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不佳。
在上壹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海南海藥。這次我們就來看壹家汽車公司,海馬汽車。
這家公司已經在這個行業工作了30年。沒想到2017行業見頂,兩年虧損20多億,幾乎賠光了公司前30年的累計利潤。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壹夜之間回到了解放前。這種賠錢的能力,能趕上那些燒錢的互聯網公司。
是像海藥,還是痣?還是另有隱情?
先天不足就沒有準生證。
1988 4月13日,國務院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新成立的海南政府希望發展自己的汽車制造業。
當時菲律賓政局動蕩。海南汽車沖壓廠從前菲律賓總統手中購買了前總統馬科斯的個人汽車廠,以恢復建設的形式搬遷至海口金盤工業區。沖壓廠更名為海南汽車廠。
恰好,在1990,馬自達陷入危機,急於尋找新的盈利空間。當時,馬自達總統在海南參加活動,被安排參觀海南汽車沖壓件廠。
從1969開始,馬自達與福特合作,馬自達總裁認可海汽使用福特的生產線。親戚見面都特別親。因為巧合和互補,雙方很快達成諒解,1992 * *合資成立海南馬自達汽車公司,其中馬自達拿出HMC6470旅行車全套模具和夾具作為出資,日方持股25%。
1993年,海汽開始組裝生產源自馬自達第壹代mpv的HMC6440,1994,並開始生產老款323。
生產了,短短幾年就投產了壹批車型。
可惜由於先天不足,我自己的媽媽也不喜歡。海汽沒有“出生證”——沒有取得國家頒發的汽車生產許可證,生產的汽車只能在海南省通行。
合資公司暫停了壹段時間,因為當時的計劃是在南方成立壹家以商用車為主的合資公司,希望合資對象先克萊斯勒再奔馳。
但是,奔馳公司首先提出了馬自達不能與海南汽車沖壓件廠合資的條件。後來反復計算商用車市場有限,合資投資可能高達數百億元,最終選擇放棄。馬自達被同行算計了,被政策卡住了脖子。
當時海南省人口趕不上廣州,汽車需求不足,產量無法提高,成本居高不下。1997,海汽瀕臨破產。
壹切,為了拿到準生證。
為了獲得生產汽車的資格和必要的資金,海南省政府同意該廠隸屬於壹家大型國有汽車企業。1997 165438+10月,* * *和國家的長子壹汽來了。雙方以國有資產無償劃撥方式實現資產重組,成立壹汽海南汽車有限公司,壹汽集團持股100%。公司作為壹汽集團在華南地區的重要生產基地,正式並入壹汽集團,納入統壹板塊。
黑戶,終於有賬了。
雙方都有自己的利益,長春和海南都有自己的利益。2001,壹汽海航上市小型MPV馬自達Prima。壹汽希望把這個產品帶到長春生產,海南不同意。
2002年7月,海汽集團開始投產基於馬自達323的福美來。壹汽也希望壹車兩用,但還是失敗了。
為了安慰壹汽,馬自達授予壹汽馬自達6國有產權。2003年4月,Ma6在國內正式上市,這是國內首款與國際市場同步推出的b級車。後來有了和馬自達6同平臺的壹汽奔騰轎車。
馬自達也有壹汽的企圖,那就是龐大的銷售網絡。
壹汽海南和壹汽轎車,雖然都帶有“壹汽”字頭,但本質上是兩家公司,壹個是長子,擁有龐大的銷售渠道和網絡,生產能力強大。馬自達希望接入電網,利用壹汽轎車的網絡最大化生產和銷售。
2004年,壹汽、海汽、海南政府重組架構,組建“壹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壹汽、海汽、海南省政府持股比例分別為49%、49%、2%。約定壹汽海馬成立後兩年內,壹汽、海汽分別回購海南省政府持有的2%股份。
不久,馬自達要求將壹汽海馬和壹汽轎車的銷售權並入壹汽馬自達汽車銷售公司,壹汽海馬只占壹小部分股權,要求壹汽海馬放棄購買權和國產化權。
海琪生氣了,雙方分手。2006年底,雙方合作到期,壹汽海馬不再擁有馬自達品牌使用權。
兩款車型的熱銷讓馬自達更加雄心勃勃。馬自達將橄欖枝拋給了更強大的壹汽和長安,高配車型馬自達6在壹汽轎車生產,而福美來的換代車型則在重慶和福克斯同平臺生產。
海馬,又壹次遇到了沒有新車的瓶頸。
可以說這是壹個先天不足,壹波三折的企業。
被拋棄後太軟弱無法獨立成長。
2006年,沒有了馬自達,公司開始了自己的道路。
這才發現,沒什麽好要求的。因為公司自1988年成立以來,壹直采用“以營利為目的”的方式。工廠和車型都是別人的,只有制造能力沒有R&D能力。海南缺乏本地技術人才支撐,產業基礎不足。
這個弊端在公司未來的發展中顯露無疑。好的時候,主力車型月銷量能過萬,但外觀總是和馬自達高度相似,壹直為人詬病。公司自主設計的車型無壹得到市場認可。
獨立發展後,公司壹直沒有擺脫對馬自達的心理依賴,壹直在吃老本,說海馬是山寨馬自達低,壹點也不過分。
公司決策層不堅定,錯過了汽車行業大發展時期的三年黃金期。
2007年2月,海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資產重組收購河南省中牟縣鄭州輕型車廠。
生活在壹隅的海馬汽車決定在中原腹地建設更大的生產基地,設計產能30萬輛,遠高於海口工廠。
胃口大,消化能力不強,公司動作太慢,新基地三年後才能投產。2019的今天,從上海拿地到新車下線,特斯拉只用了壹年時間。
要知道,2007年之後,中國汽車行業進入爆發期。在這三個黃金時期,競爭對手每年都在快速成長。
長城汽車招股書披露,2008年至2010年,公司SUV銷量分別約為4.4萬輛、5.8萬輛和654.38+037萬輛,復合增長率為76.5%。2010年,公司SUV市場份額為11.3%,再次成為國內SUV銷量第壹。
長城汽車2008年、2009年、2010年銷量分別約為12萬輛、210萬輛、36萬輛,復合增長率約為74%,基本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36萬,意義重大!這幾乎是壹個二線合資品牌的年銷量。這個量足夠支撐全國的銷售網絡。長城汽車只要穩紮穩打,出局的概率很小。
汽車行業有其特殊性,強調技術和資產,研發沈沒成本高。
首先是研發成本。汽車工業的R&D費用很高。以海馬3為例,耗時42個月,投入4.95億元。自2013上市以來,累計銷售18萬臺,平均R&D費用2777元。
長城哈佛H6自2013上市以來,銷量已超過200萬輛。假設R&D費用相同,H6單車分攤的R&D費用大概只有200元。
海馬汽車近幾年單車利潤在65438+萬元左右,長城汽車是5000元。差價4000元。合資品牌自行車利潤可達8000元。
假設長城汽車選擇同級別產品降價1,000元,海馬汽車跟風降價1,000元。這樣長城的單車利潤就變成4000,海馬的利潤為零。
在重金面前,小=弱=絕。
2007-2065 438+07,汽車行業大發展,很少看到虧損的車企。然而,2017行業見頂後,壹年之內,小型車企壹夜之間全部死亡,無壹幸免。單車利潤1000元,意味著銷售凈利率不到2%。
當行業銷量放緩時,合資車企推出低價車型爭奪市場。吉利、長城等自主龍頭兩面出擊,8萬以下車型要搶,中高級車也要搶。力克和魏先後推出。
銷量不僅與成本有關,還與經銷商網絡有關。
中國的汽車行業幾乎都采用4S店的模式,壹般單店只能經營壹個品牌。車型多,銷量必須達到壹定規模,經銷商才願意投錢給妳建店。建壹個4S店,前期投入至少要幾百萬,不可能幾個小車型就有壹個經銷商願意接手。
為什麽國內汽車企業要推出高端品牌?這是為了生存。
我們也看到,壹般的車利潤和合資品牌利潤相差將近壹半。如果行業不從冬天回暖,到時候單車利潤沒有起色,下壹批人就死定了。
我們來看看汽車行業近幾年的庫存數據。
圖中兩個最高峰是汽車行業優惠政策退出的時間。
2017年購置稅優惠全面退出,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庫存系數之比接近1.8,之後迅速下降到0.8。這是壹個自主品牌庫存積壓、降價甩賣的過程。這段時間,所有的車企都在這段時間倒閉了。
2017海馬首次巨虧。這壹年,全國汽車銷量同比僅略有下降。說明海祺在國產品牌中競爭力不強。
企業最清楚自己的經營狀況。相信在2016行業見頂之前,公司已經預見到購置稅優惠退出後企業將面臨多大的壓力。這壹年,部分經銷商出現虧損,海馬承諾的返利遲遲沒有兌現。到2017,大量經銷商不忍心先撤。
至此,海馬汽車的危機完全無解。
在經歷了兩年的巨虧後,2019年,海馬汽車淪落到賣房的地步,賣的大多是員工宿舍。最近公司成立了轉型辦公室,市場傳言公司準備退出汽車行業。
為什麽兩年就能虧掉30年的利潤?活著就是茍延殘喘。
2017,公司承包。
當年的年報指出,2017年,公司以“收縮規模,重點突圍,細分市場前三”為宗旨,以品類戰略為核心,實現轉型升級。傳統燃油車側重於8萬級動力SUV和7座多功能家用車,新能源車側重於長續航和智能網聯。報告期內,公司雖然經營業績大幅虧損,但在其他方面仍取得較大進步。
說完這話,2018公司營收再次減半,虧損進壹步擴大。
這壹點,妳還在說好話,所以不要指望上市公司告訴妳什麽時候逃,妳必須自己去研究。
2016年公司賬面未分配利潤為19億,2019年第三季度已經為-8.8億。在損失了30年的利潤後,9億英鎊不得不歸還。
汽車工業的損失尤其悲慘。
主要原因是車型停產會帶來巨大的減值。公司發布三次公告計提減值準備,分別計提減值準備6543.8+0億、5.4億、6543.8+0.3億。
減值公告翻譯成中文,就是車賣不出去了,只能停產,相關的無形資產,模具,固定物,零件只能當廢品賣。
可悲的是,第壹次計提減值時,股價還是五六元。
公告發布後的第二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微跌0.49%,收於6.07元。
然後最高漲到了6.8元,但是業績雪崩之後最低跌到了1塊多。
即使第二次計提減值時,股價仍在4元以上,很多投資者壹直持有,直到跌到1。
可見大部分投資者根本不知道汽車行業減值的背後意味著什麽。
首次減值公告後,公司股價僅小幅下跌。
主力車型銷量不佳,決定了海馬的滅亡。沒有爆款車的車企註定要失敗。
車企的R&D費用中,沈沒成本占了很大比重。測試成本和模具成本都下降了。如果壹輛車停產,這些東西的價值就變為零。如果連續幾款車銷量不好,研發費用收不回來,企業馬上就陷入困境。
汽車的研發周期很長,生產出來後能不能賣得好,不確定性很大。小型車企沒有那麽多資源開發太多車型。如果賭壹款主力車,壹旦銷量不好,風險就不可控了。大型車企靠車海戰術分散風險。
近年來,汽車企業比房地產企業更加兩極分化。頭部企業快速成長,技術加速。新車周期從五六年縮短到兩三年,行業壁壘越來越高。像海馬這樣的小型車企,其實已經失去了競爭資本。
更致命的是,新能源雙積分政策實施後,車企必須在發展電動車的同時兼顧燃油車戰線。這些都加速了行業洗牌的進程。
新能源汽車的大潮還沒來,國內汽車行業的第壹次洗牌已經在壹年內完成。
到2030年,傳統燃油車在海南就沒機會了。根據規劃,到2030年,海南省將建成充電樁94萬個,推廣應用電動汽車654.38+0萬輛,實現全區汽車清潔能源利用。
想投資壹家公司,必須了解公司所在行業的格局和競爭規律。每個行業都有規模上的優勢,但汽車行業如此慘烈,無法做到年銷量30萬以上,無法支撐經銷商網絡,所以只有死路壹條。
行業留給車企的時間不多了。從2007年到2017年,是十年的黃金期。2012左右不站穩腳跟,就出局了。2030年之前,如果沒有實現轉型,也將出局。
海馬汽車半死不活,銷量跟不上行業就已經註定出局。第壹次減值公告就是逃命的信號。
很多企業“活著”,其實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