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誠信經營,以質取勝。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也是徽商奉行的基本經營原則。大部分徽商把誠信經營作為贏得顧客青睞、保證生意興隆的必要前提,或者認為“待人以誠,人自得意,事不近終”,或者強調“人寧在交易中欺騙,不在交易中信任,不會被壹個五尺童子的價格所欺”[ii]。徽商不僅誠信對待客戶,也誠信對待生意夥伴。如明代徽商張光祖,“助其弟學居臨江清江鎮,裝飾典雅,分文不私,積財甚多。”結果“弟服其德,不敢欺翁。”【三】徽商的誠信經營還體現在對商品質量的高度重視。他們明白“質量就是信譽,質量就是生命”的道理。所以他們做生意壹般不會以次充好,以假貨牟利,而是註重以質取勝,也就是以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贏得客戶和利潤。比如明代的徽商石,就經常告誡他的員工不要把苦和善混在壹起[iv],也就是不允許把假貨和商品混在壹起。徽州茶商嚴格控制茶葉的采購、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狠抓質量。他們拒絕收購死、爛、碎、紅梗的毛茶,只收購嫩、緊的優質毛茶,然後送到茶樓加工提煉,再把成品茶用錫罐和彩繪板條箱包裝精美。結果投入市場後大受歡迎,“利潤極高”。[v]
荀商和徽商壹樣,也是以誠信為基本原則。比如訊商代表劉勇,在與商業夥伴打交道時,恪守誠信原則。剛進入絲綢行業時,他與邢耿興合資成立,但業務主要由他打理。邢死後,他壹如既往地打理絲綢生意,並讓邢氏子孫享有分成,最後與邢氏家族平分資產。在商品銷售上,柳永也奉行誠信原則,註重大局,不計較蠅頭小利上的得失。他認為:“在金錢方面,寸要寬,腳要緊。寸不寬,得之者得分,則眾怒;尺子不緊,失的是壹寸,是後悔的理由。”【vi】再比如,荀商的另壹位代表顧福昌,在商業運作上以“信實可行”著稱;【vii】他的孫子顧叔平認為“壹個人不能沒有錢,但錢要掙得光明正大,用得光明正大”;他的曾孫顧乾麟把“以誠待人,以信為本”作為做生意的信條[八]。再比如,晚清上海(南潯)絲綢業的領軍人物陳錫元“誠,中西絲商以之為長城”[ix],另壹位南潯絲商金,也“以誠為外商所尊”[x]。
和徽商壹樣,潯商的誠信經營也表現在以質取勝,以質獲利。如清末南潯絲商周改良湖絲生產工藝,創造出可與機械繅絲相媲美的“系列幹經”,壹度風靡國際絲綢市場,獲利頗豐。南潯絲商梅魯忠、梅生產的、黑獅、飛馬、嶽梅等品牌經紗先後在1909金陵南洋博覽會、19911意大利工業品展、1
2.實行多元化經營。
多元化經營是壹種常見的現代企業經營戰略,是指企業或企業家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多個行業,形象地說就是“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裏”。實施這壹經營戰略,不僅可以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賺取更多的利潤,而且可以分散經營風險,增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徽商和潯商都沒能明確提出自己的多元化理念和主張,但從他們的實際投資取向來看,他們都有潛在的多元化意識。明清時期,徽商不僅經營鹽、典當、茶、木等主要行業,還廣泛投資於糧、米、布、墨、紙、絲、草貨、瓷器、錢莊、酒樓、藥材、書籍、染料、海運、古玩、酒、醬園、幹貨等。因此,他們不僅取得了可觀的經營業績,還有效地規避了經營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徽商的這種投資取向是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體現。清末民初崛起的潯商也是如此。依靠絲綢貿易後,他們大多能夠居安思危,逐漸調整經營方向,將資本從單壹的絲綢貿易轉移到鹽業、典當、銀行、房地產、藥材、醬園、雜貨等傳統行業和繅絲、棉紡、面粉、造紙、電力、采礦等現代行業,以及銀行、信托、證券、保險等新型金融業和新型鐵路、貨代等行業。
3.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企業外部環境是指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外部因素的總和,包括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法律法規、公眾心理、科學技術、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等。在良好的外部環境下,企業能夠順利生存和發展;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下,企業往往難以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了企業的順利生存和發展,聰明的企業經營者必須善於趨利避害,努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徽商、潯商很多都是這樣的企業經營者,他們都註重為自己的商號或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他們創造企業外部環境的主要方式也大同小異,都是把錢捐給政府,培養子女讀書當官,以換取政治保護傘為其經營活動服務。
徽商成功的壹條捷徑,就是捐錢給明清政府,換取壹官半職的虛擬頭銜和鹽業等特許經營業務的壟斷權,進而獲取商業壟斷利潤。徽商也不遺余力地培養子女讀書做官,為自己的商業活動提供壹張巨大的保護網和助推器。其實徽商也是這麽做的。如從清順治二年(1645)到嘉慶十年(1806)的160年間,淮北、徽州鹽商在其子弟中培養了85名進士,其中進貢生116,進貢生55人。[xi]這些功成名就的徽商子弟進入仕途後,為其家族壟斷淮北鹽業提供了長期的政治保護。如嘉慶、道光年間,徽記大臣、軍機大臣曹振勇為其弟在揚州經營鹽業提供了極好的政治後盾。所以當時“淮北人賴他”。[十二]
與徽商壹樣,潯商在清末也通過向政府捐錢、培養子女讀書做官等方式,為自己的商業活動換取政治保護傘。比如荀商代表柳永,做生意有兩個秘訣:壹是“官中必有人”,二是“後人要讀點書。”[xiii]為此,他不僅通過向清政府捐款為自己贏得了國子監典書、華陵員外郎、蘭陵光祿寺司等封號,還將自己的四個兒子培養成了與、進士、生、國子監生、長子劉安瀾等齊名的依附者。再如,創作《典藏》的周雖然沒有得到任何功名和爵位,但他明白要通過培養士人讀書做官來為商業活動制造政治保護傘,於是培養兒子周慶先、周慶森、通過科舉考試,贏得了舉人、貢生的功名和候補知府、國子監典、直隸太守的頭銜。
4.重視營銷。
徽商和潯商的經營策略還有壹個相似之處,就是都非常重視營銷的作用。他們不再執著於“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營銷理念,而是被動地等著客戶上門,而是多方開拓市場,到處賣貨。徽商雖然是中國舊式商幫的典型代表,但他們已經能夠像現代商人壹樣,利用叫賣、現場表演、印制發放宣傳品、請人代為推銷產品等廣告手段。【十五】具有中國新老商幫特征的荀商的營銷策略,似乎比徽商略勝壹籌。壹方面,他們主動走出故土,利用參加國內外商品交易會和展銷會的機會,向外商發放精美的中英文傳單,宣傳胡俟悠久的歷史,介紹其壹流的品質;另壹方面,他們還邀請外國商人訪問他們的祖國,並在報紙上發表新聞報道,以擴大胡俟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如1923年,荀商邀請美國絲商代表團20余人到湖州、南潯考察湖絲生產,並在著名的《申報》上發表長篇時事通訊,詳細報道了美國絲商代表團的考察行程。[xvi]地方經濟結構是區域商幫興起的前提條件之壹。歷史上,湖州和惠州的地方經濟結構差異很大。前者以絲綢工商業為主,後者以農業種植為主。雖然湖州與徽州的地方經濟結構差異較大,對兩地區域性商幫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前者對潯商起到了積極的培育和促進作用,後者對徽商起到了消極的逼迫和推動作用。
唐宋以前,湖州當地的經濟結構以農業種植經濟為主,但到了南宋時期,該地區的絲綢工商業經濟開始發展,並與農業種植經濟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面。當時“湖絲遍天下”的說法和民間諺語“蘇湖熟,天下足”幾乎是同時流行的。到明清時期,湖州絲綢工商業經濟更加發達,成為地方經濟結構的主體。當地農民幾乎都從事養蠶和絲綢生產,而南潯、林爽、菱湖、石蓮等村落則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絲綢工商業城鎮,吸引“各省客商”,將湖州絲綢產品轉賣到國內各大商埠和海外市場。在外商的影響和推動下,湖州第壹批本土絲商應運而生。他們不僅在湖州與外商進行貿易,還在附近的江南商業中心蘇州設立了吳興會館,開始從事絲綢貿易。他們中的壹些人,如蔡興元、陳貽昌、梅鴻基,甚至在鴉片戰爭前就通過海路將生絲走私到廣州、香港和外國商人手中進行交易。【二】與鴉片戰爭前在湖州商業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外國商人相比,湖州第壹批本土絲商在數量和資本上都不算多,但卻是從湖州近乎古老的絲綢工商業經濟中直接孕育出來的,也是鴉片戰爭後湖州地產商幫助潯商的先驅。他們中的年輕人後來成長為第壹代荀商的重要成員。
明清時期,徽州地方經濟結構的主體是農業種植經濟,但水平很低,不能滿足徽州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是因為徽州在群山之中,號稱“七山半水半地”,而這“半地”多分散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壤肥力差,“壹月糧食產量不足(對徽州人而言)”[iii]。另壹方面,人口不斷增長,使得徽州人均耕地不斷萎縮,從明朝萬歷年間的2.2畝,到清朝康熙時期的1.9畝,再到道光年間的1.5畝。[四]據清代回族學者洪估計,明清時期“壹人壹年糧食約四畝”[五]耕地足夠。可見,當時徽州的農業種植經濟不僅沒有讓徽州人富裕起來,而且連最低限度的溫飽都維持不了。這就迫使徽州人“多以賈代耕”[vi],進而反過來促進徽商的崛起。所以徽州地方文獻《荀問》說得好:徽州人“不可測(即農業)而富,然亦自然。”徽商是中國舊式商幫的典型代表,他們成功的秘訣之壹就是依靠中國傳統君主專制的政治保護,謀取鹽業等特許經營的壟斷利潤。它與君主專制的關系是主人與奴隸的關系。主人給了奴隸安身立命的空間,奴隸對主人絕對忠誠,盡力為主人排憂解難。比如,由於清政府給予徽州鹽商長期壟斷淮北鹽業的特權,徽州鹽商通過積極納稅、頻繁捐贈等方式為清政府服務,甚至以暴力手段捐贈軍費維持其統治。據統計,以徽州鹽商為主的兩淮鹽商繳納的鹽稅,乾隆年間高達400萬兩,嘉慶年間增至800萬兩。從1671到1804的100多年間,淮北鹽商共向清政府捐銀3930多萬兩,石近35萬石。從1799到1803,兩淮鹽商也捐出了700萬兩白銀的巨款,幫助清政府鎮壓當時如火如荼的白蓮教起義。[viii]此外,淮、惠地區的鹽商也有意“交皇”。清朝康熙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途經揚州時,* * *捐了壹百多萬元,作為他們的開銷。
但興起於清末民初的潯商,與徽商不同。它與中國傳統君主專制的關系不是主從關系,而是依附與鬥爭的關系。壹方面,如上所述,潯商和徽商壹樣,也從君主專制中尋求商業活動的政治保護傘;另壹方面,由於時代的變遷,在君主專制即將退出中國歷史舞臺的時候,荀商站在了它的對立面,積極支持和參與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其代表人物龐慶成、、陳、周柏年等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黨聯盟的元老,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荀商與君主專制的關系在龐青城最為典型。龐青城,本名龐,清代進士出身,但後來為了表示與清政府決裂,改名為“青城”。需要指出的是,以龐慶成等人為代表的潯商與清政府的決裂和鬥爭,為民國時期潯商的繼續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政治資本和保障,而徽商則因過於緊密的政治依賴,在鴉片戰爭後隨清政府衰落。各種同鄉、貿易團體的建立,既是商幫形成的重要標誌,也是商幫生存和發展的組織基礎。但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商幫的具體形式和性質有很大不同。比如徽商,作為在中國傳統社會歷史環境中崛起的壹個古老的商業群體,是以行會、事務所(如徽州會館、徽州木工事務所)等舊式同鄉、同業團體的形式組織起來的。這些舊式同鄉、同業團體,本質上是與中國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具有血緣、地緣、業緣特征的商業組織。潯商作為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環境中出現的年輕商幫,在組織形式和性質上與徽商有很大不同。商幫組織形式上,潯商既有會館、事務所等舊式同鄉、同業團體(如湖州會館、南潯絲業會館、上海胡哲縐業事務所),也有同鄉、社團、公學(如湖州旅協、湖州旅社、湖州旅公學)等近代新式同鄉、同業團體、地方自治組織(如湖社)。這些新式的同鄉、同業公會、地方自治協會、商會,是適應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結構轉型的壹種具有資產階級自治團體性質的商幫組織。
五嶽中唯壹的泰山。
導遊說:“奧萊高,奧萊高,離戴奇近,離山腰遠。”我曾經經過奧萊峰,以為它是泰山。閉經是壹種古老的禮儀。泰山和禪傅亮山是密封的。
根據《史記》中的解釋,“泰山上之土,築為祭天報天之壇,故名豐。除了泰山下面山上的土地,土地都得到了賞賜,所以叫禪。”
導遊說,從古代和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