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渦陽縣經濟發展

渦陽縣經濟發展

楊過悠久的人文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地域特產和巨大的能源儲備,決定了其在全省乃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9.48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預計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60億元以上。皖北新興城市楊過正進入井噴式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

楊過縣按照“振奮精神、抓重點、抓大事、強措施、抓落實”的總體要求,確立了“全省爭先、皖北壹流”的發展目標。

抓實際,創新創優,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1948億元,增長101%;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增長15%;2011年度固定資產投資66.2億元,增長62.4%;規模工業增加值42.6億元,增長33.5%;引進縣外資金51.3億元,增長47%;外商投資4560萬美元,增長51.6%;農民人均純收入7150元,從業人員平均工資2.85萬元,分別增長17.4%和24.3%。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為1948億元,與上年相比。

全年增加16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同比增加101%。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4654.38+0.07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865438+5700萬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5616萬元,增長9.9%。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3.16: 44.34: 32.5變為23.0: 45.6: 31.4,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工業化進程進壹步加快,工業化率(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5%,提高1.6個百分點。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全縣財政收入達20億元,同比增長2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3億元,增長23.9%。財政支出38.9億元,增長31.1%。解放前由私人零星種植,以棗、桃、梨、杏、紅花果、櫻桃為主。據1949統計,全縣種植面積1233畝,產量13876噸。之後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從1955,1964到1966,由於自然災害,種植面積減少到101畝到300畝。“文革”初期,果樹被亂砍。到1989,全縣種植面積只有54畝。20世紀70年代,引進了蘋果樹。197

從兩年前開始倡導“以支養農”,果樹產量和種植面積發展很快。當年,果園面積已達1748畝。由於技術力量不足和管理不當,1977果實產量下降。1980實行責任制,幾

農民對水果生產認識不夠,亂砍果樹,所以產量和種植面積都下降了。經過教育,經過1981年,果樹產量和栽培面積逐年增加。1983年全縣果園面積5265畝,水果產量18452噸。解放後,蘋果、梨和桃樹分別占總數的80%、10%和5%。其次是葡萄、李子、核桃、石榴和杏,約占總量的5%。蘋果品種主要有金帥、元帥、大國光、小國光、紅玉、諸光、青香蕉、黃葵、芙蓉皮、雞冠、季紅、甜香蕉等。梨主要有白酥梨、明月梨、馬蹄黃梨、蜜梨。桃子多為五月鮮,白色有掛枝,有蟠桃,也有少數品種如馬斯汀、桃等。

從1949到1954,只有四棵樹和桑樹。從1955至1969,我們將重點發展胡桑園,占地300至500畝。1970後,樹桑多被砍倒。到1975,桑園改種,面積逐年擴大。19

81年達到500多畝。桑園分布:20世紀50年代以江姬區紀倫寨鄉和高爐區趙窩鄉為主。上世紀60年代,龍山段以營級為主。從1975開始,先後開發了近20個點,包括牌坊區的焰炟、曹莊、高莊大隊,高爐區的胡大大隊,郊區的東瓦房大隊、馬堯大隊。

解放前零星種植,都是曬煙,分散在縣城各處。渦北的雙廟、楚店、新興、張老家、趙屯很多地方。50年代初,縣城南部的老城、延吉、佛鎮是產煙區,大部分自產自銷,由於沒有納入國家計劃,發展很不穩定。1953年全縣種植面積2400畝,產量1776噸。後來由於產銷脫鉤,全縣煙草種植陷入無政府狀態。65438到0976,國家收購烤煙。1981 3月,縣煙草公司成立,易門、牌坊、新興建立煙葉收購站。1983年,全縣煙葉種植面積51000畝,產量達到117858萬噸。

易門和趙屯有生產40多種藥材的悠久歷史。多為紫苑、生地、牡丹皮、白芍。從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藥材是該縣出售的主要產品。解放前夕,戰爭頻繁,少數投機者壟斷了藥材市場,壓低了藥價。資源的藥價降到每斤5分錢,所以產量逐年下降。

解放初期,由於自然災害,糧食供應緊張,農村以種植麥豆等作物為主,藥材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到1956,全縣只有500多畝。1958,鼓勵恢復藥材生產。當年9月,藥材公司和易門公社合建了藥材種植場。10年,每個公社設立壹個藥材種植場。1959年,全縣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370畝。1960後,大部分支隊停止種植。1963只保留了國有芍藥農場、易門藥用植物大隊、高爐洋鬥坎、城郊西樓、龍山三裏梅四個藥用植物。全縣種植面積2069畝。

1966後,全縣藥材面積42659畝,其中芍藥種植面積盲目擴大。1970年國家計劃種植3300畝,實際種植11067畝,造成供大於求。因此,1974年,芍藥農場改為園藝場,其他藥用植物也與農作物壹起種植。從1978開始,按照以銷定產的原則,恢復地產傳統藥材,從1983開始全縣種植藥材5705畝。

2012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2.0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6%。其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分別為27億元、6543.8+0.6億元、7.5億元和6543.8+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5%、6654.38+0%、8.8%和4.5%。傳統種植業生產穩定,全縣糧食總產量654.38+0.24萬噸,比上年增加5.6萬噸,同比增長4.65%。石油總產量3400噸,下降32.9%;蔬菜總產量46.5萬噸,增長2.8%。水產養殖規模繼續擴大。2012年肉類產量61800噸,水產品總產量12900噸,分別增長10.9%和4%。年出欄生豬60.05萬頭,年飼養家禽約18萬只。全縣有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4029個(其中牛132頭,豬2527頭,羊606只,禽7065438只,其他63只),畜禽專業合作社176個。全縣規模養殖比例在60%左右。全縣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55家。全縣有104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縣累計獲得39項“三品”認證。其中,有機食品基地1個(幹苔基地4000畝);綠色食品23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2個(萬麥38優質小麥30萬畝,優質大豆654.38+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10個,基地5個(占地近30萬畝)。建縣之初,全縣有個體手工藝人500多人。除了幾家知名的鼓風爐釀酒作坊,其余的主要是制作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必需的器具。從65438年到0935年,簡單的機械用於紡織工業。解放前夕,全縣手工業有65,438+0,000多種,半工業半農業,特點是小規模分散,生產方式落後。

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1238400元。其中,個體手工業產值占89%;國有企業2家,產值只有11%。據1952統計,全縣有工匠1243人,分為鐵器業、繪畫業、磚瓦業、木竹業、紡織業、縫紉業、毛皮業、印刷業、蠟化妝品業等。從1953開始組織各行各業的生產合作社,到1956成立合作社聯盟,完成個體手工業者的組織。當年集體企業增加到22家,占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84.6%,年產值654.38+0.5626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65.438+0.2%。

從65438戶增加到0958戶,地方國有企業增加到29戶,占全縣工業企業總數的48.3%。因為原材料、技術實力、產品質量等壹系列問題沒有詳細調查,部分工廠在1960被迫下馬。1961年9月,《國有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實施,從組織規模、收入分配、隸屬關系、資產清算、薪酬水平、企業管理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全面整頓,工業生產回升。1965,全縣工業企業54家,工業總產值498.4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9家,年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7.1%;集體企業48家,年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32.9%。“文化大革命”初期,由於領導班子癱瘓,工人派別鬥爭,許多工廠停產,損失嚴重。

70年代初實行“五小”政策,縣城建起了壹批工廠。到1976,全縣工業總產值541800元,比1970翻了兩番。在此期間,由於管理不當,損失隨著產值的增加而增加。1979後,為適應農資市場需求,調整了部分產銷不平衡的企業。進行企業內部改革,逐步實行生產責任制,初步探索穩定發展生產的途徑。1980以後,工業生產速度平均每年增長10%。據1983統計,全縣工業總產值7302萬元,是建國以來最好的壹年。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50565438+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91%,集體所有制企業產值22565438+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0.8%。

1950,縣人民政府設業務部。1954又成立了手工業管理部。1956改為工業司,1958改為局,下轄10工廠(合作社)。之後多次改名。到1983,工業局下屬9家工廠。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5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4.9%和22.8%,輕重工業增加值之比由上年的33.3: 66.7變為28:72。國有及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去年底的112家增加到2012年底的140家,凈增28家。全縣戰略性新興工業企業5家,產值7.8億元,增長7.3%;

全縣24個工業大類中,16個行業增加值增長,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33.0%,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34.9%,飲料制造業下降9.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17.0%,醫藥制造業增長21.3%。主要工業品中,原煤增長28%,飼料增長40.2%,白酒增長11.1%,小麥粉增長25.2%。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309.68,比上年下降21.36個百分點。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54.38+040.37億元,下降654.38+0%;利稅1621億元,增長10.7%,其中利潤8.96億元,增長9.6%。

  • 上一篇:河南商丘過年習俗有哪些?
  • 下一篇:顏地陵墓發展的起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