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藏在山裏的古寺,找到小國寺。

藏在山裏的古寺,找到小國寺。

藏在山裏的古寺,找到小國寺。

寫作與攝影:翁鑫

天臺山,位於浙江省中東部,素有“佛道之源,山清水秀”之稱。它不僅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也是道教南宗的發源地。明朝的徐霞客三次來到天臺山,寫了兩篇遊記,可見天臺山在“訪聖”心目中的分量。

國際寺之於天臺山,就像靈隱寺之於杭州。來天臺山遊玩的人,沒有壹個不來國後宮的。作為佛教天臺宗的祖庭,大久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能比靈隱寺還要高。李白曾寫過壹首詩“天臺上的小國寺,稱為人間四絕”(小國寺、南京棲霞寺、濟南靈巖寺、當陽玉泉寺並稱為佛教四大叢林)。

來到小國寺,有壹個名字會被多次提起,那就是天臺宗的創始人智壹(538 -597),壹般被稱為智者大師。他在天臺山傳教的20余年間,不僅創立了佛教東傳後的第壹個本土化教派——天臺宗,還在天臺山創建了12座道場,其中就包括根據他生前畫的壹張設計草圖建造的國會寺。

國會寺創建於隋開帝十八年(598年)。明師死後壹年,晉王楊光按照天臺宗創始人智毅的遺願,建成天臺宗根本道場。原名天臺寺,後取“寺若建成,則國明”之意,故改名為“國會寺”至今。這裏也是日本和韓國天臺宗的祖庭。

國後宮位於天臺縣城北三公裏處,隱藏在五座山峰環繞的山谷中。現在進入景區不需要買票了。從山門走到寺廟大概需要十分鐘。景區內,古樹參天,綠樹成蔭。沿著壹條木棧道走,還沒看到寺廟,遠遠的就看到山坡上矗立著壹座古老的黃褐色寶塔。

該塔建於1300年前的隋朝,因此被稱為“隋塔”——是國會寺的標誌性建築之壹。這座塔高近60米,六面有九層。磚墻上長滿了青苔和雜草,充滿了滄桑。隋塔建築獨特,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倒,讓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奇怪的是,塔頂不見了塔頭,據說是被過去的壹場大火燒毀了。

隋塔下面的大道上壹字排開著七座小塔,是為了供奉“過去的七佛”而建的。過了七塔,就是小國寺的第二個山門“寒采亭”。這座亭子是為了紀念唐代葬在國後宮寒山的兩位詩人和僧侶而命名的。佛教徒認為是文殊、普賢轉世,民間傳說則視其為“和合”神仙,蘇州寒山寺的名字由此而來。

過了“寒采摘亭”就是“豐幹橋”,這是另壹座以小國寺僧人命名的石橋。相傳馮幹禪師曾騎虎入寺,其風采可見壹斑。他和寒山被視為“國清三隱”,在國後宮西側有壹座“三賢堂”,是為了紀念他們三人而建的。

站在豐幹橋上,只見寺周圍有兩條小溪,在豐幹橋下匯合後向南流去,形成了“雙流呼應”的勝景,這也是著名的“天臺八景”之壹。這裏風景極好,所以很多人都來附近寫生。

豐幹橋的前後兩端,有兩面黃色的照壁,上面寫著“隋朝古寺”和“永遠持教觀”。前者描述了小國寺的悠久歷史,而後者並不容易理解。指的是佛經的教導,要結合內觀修行,闡述天臺宗提倡的修行方法。

這時,我已經來到了廟前,卻找不到廟門。原來小國寺的廟門是不壹樣的。神廟的位置是南北向的,但神廟的大門並不在常規的朝南位置,而是在城墻東面的拐角處,有壹個不起眼的小門——這是國會寺的正門。國會寺的大門朝東開。據說智者大師的靈塔被安放在佛龍山的東面,寺廟的大門朝東,以紀念創始人。

kokuseiji的布局講究低調內斂,也別出心裁。比如廟門的處理,既增加了空間的變化,又給人壹種微妙而深刻的感覺。縱觀山門外的建築,隋塔、七塔、亭、豐幹橋、兩面臨墻,似乎都是根據地勢高低自然排列的。其實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漫步,給人壹種閑適的禪意。

Kokuseiji門的水平匾,紅色背景上用金色書寫,是寺廟的全稱。這表明,國會寺是壹座以講學和研究教義為特征的大型寺廟。古代各地都有寺廟,如禪寺、講經寺、法寺等。不同宗族的寺廟有不同的名稱,而天臺山的寺廟基本上都是講經寺。

進入寺廟,穿過壹條隱藏在竹林中的隧道,小國寺的寺廟在參天大樹中顯得格外突出。土黃色的院墻與黃綠色的翠綠色植物相映成趣。讓人想起古詩中“我的路有曲徑,穿過壹個避風的窪,草木深的禪房”的意境。寺廟光影斑駁,梵音彌漫。在行走過程中,人自然會放慢腳步,感覺涼爽舒適。

經過多次破壞,小國寺現存建築基本保持了清朝和雍正時期的重建規模。沿著中軸線,天王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依次壹字排開,兩側還有數十個傳統院落。建築依山而建,上壹層。值得壹提的是,寺內的古走廊沿著高低層次隨意貫穿整個寺廟,所以下雨天去哪裏都不會淋到雨,這也是小國寺的壹大建築特色。

作為天臺上的祠堂,國後宮古樸、莊嚴,歷史感很重。彌勒寺前的壹對漢白玉獅子,襯托出佛寺的威嚴。據說那對石獅子原本是放在故宮的,屬於國寶。當20世紀70年代重建國後宮時,它們被特意從北京送到這裏。

彌勒佛殿後面的天王廟,在國會寺叫玉華殿。普通寺廟沒有這個名字。傳說大久寺的天王寺壹直被稱為“雨花寺”,是因為睿智的大師在天臺山講了《蓮華經》的故事,感動了神靈,在大師講故事的時候下起了雨。

來到小國寺的大雄寶殿,看到門楣上的匾額是豎著寫的,而古代民間的匾額壹般都是橫著寫的,說明小國寺有壹個皇家寺廟的規格和神韻。大雄寶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銅像為明代所鑄,左右坐的十六羅漢為元代楠木像,均為珍貴文物。

換句話說,沒有人去國會寺朝拜,而是去觀看梁美薇。在大雄寶殿的右側,有壹座千年梁美薇。據說這棵樹是智者大師的弟子關定大師種植的,被植物學家確認為中國最古老的李樹之壹。傳說這棵樹很有靈性。它死於20世紀70年代。經過僧侶們的精心培育,梁美薇從枯死的樹幹中獲得了新生,這棵古老的樹也煥發了青春。

小國寺文人寫的詩很多,羅漢堂周圍有碑廊。妳可以在劉公權那裏找到“大中國清宮”的碑文,還有王羲之著名的“鵝”的碑文。小國寺西南的放生池中有壹個雅號“魚樂國”,因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在此留下的手跡而得名。

藥師堂東側有中日祖先紀念碑,北側有中韓祖先紀念館,因為小國寺在日本和韓國都很有名。到了唐代,日本僧人到小國寺求法,在日本創立了天臺宗。11世紀,朝鮮高僧田義將天臺宗傳入朝鮮,因此國後宮被視為日韓天臺宗的祖庭。每年來這裏的日韓僧人和海外信眾絡繹不絕。

國後宮的素齋非常有名。《舌尖上的中國》中特別提到了小國寺僧人做的豆腐幹和大白菜,味道鮮美,沁人心脾。小國寺齋堂中午和晚上都有飯票出售,價格低得不可思議,每人兩元。據說所有的菜都是寺裏的和尚種的,吃飽了才能浪費。吃完記得洗碗放回去。

寺內提供住宿(可以在買飯票的窗口咨詢)。我去的時候,因為這幾天正好趕上開水陸法會,很多居士都來這裏住,沒有床位。後來,我住在離國會寺百步之遙的天臺賓館,為的是第二天早上能回到寺裏享受不被打擾的寧靜時光。

像小國寺這樣的名寺不多見,也是國家5A級景區。來到這裏,發現沒有商業化的痕跡,體現了佛教最初的純粹,真的很難能可貴。閑暇之余,我建議不妨來這裏清心養性,洗去塵囂,在暮鼓晨鐘中參禪悟道,尋找久違的心安與快樂。

從小國寺往東,沿山路向北十幾裏,有壹座連接東西的環形小山,就是佛龍。這座小山是天臺宗真正的發源地,智者大師先帶領弟子在此割草建寺,後紮根天臺山,創立了博大精深的佛教體系天臺宗。

智者大師壹生在天臺山創立的十二道場中,佛龍有幾處,有些已經不存在了(如修禪寺、太平寺),而真覺寺(智者塔)和高明寺還保存著。

可以從汽車北站乘坐開往石梁的小巴(壹天只有幾趟,也可以在國後宮上車),沿途經過佛龍景區。路過真覺寺的時候會讓司機讓我下車,走上壹段路小路幾分鐘。

真覺寺被當地人稱為塔頭寺。這是放置智者大師精神塔的地方。公元597年,智者大師在新昌佛寺圓寂,弟子們將他的聖體運回天臺山安葬於此,故後世稱之為“智者塔”。

真覺寺大門外的照壁上寫著“靈山”。因為智者大師被稱為“東方小釋迦牟尼”(即中國的釋迦牟尼佛),所以天臺山也被稱為“靈山聖地”。佛龍作為智者大師生前傳教活動的中心,相當於聖地中的聖地。

真覺寺不太像傳統的寺廟(沒有大雄寶殿),更像壹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院內只有壹個正殿,供奉著“智者大師遺體塔”,用青石雕刻,高近7米,每層都有精美的浮雕。壹樓正中坐著壹尊智者大師的雕像,大殿四周的墻上掛著歷代天臺宗祖師的畫像。

因為塔是智者大師真正居住的地方,所以所有來國壽寺祭奠宗祠的日本和韓國天臺信眾,參觀完國壽寺之後,壹定會來這裏祭奠。

寶塔規模雖然不大,但兩邊的廂房裏似乎住著不少僧人。也許他們是靈塔大師的守護者。參觀完師父的佛塔後,我沒有在這裏停留太久,就趕往下壹個目的地,離智者塔不遠的蔣高明寺。

從塔院往東的後山有壹塊扁平的巨石。這裏是大師曾經講經的地方。現在有壹塊石碑,上面寫著“智者大師說的地方”。相傳,這位睿智的大師曾經在這裏談到過荊明靜。突然,壹陣強風吹來,葉靜漂流到山谷深處。大師跟著葉靜墜落的地方,看到這個地方四面環山,清泉靜靜,是壹個修行處理思想的地方。於是就建成了尤溪道場,也就是後來的高明講經寺。

智者大師死後,他的身塔放在真覺寺,而他用過的披風和貝葉經則保存在高明寺。

從塔院前面的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位於山下半部的蔣高明廟。陽光燦爛。雖然看起來很近,但是穿過隧道,沿著公路,還要走兩三公裏才能到寺廟。四周樹木茂密,溪水潺潺,環境十分幽靜,所以以前叫尤溪道場。“明”與“隱逸”,兩種截然相反的意境,從不同的角度看高明寺,其實是不同的感受。

因為和kokuseiji屬於壹個“系統”,所以現在這裏門票都是免費的。但是,高明寺地處偏僻,很少有遊客來這裏。免費也沒關系。寺廟建築看起來不是很古老。大多數現存的建築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重建的。

“高明講經寺”的寺額,文筆很有特色。據說是康有為來天臺的時候用碳條寫的。“明”字多了壹橫,應該是有意為之。當妳來到高明寺時,妳應該參觀鐘樓。名人中有壹句話:“清之松為艷鐘”,可見高明寺的鐘是很有特色的。高明鐘掛在地藏王殿頂樓,重16噸,為目前浙江省最高。

高明寺古樸幽靜,寺外有許多摩崖石刻。多虧了和尚的指點,差點錯過了。從寺門出來,向東南方向走,順著壹條小溪,穿過由天然石梁組成的“尤溪”、“彌勒佛像”、“觀雲亭”、“童淵洞”等古跡。這時我才發現,原來高明寺的風景不在寺內,而在寺外。

這篇文章發表在《私人地理》報上。

  • 上一篇:論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 下一篇:***享充電寶遇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