕,原名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韓彩女子常於七七穿七孔針。”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舍和女舍
“人皆之”的記載,是我們在古代文獻中見到的最早的乞巧記載。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據歷史文獻記載,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學的了解和紡織技術的出現,就有了關於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牛郎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向的星星,統稱為二十八夜,其中北鬥七星最亮,可以用來在夜間辨別方向。北鬥七星的第壹顆星叫魁星,也叫狀元。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被稱為“大奎天下秀才”,秀才們把七夕稱為“魁星節”,也叫“曬書節”,保留了最早的七夕起源於崇拜星星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人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諧音,月和日都是“七”,給人壹種時間感。在中國古代,太陽和月亮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稱為“七曜”。七個數字在民間及時上演。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結束,在老北京為死者做道場時,往往以“七七”完成。用“七obsidians”來計算現在的“周”,在日語中還是有所保留的。“七”與“吉祥”諧音,“七月七日”有雙重吉祥之意,是吉日。在臺灣省,七月被稱為“歡樂帶來好運”月。因為草書的喜字形狀像“七十七”,所以77歲也被稱為“生日快樂”。
古代的記載從牛郎織女的傳說追溯到中國情人節的形成,時間在戰國,地點在楚國。《詩經·瀟雅·大東》中有壹句詩“妳是織女,整天牽著牛的是妳,拿著鏟子的不是妳”。這是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壹首與織女有關的詩《漢光》,詩中說“漢有遊女,不可思也”。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字指漢水、天漢(銀河),“流浪少女”壹詞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楚人遠離江漢地區,對“漢末浪女”非常重視。此外,在楚民間,牛郎星常與河鼓三星混淆。南北朝時,南陽宗谷所著《荊楚年譜》壹書中的註釋說:“牛郎星,荊州名曰‘河鼓’”。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是河鼓就是牛。地處漢水以北的南陽,素有“臥枕騎江漢,蓋三山帶湖”之稱。戰國時期南陽屬楚,楚都在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化積澱深厚。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的重要條件之壹。
出生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人民中廣為流傳,版本很多,但核心內容基本壹致。神話傳說從誕生到流傳形成了千篇壹律的故事。壹般堅持產地地名和風景,是神話傳說本土化的壹種表現,使人在情感上或直覺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可信,流傳更廣。根據許多現代民俗出版物,它們大多記錄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於南陽。例如,程建軍在海鹽出版社(1997)的《民間神話》中說,牛郎是南陽縣的壹個桑人,而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蘇傑》和三峽出版社的《中國民俗藝術大全》都記載“據說很久以前,在南陽以西的牛家莊有壹個聰明的人。在盤古田凱的發源地南陽桐柏縣,還有另壹個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因為當時地上沒有糧食,牛從倉房裏偷了糧食撒到了人間,被玉帝賜天,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治好了牛,牛幫助牛郎織女成了壹家人。後來,黃牛不顧懲罰,幫助織女、牛郎從天宮盜走蠶藍、蠶卵、織布機、織布機。從此,牛郎和織女就壹直在壹起勞動,幸福地生活著。這個故事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和絲織的技能。不同版本的傳說中的人物和地點都指向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本土化的特點。
南陽漢畫像石和星星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古代的星辰崇拜,是人們將天上的星星神化、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之東,織女星位於銀河之西,兩顆星隔河相望,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於楚國。到了漢代,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加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成為繪畫、雕塑的重要材料。漢代是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漢代的南陽是中國的名城之壹,成為南北文化和科技發展的交匯點。各種文化因素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壹代天文學大師張衡就誕生在這裏。在此背景下,南陽出現了大量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地將星辰與傳說結合起來,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壹。
南陽絲綢和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就有養蠶和絲綢業。西漢時期,南陽縣是中國八大絲綢產地之壹。東漢張衡《杜南賦》中記載的“皇女桑”出自南洋,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很多版本都離不開織女的編織技術。在盤古發源地田凱的民間傳說中,記載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布的技術。這與著名的南洋絲綢密切相關。乞巧這壹源於中國情人節的習俗活動,主要是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仰慕。今天人們說起乞巧,往往會引用南北朝南陽人寫的《夢裏夢》的記載:七月七日是牽牛與織女聚會之夜。是晚上,女人紮彩樓,穿七孔針還是用金銀??石為針,陳瓜果在庭上討小聰明。據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楚國史》記載:“荊楚北起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西周以前文獻中所指的‘荊楚’,應該是在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壹帶。”所以南陽地處荊楚之地,從而形成了乞巧的習俗,有壹首民歌為證:
今晚七夕,我看著藍天,牽著牛郎織女過了河橋,
家家看秋月,萬家穿紅綾。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洋絲綢最初的關系。
南陽黃牛的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場所有關,而且體現出明顯的農區特征。養牛是農區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是種田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中國五大良種牛之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南陽牛歷史悠久,自然也有很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黑牛”、“普裏西拉養牛”...其中牛郎織女最為精彩。今天的南陽是壹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也很輝煌。張衡盛贊家鄉的《南賦》,有“百谷、兩翼、和合”之說。早在春秋時期,南陽黃牛就已經進入舍飼和圈飼階段。土生土長的秦項百裏奚,擅長養牛。在他落魄的生涯中,他在南陽以西的麒麟崗以放牛為生。他曾聽說周天子喜牛,即以養牛為梯迎,傳為佳話。漢代,鬥牛成為當時南陽的壹項流行活動,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這樣的“牛”文化在南陽城西的牛家莊產生了“牛郎”也就不足為奇了。
編輯這段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壹,也是中國時間最早、地域流傳最廣的傳說,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經常被大姑虐待,只有壹頭老牛陪伴。有壹天,老牛給他出了壹個計策,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那壹天,美麗的仙女們確實在銀河中沐浴,在水中嬉戲。然後藏在蘆葦裏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搶走了織女的衣服。驚慌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服飛走了,只留下織女。在牛郎的要求下,織女同意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兩人相親相愛,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織女給牛郎生了壹兒壹女。後來老牛快死了,他告訴牛郎留著它的皮,有難時穿上求救。老牛死後,夫妻倆依依不舍地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當織女和牛郎的婚事被玉皇大帝和天王母知道後,勃然大怒,命令諸神把織女接回去。牛郎不在時,眾神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沒看到織女,趕緊穿上牛皮,帶著兩個孩子追。眼看就要追上,太後急了,扯下頭上的金釵,劃向銀河。曾經淺淺的銀河突然狂風暴雨,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江相望,熱淚盈眶,而永永遠遠,玉帝和太後也無法克服真摯的感情,允許他們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壹次。相傳七月初七,人間喜鵲會飛上天,為銀河中的牛郎織女搭鵲橋。此外,在七夕的夜深人靜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水果架下聽到天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編輯這個節日昵稱。
雙七:太陽、月亮、太陽都是七,故稱之,也稱七。
牛郎織女(雕版紙)壹張
香日:相傳牛郎織女在七夕相會,織女要盛裝打扮,塗脂抹粉,甚至聞香滿天,故名。
星期:牛郎和織女地位特殊,壹年只能見壹次面,所以這壹天叫星期。
橋西:因為七夕有討巧的習俗,所以叫橋西。
婦女節:中國情人節之所以叫婦女節,也叫女生節、女生節,是因為女孩子們崇拜神仙,求小聰明,爭小聰明。
藍夜:農歷七月在古代稱為“藍月”,所以七夕也叫“藍夜”。
兒童節:因為討巧、討書等習俗多由女生和男生來做,所以叫它。
穿針節:因這壹天有穿針的習俗而得名。
編輯此節日習俗
針刺
這是最早的乞巧之道,始於漢代,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韓彩女子常用七。
《明月幽圖》卷壹,佟巧
七月七日,我在開衫樓放了七孔針,壹個男人有了Xi之。梁宗謀《南朝荊楚紀年》曰:“七月七日,是夕家女子,系彩樓七孔,或以金銀為針。”《地理誌》說:“齊武帝始於壹樓觀城。7月7日,朝廷官員多次嘗試穿針引線。世人稱之為穿針樓。”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夕,宮中以錦緞築成,高數百尺,可打天下數十人。陳以酒烤瓜果,設席,拜牛女二星,嬪妃各穿九孔針,五色線對月。這是壹段美好的時光。動清商之歌,其樂融融。土人之家有效。”袁濤宗彜的《元氏縣葉挺錄》說:“九表引,七夕節是求巧之地。晚上,宮女們上臺用彩色的絲綢穿九尾針。先完成的人是聰明的,晚完成的人叫失敗者。每個人都貢獻了禮物。”
蜘蛛應該很聰明
這也是壹種比較早的求巧方式,其流行比壹般始於南北朝時期的用針求巧要晚壹點。南朝梁宗谷說《荊楚時代實錄》;“是晚上,陳瓜果在法庭上討要小聰明。如果妳在甜瓜上有壹個開心子網,妳認為它是對應的。”
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月七日,我們都用小盒子捉蜘蛛,直到天明;把蜘蛛網想象成稀疏的和密集的。秘密的人聰明的話多,罕見的人聰明的話少。民間作品也是。”宋人孟元元的《東京夢中國》說,七月初七,“合子裏放壹只蜘蛛,隔天看。如果網是圓的,那只是巧合。”宋·周覓的《我壹歲的時候》說;“房子裏存放小蜘蛛,等待網的密度需要多長時間?”富田汝澄的《Xi潮之樂》說,七夕,“把蜘蛛裝在小盒子裏,第二天早上看它們結網的密度,這是非常聰明的。”由此可見,歷代考驗智謀的方法是不壹樣的。南北朝視網的存在,唐代視網之薄,宋代視網之圓,後世沿襲唐代風俗。
扔針和技能測試
這是七夕針線習俗的變體,起源於針線,又不同於針線。這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國情人節習俗。明代劉東、俞懿正《帝都風光略》說:“七月七日下午,我們丟了壹根巧針。女人接觸到水,水膜看著陌生,繡花針浮著看著水下針的影子。有雲有花有鳥獸有鞋有剪子有茄影的叫巧乞;其影厚如錘,薄如絲,直如軸蠟,是誤。”《直隸》記載還說,在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憑日影驗工,夜猶乞巧。”請引用《日光下舊聞考》萬部雜註:“七月七日,燕都女子投小針於水。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錐,皆因占蔔女之巧。”
種子尋找
在舊俗中,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鋪壹層土,播下谷子的種子,讓它結出綠苗,然後在上面放壹些小茅屋和花木,使它看起來像天舍人的小村莊,叫做“殼板”,或者把綠豆、紅小豆、小麥浸泡在磁碗中,再用紅藍絲線系上。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聰明”,發芽的豆芽叫聰明芽,連針都換成了聰明芽,丟在水面上乞求聰明。蠟還用來塑造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鷲、鴛鴦等動物的形狀,浮在水面上,稱為“浮在水面上”。還有蠟做的嬰兒玩偶,婦女可以買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對子女的吉祥,稱為“化生”。
為了牛慶生
孩子們會在七夕那天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這壹天也被稱為“祝牛生日快樂”。因為據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開後,老牛讓牛郎刮掉它的皮,開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人們有“慶牛壽”的習俗。
烘幹書和衣服
據報道,司馬懿因位高權重,深受曹操器重。鑒於當時政治黑暗,為了自保,他裝瘋,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放心,於是他派了壹個密友去讓歷史暗中探索真相。那天是七月七日,裝瘋賣傻的司馬懿也在家裏曬書。令史溯離開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將司馬懿帶回府衙,否則可以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地服從,回朝了。另壹類人,在亂世,通過墮落來表達自己的抑郁。他們蔑視禮儀,反對習俗。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大家都印書,只有龍浩去曬太陽。當人們問他為什麽時,他回答說:“我印刷書籍”。這壹方面是鄙視印書的習俗,另壹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肚子裏的才華。曬肚皮也是曬書。魏晉時期,漢代的晾衣習俗為富家子弟創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竹林七賢”之壹的阮鹹看不起這種風格。7月7日,鄰居在晾衣服時,看到貨架上擺滿了綢緞,令人眼花繚亂。阮賢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撿起壹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我不能免俗,跟妳說!”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七夕曬書曬衣的習俗是多麽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