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們驚嘆海爾國際化的速度和輝煌成就的時候,聽說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孫堅政治家教授研究海爾已經10多年了。《海爾戰略——壹個中國企業的成長》、《海爾管理模式》、《海爾企業戰略》、《海爾人力資源管理》、《海爾營銷戰略》、《海爾企業文化》、《海爾物流》等七部關於海爾的專著相繼出版。孫堅政治家教授在著作中深入闡述了海爾集團從壹個瀕臨破產的小企業到享有世界聲譽的企業集團的歷史發展過程,對海爾的“OEC管理體系”、“市場鏈”、“聯合艦隊”、“源頭理論”、“斜坡球體理論”、“激活“哈克魚”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總結,見解獨到。海爾的國際化經營為什麽成功?這給中國企業經營者什麽樣的啟示?我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專程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孫堅教授。
記者:國內有很多家電企業,就在青島,也有很多知名的家電企業。妳為什麽選擇海爾做研究?
孫堅政治家:海爾是中國企業的壹面旗幟。作為世界知名的民族企業,不僅是青島的驕傲,也是國家的驕傲。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海爾創造了獨特而卓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給了我們“有思考才有出路”、“無情的制度才能有情的運作”、“讓制度征服靈魂”、“讓中國成為世界制造”、“讓中國成為世界品牌”的啟示。我研究海爾十幾年了,希望傳播海爾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為中國企業成功進入國際競爭。
記者:1999年4月28日,美國海爾貿易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聯合國大廈舉行,標誌著海爾進入國際化發展階段。妳認為海爾國際化的目標是什麽?
孫堅政治家:海爾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世界品牌,目前的目標是成為國際化的海爾,即以世界市場為海爾的發展空間。海爾國際化和國際化海爾這兩個概念聽起來很像,但內涵是不壹樣的。海爾的國際化是手段,海爾的國際化是目的。海爾的國際化要求海爾的各項工作符合國際標準,實現技術、市場、網絡等的國際化。但國際化的海爾已經具備了在國際舞臺上與強手抗衡的實力。國際化的海爾將是壹個具有輻射全球市場能力的跨國公司,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本土化海爾的整合,即來自中國的海爾、來自美國的海爾、來自中東的海爾、來自歐洲的海爾等。,其最終目標是創造世界名牌。海爾根據自身情況,確定了“三三制”全球戰略布局,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3,國內生產海外銷售1/3,海外生產海外銷售1/3。通過這壹戰略,海爾將生存空間延伸到了世界市場。到2000年底,海爾基本實現了“三三制”的目標。
接下來,海爾考慮的是如何贏得國際市場第壹,獲得國際競爭力。為此海爾提出了三個國際化:國際化管理——創造員工忠誠度,國際化服務——創造用戶忠誠度,國際化品牌——創造國際競爭力。所謂國際化管理,就是讓每壹個員工都成為SBU,也就是成為“微型公司”,讓每壹個員工都以“微型公司”老板的意識和模式開展日常工作,讓大企業小型化,以保持企業的快速反應速度;國際服務是員工對用戶的“端到端”服務,海爾稱之為“壹站式服務,壹票流程”;國際品牌是海爾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後的整合。
記者:目前,海爾在全球建立了13工廠和18貿易中心,產品出口到近100個國家。可以說,海爾的國際化經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妳認為海爾成功的根本因素是什麽?
孫堅政治家:科學的基礎管理是根本。國內很多學者對海爾的國際化戰略經營進行了重點研究,但我認為海爾國際化經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科學的基礎管理。海爾提出了“斜坡球體理論”和“OEC”管理模式等全新的科學管理理念。
“斜坡球體理論”將企業比作斜坡上的球體。由於市場競爭和內部員工慣性的制約,它具有倒下的性質。為了讓它向上走,需要兩種力量:壹種是支撐力,保證它不衰落,這就像企業的基礎管理;壹個是使其向上運動的拉力,這就好比壹個企業的創新,這兩個力缺壹不可。
“日清控制系統”是海爾多年經驗總結出來的OEC管理的核心,是斜坡球體的支撐力量。“OEC管理模式”就是圍繞提高人的素質而提出並實施的。OEC管理法也叫日清日新管理法,其中O-整體是全方位,E-每個人是每個人,壹切是壹切,每天是每天,C-控制是控制,明確——進行清洗。OEC可以看作是坡球理論的壹種闡釋和具體操作。其主要內涵和實質在於把“日子越來越好”滲透到企業的壹切工作中,促使企業、員工和企業的壹切工作步入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軌道。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實現了基礎管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科學化和標準化、客觀化和高效化。這壹模式的實施不僅給海爾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使海爾集團實現了業務規模、外向型企業和市場地位的三次飛躍。從1991開始,海爾實施了OEC管理。在原有設備和人員不變,不增加資金投入的情況下,海爾集團的比例為19965438。與1993相比,1994增加了100億元的銷售收入和100億元的利潤。其產品質量、材料消耗、經濟效益等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走出了壹條市場經濟條件下向管理要效益的成功之路。
正是這種科學的基礎管理,為海爾未來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就海爾集團而言,從80年代的“名牌戰略”、90年代的“多元化戰略”到去年推出的“國際化戰略”,這種戰略思維的轉變意味著什麽?
孫堅政治家:這意味著海爾壹直以超前的發展戰略把握市場競爭的優勢。為什麽這麽說?請回顧壹下海爾的發展史。早在1985,海爾集團就制定了海爾發展的“品牌戰略”。海爾認為,要樹立國際品牌形象,首先要保證產品的國際品質。1991年,海爾被評為“中國十大著名商標”;1992年,海爾冰箱在國內家電行業率先通過ISO9001認證;1996年,海爾冰箱通過了ISO14001環保認證。當國內企業意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時,海爾提前建立了國內最大、最先進、最完善的星級壹站式服務體系,獲得了消費者對海爾品牌的忠誠度,提升了海爾的核心競爭力。
海爾認為,當今世界還沒有單壹產品成為世界名牌的先例。自1991年底集團成立以來,海爾充分利用世界家電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和國內發展的良好機遇,在國內家電企業中率先多元化發展。在多元化的時候,海爾有壹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是“東方會比西方先發光”,就是先做好壹個,再做好另壹個。海爾首先從白色家電領域擴張,然後進入黑色家電和。同時,產品開始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名牌戰略和多元化戰略的基礎上,海爾集團作為國內知名家電品牌的制造商,在國內市場占據了明顯的優勢。海爾認為,正是因為市場占有率高,才是積極拓展和發展跨國經營的最佳時機和必要條件,內在動力已經具備。1999年4月28日,美國海爾貿易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聯合國大廈舉行。至此,壹個由東南亞海爾、歐洲海爾、中東海爾組成的海外營銷網絡基本形成。海爾已經進入國際化發展階段。
記者: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大部分家電企業的國際化進程采取的是漸進式的“先易後難”模式。那麽海爾為什麽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先易後難”的國際化進程呢?
孫堅政治家:這是海爾國際化的壹個獨特方面。所謂“先易後難”,就是海爾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先進入歐美等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極其重要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再進入發展中國家,而使用海爾品牌是出口的首要前提。海爾冰箱能擺在他老師家門口——德國,靠的就是海爾產品在形式上建立起來的優質口碑。海爾之所以選擇“先易後難”的國際化模式,與海爾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理解及其動機和目標密切相關。在這些方面,海爾和國內其他家電企業的思路完全不同。海爾認為在第三國出口創匯相對容易,但企業品牌的影響力沒有那麽大。海爾堅持把產品放在發達國家,放在家電行業創始國的眼皮底下。西方國家不認可中國產品,這給海爾創造了機會。都說中國的貨不好,海爾堅持呈現高品質的產品,價格也不比洋貨低。海爾產品的優良品質和良好服務總會慢慢被人們接受,然後海爾產品的真正優勢才會體現出來。
正是通過開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海爾不斷提高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同時,企業形象和品牌價值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2002年,海爾在全球白色家電市場的競爭力上升至全球第五位。2003年,海爾以530億元的品牌價值成為中國第壹品牌。
記者:與國內外同行相比,海爾的品牌國際化戰略有什麽特點?
孫堅政治家:我覺得海爾國際化戰略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做貼牌(“借雞生蛋”,中國廠商貼牌生產),堅持打造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
海爾早就提出了“出口創品牌而不是出口創匯”、“國內無名牌”的觀點。目前,不僅中國海爾制造的產品以海爾品牌出口,海爾13海外工廠的產品也全部以海爾品牌出口。即使是海爾在意大利收購的企業,其產品也使用海爾品牌。
海爾認為,企業只有擁有世界知名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為企業國際化經營和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如果出口只是以創匯為目的,放棄自己的品牌,即使出口量很大,創匯比較高,也很難在國際市場立足,因為只獲得加工費,利潤率很低。因此,海爾在出口產品時,壹改傳統出口在觀念上的誤區,堅持打造自己的品牌,利用“海爾-中國制造”這壹著名品牌來提升出口創匯目標。
正因為如此,海爾的經營策略是通過出口而不是賺取外匯來創造品牌。在輸出企業產品的同時,更註重輸出企業品牌,讓名牌效應和海爾“真誠永遠”的理念在全球市場上有更好的放大效應。海爾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出口創匯也在增加。在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的影響下,中國家電企業外貿受到嚴重沖擊,海爾集團出口創匯7665萬美元,比1997增長36%。1999,出口創匯達到138萬美元;2000年比1999翻了壹番,出口創匯2.8億美元。2001年出口創匯達到4 . 2億美元。
記者:美國海爾是第壹個三位壹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海爾認為,海爾在美國的本土化,關鍵在於能否做到“三融壹創”。在您看來,如何理解國際海爾從“三位壹體”到“三融壹創”的這種實現手段?
孫堅政治家: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想更好更快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作為壹個國際化的企業,在全球不同的市場進行本地化經營是相當必要的。海爾認為,其國際化發展的目標是成為“國際海爾”,“國際海爾”應該是本土化管理的“三位壹體”和“三融合壹創造”,即實現設計、制造和營銷的本土化,實現本土融資、本土智力和本土文化,打造世界知名的海爾。
例如,1999年4月,海爾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制造基地奠基,標誌著海爾集團首次海外海爾“三位壹體本土化”,即設計中心在洛杉磯,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羅來納州,形成本土化的美國海爾三位壹體。但“三位壹體”並不是海爾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海爾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本土融資、本土智慧、本土文化,打造海爾的世界名牌。這就是海爾所說的“三融合壹創新”。張瑞敏將海爾的思維概括為“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行動本土化的目的是加速品牌影響力的滲透過程。海爾的本土化應該是廣告的本土化。比如海爾在美國的廣告口號是什麽世界到家,而在歐洲用的是海爾和higher。
記者:2002年初,海爾分別與日本三洋公司和臺灣省勝寶集團建立了競合關系。如何看待這種競合關系?適合什麽樣的企業?
孫堅政治家:這種競合關系被日本新聞界稱為“亞洲模式”。我認為這種競爭關系的提出,實際上是強調合作,淡化對立。例如,在得知海爾與三洋建立了新的合作關系後,許多日本家電批發商都對海爾的高性價比家電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表示只要三洋能在日本為海爾的產品提供良好的售後服務,他們願意經銷海爾的家電。可見,這種競爭關系有利於海爾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對海爾的發展非常有利。
海爾提出的競爭關系,壹般適合有壹定規模的企業。不同行業的第壹梯隊(前五名企業)和第二梯隊(第六至第十名企業)的企業可以建立競爭合作關系,取決於企業是否發展到壹定的成熟階段。如果企業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不具備與國外企業合作的資格或者與國外企業相比有獨特的優勢,他們合作的必要性並不迫切。所以國內企業要根據自身條件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國際化沒必要走這條路。
采訪的最後,我們了解到孫堅政治家教授的“海爾研究書部”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國際上,2003年3月,這壹系列著作以《海爾的戰略》為書名在日本翻譯出版。韓國LG集團、印尼威展海外國際集團等知名跨國公司都將作者的海爾著作翻譯成當地語言,供中高層管理人員學習和借鑒。在國內社會,也引起了企業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註。目前社會上大部分關於海爾的著作都是受這個叢書的影響,很多書直接借鑒了它的很多研究成果。
孫堅政治家,出生於1959,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資本運營、金融市場,多次主持國家、省、部委、市、企業科研項目。在《新華文摘》、《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財貿經濟》、《世界經濟》、《國際金融研究》、《香港金融月刊》、國內經濟管理類核心期刊、國際會議等海外期刊發表有影響力的論文65,438+050多篇。從1990開始,已經出版了12本中英文專著。代表“海爾學圖書部”的有7本,其中部分已在日本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