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300年前,博物學家喬治·斯塔德勒和探險家魏特茲·白令駕駛“聖皮埃特羅”號,奉安娜女王之命前往北方進行壹次大探險。
有壹天,天氣突變,壹場巨大的風暴將白令率領的兩艘船分開,再也沒有會合。他的旗艦“聖皮埃特羅”號航行了兩個多星期,終於來到了北美的阿拉斯加。後來,白令繼續前進,但當他回來時,由於氣候原因,他被迫在壹個荒涼的島上度過了冬天。這座之前不為人知的島嶼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以紀念探險家魏特茲·白令和其他許多因海難而喪生的水手。
在白令島上,細心的魏特茲·白令發現了壹種不會飛的黑色大海鳥,並將這壹發現記錄在了他們的旅行日記中。“它們大如雞,足夠兩三個人吃,”魏特茲·白令在日記中寫道。
白令很好奇,整天和鸕鶿玩,看它們捕魚生活。隨同白令遠征的自然科學家喬治·斯塔德勒把這裏的鸕鶿命名為“阿拉斯加鸕鶿”。
阿拉斯加鸕鶿主要棲息在氣候溫暖的島嶼和陸地附近的沿海地區。它們常常成群地停在露出海面的巖礁上和沿海懸崖的突出處,遠遠望去像是“黑巫師”。
愛斯基摩人、捕鯨人和毛皮商為了自己的利益,壹次又壹次地捕殺阿拉斯加鸕鶿,主要是為了得到質量特別好的肉和羽毛。這些大規模的殺戮反過來又讓阿拉斯加鸕鶿滅絕了。以至於到了1850年,也就是魏特茲·白令首次發現阿拉斯加鸕鶿的100多年後,這些生活在偏遠島嶼上的鸕鶿滅絕了。這是魏特茲·白令和喬治·斯塔德勒萬萬沒想到的“成就”。
旅行鴿
旅鴿,顧名思義,是壹種特別喜歡旅行的鴿子。它們壹年四季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北美大陸上,每到遷徙季節,它們就像壹塊巨大的絲綢窗簾壹樣遮住天空。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蔚為壯觀。
旅鴿是壹種長尾巴的大型候鳥。它的上身羽毛是藍灰色的,喉嚨和胸部是棕色的,尾羽是灰色的。它們經常在樹上築巢,它們的巢是用細樹枝做的。
17世紀早期,壹個叫喬斯林的新英格蘭人寫道:“我曾經在春天看到壹群鴿子,數量有幾百萬只。他們回到南方,經過米各馬斯,綿延五英裏。我覺得鴿子沒頭沒尾,沒長沒寬,密得我連太陽都看不見。它們的巢壹個挨著壹個,樹之間用鴿巢連接,形成幾英裏長的松樹陣列。但近年來,它們的數量大大減少,英國人用網捕它們。我在波士頓只花了三便士就買了10多只鴿子。它們的羽毛被拔掉,內臟被挖出。”
候鳥的滅絕是繼渡渡鳥之後另壹個最著名的事件。如果象鳥是現代已知滅絕的最大的鳥類,那麽旅鴿可以算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鳥類。
當歐洲人到達北美大陸時,旅鴿的厄運就開始了。因為鴿子肉好吃,開始被他們大規模獵殺。從那以後,鴿子壹步步地滅絕了。當時鴿子肉在市場上很容易買到,密歇根州壹個季節就捕獲了750萬只旅鴿。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旅鴿的數量從幾十億只下降到滅絕的地步。
1900年,最後壹只野鴿被貪婪的獵人殺死。就在這之後,美國政府公布了這樣壹個特別的獎勵:誰發現壹只鴿子,誰將獲得65438美元+0500英鎊的獎勵。當時各地的人都在議論:旅鴿不是很普通的鳥嗎?為什麽突然變得這麽值錢了?但是沒有人得到獎勵。
野生旅鴿滅絕後,人們試圖通過人工繁殖來恢復旅鴿種群,但壹直沒有成功。9月1914,1日下午,最後壹只名為“瑪莎”的圈養雌鴿在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死亡,代表著這只鴿子從地球上消失了。當時,許多人聚集在它的周圍,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因為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這種美麗可愛的動物,再也沒有看到它們遷徙時成千上萬的壯觀景象。
如果妳有幸去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在展廳裏,妳可以看到:“瑪莎”站在壹根樹枝上,長長的嘴,尖尖的尾巴,展開翅膀,但它永遠地告別了藍天白雲。它再也不能移動、尖叫或進食。這是世界上最後壹只旅鴿,是標本。瑪莎從不閉上的眼睛瞪得圓圓的,那雙不可饒恕的眼睛似乎在譴責人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慘痛教訓。
新西蘭椋鳥
根據新西蘭椋鳥的傳說,新西蘭原本是壹個荒島。壹位名叫庫珀的航海家從夏威夷出發,乘坐七只巨大的獨木舟,航行到日落的左側,發現了這個島嶼。當時他把這個島叫做奧特羅亞島,意思是“長長的白雲之地”。大約400年後,大批夏威夷人帶著食物和種子來到這裏,並按照庫珀的路線定居下來。他們是毛利人。
毛利人大多信奉原始多神教,他們也相信靈魂不滅,崇拜祖先的神靈。每當遇到重要活動,他們都會去河邊祈禱,互相潑水,以示宗教儀式的純潔。新西蘭椋鳥是毛利人心中的聖物。當他們舉行儀式時,長老們總是用椋鳥來祭祀神靈。
絲光椋鳥新西蘭椋鳥是新西蘭特有的鳥類。它們生活在新西蘭北部島嶼的密林中,經常發出唧唧喳喳的聲音。雖然雄性和雌性住在壹起。但是他們需要壹個很大的勢力範圍,所以他們原來的人數很少。由於這裏的原始森林雨水充沛,所以人們常稱它們為“雨鳥”。
新西蘭椋鳥長得和家鵝壹樣大,長著長長的白色尾巴,身上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它們突出的特征是在嘴裏。不管是公的還是母的,它們的角都完全不同,兩邊都有顯眼的肉鐘擺。雌雄鳥在尋找食物時,由於嘴的不同,分工也不同。雄鳥的嘴像啄木鳥。它要啄掉樹皮才能在縫隙中尋找蟲子,而雌鳥的嘴又長又彎,非常適合在小樹的縫隙中覓食。所以雌鳥經常往雄鳥應付不了的小洞裏看。
1835年,傳教士威廉第壹次讓歐洲人知道了新西蘭椋鳥的存在。土著為了壹個儀式而捕捉新西蘭椋鳥並沒有減少它們的數量,但是隨著歐洲移民來到島上開墾原始森林,它們的生存被徹底摧毀,鳥類也成為槍口下的受害者。
很快,真正的威脅來了。20世紀初,時任英國國王夫婦訪問新西蘭,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國王把當地人贈送的新西蘭八哥的羽毛插在帽子裏,當地人、歐洲貴族、富人紛紛效仿。2月28日,最後壹只新西蘭椋鳥在森林裏死去。生物學家在它的骨頭旁邊發現了壹塊紙板,上面寫著:“再見,新西蘭。”這好像說的是新西蘭椋鳥最後的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