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清明節這個浙江象山的民俗,到底想要什麽?

清明節這個浙江象山的民俗,到底想要什麽?

又是壹年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壹個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它承載著中國人最看重的孝文化,緬懷故人,寄托哀思;同時,清明也是壹個重要的節氣,意味著大地清明,是春遊的好時節。

那麽,我們寧波人在清明節有什麽樣的習俗呢?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事實證明,除了掃墓祭祖,清明節其實內容豐富。

清明春耕

清明和谷雨是連在壹起的,不要耽誤浸種和耕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說到清明,人們自然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壹開始,清明並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壹個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之壹,今年的清明從4月4日開始,到4月19日結束。”寧波的民俗專家趙先生說。

清明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氣晴朗,草木開始發芽。春天是犁地播種的最佳時節,農民們在田野裏到處忙碌著。“這個時候,寧波的農民應該正忙著浸種、耕田、種樹。”

關於清明節春耕的民間說法太多了,比如“清明三月早播種”“清明早,早稻壹定好”“清明節和谷雨相連,不要耽誤浸種犁田”。再比如“瓜要大,清明前種”“植樹造林不如清明”。足以說明清明時期的農業生產是當年豐收的關鍵。

清明節祭祖

三月筍香,家家辯忙上墳。

寧波有句老話:“三月筍香,家家吵,忙著上墳。”寧波的習俗很重視祭祀,尤其是在墳前祭祖,做清明濃湯飯。甚至國內外的旅行者也會在清明節趕回老家祭祖。“壹般來說,清明節祭祖有三種,包括墓祭、家祭和祠祭。”王石的趙先生告訴記者。

清明節期間,寧波人都要在家祭祀,俗稱“清明湯飯”。之後,人們帶著團子、麻餅、酒、食物等物品去給祖先掃墓。在農村的習俗中,在新死者的前三年,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會在清明節當天去上墳。

在舊社會,上墳的時令食物是青餅和搗碎的(黑米)餅,他們向祖先獻祭。富人還雇傭小號手演奏。上墳時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用紙團插竹筍,以示後人對先人盡了孝心,同時也寓意先人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祭祀結束後,當地農民會得到麻餅或餅,以照顧墳墓。因為大家都是自己拿的,所以互相競爭,也就是俗稱的“搶麻”。

除了家族祭祀做清明湯飯和墓祭,部分漢族家庭還有廟會祭祀。祠堂祭祀壹般在清明當天在自家祠堂舉行。先在全村敲鑼,動員孩子“拜鄉紳”。祖先祭祖由族長主持。祖師敬酒太公太婆後,子孫跪拜祈福。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孝道。“白為先”、“父母不遠行”的古訓,說明傳統孝文化早就把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清明節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古往今來,寧波人都在祭奠祖先,祭奠親人,表達孝心。

清明劉岱

清明穿柳,來生有叔。

寧波人也在清明節慶祝“劉岱”。柳要掛在門窗上,女人要在頭發上戴上柳尖,小孩子要編上柳圈戴上。為什麽要穿柳條?這有幾種說法。

第壹種說法是紀念介子推。春秋時期,介子推歷盡艱辛,幫助晉國公子重耳隱居山林。重耳燒了山,逼他出來領賞。沒想到介子推母子抱柳而死。當晉文公親自帶領他的大臣們爬山祭拜介休時,他發現那些年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生了。晉文公將眼前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當場折下幾根柳枝戴在頭上以示紀念。此後官民紛紛效仿,紛紛效仿。

第二個論點與黃巢起義有關。相傳黃巢時期規定“清明為期,劉岱為號”。雖然起義失敗了,但這壹習俗流傳了下來。

“如果說這兩種說法在全國流行的話,那麽第三種說法具有寧波的地方特色。”趙先生對說。

寧波有句話:“清明穿柳,下輩子有丈母娘。”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說法?還有壹個故事。據說古代有壹個年輕人。有壹年冬天,下著大雪,天寒地凍,可是家裏的柴火又燒光了。他不得不拿著斧子上山砍柴。走了很長壹段路後,他看到壹棵大柳樹,它已經枯萎了,於是他拿起刀子把它砍倒了。然而,當這棵大柳樹倒下時,壹顆血淋淋的頭顱也掉了下來。妳仔細壹看,原來是他叔叔!原來他叔叔是躲在這棵柳樹的洞裏躲避風雪,卻被誤殺了。青春心碎,卻無可挽回。第二年,當枯萎的柳樹發芽時,他穿上柳條哀悼他的叔叔。“清明穿柳,來生有叔。”這輩子沒有叔叔,下輩子總該有吧!這句諺語也慢慢流傳開來。

另外柳條生命力很強,插在土裏是活的。清明節過後,人們會把柳條插在孩子頭上,放到河邊的田野裏或房前屋後,以寄托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

清明節去春遊

3月3日是清明節,祭祖踏青。

"現在的清明節實際上是上巳節、寒食節和清明節的壹個古老節日."中國傳統文化專家、寧波工程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吳認為,清明節是壹個復合節日。

"寧波人吃青年團從寒食節."吳先生說,但現在,許多人只知道清明,但不知道寒食。在古代,寒食節是禁火禁冷食的,也叫“寒食節”、“禁煙節”。在節日的演變過程中,寒食節逐漸並入清明。

清明節那天,除了掃墓,還有春遊。“這吸收了上思節的內容。上巳節在古代是農歷三月初三,主要習俗是登高,反映了人們在壹個沈悶的冬天後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調整,也反映了中國人的人生觀。”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下“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美人乘涼”,可見這個節日是男女出遊的日子,是我國早期的情人節和女兒節。“可以想象,中國古代的青年男女在正月十五的子夜相會,所以要見第二面。很有可能是清明前後戀人在野外遇到陌生人,春暖花開,頗有情意。”吳幽默地告訴記者。

"同樣,東晉大書法家、民間史學家王羲之及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於三月三日在蘭亭舉行飲酒作詩活動。象山石浦還有‘三月三,踩沙灘’的習俗,應該都屬於去沙灘的內容。”

吳先生從古籍中考證,舊時清明節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射柳、蹴鞠、拔河、放風箏、蕩秋千等。《象山縣誌》記載,清明時節兒童放風箏“使小兒張口解暑”,這意味著放風箏不僅是壹種娛樂,更是壹種運動,壹種治療。這足以說明這個節日是壹個有特色的節日,既有悲傷的眼淚去掃墓的新墳,也有踏青的歡笑。

  • 上一篇:水的用途、功能和重要性。急需
  • 下一篇:傳統人事管理思想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