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清代的兩大儒學流派

清代的兩大儒學流派

第壹次實踐學習

中國的實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實學是指從先秦時期就開始關註現實、應用世界的知識。狹義的實學,是指在北宋中期發展起來的,興盛於明末清初,在對晚明理學所造成的種種積弊進行理性反思和深入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壹種社會變革思潮,其尊靜,與“縛書無觀,談無根”的王雪末流如出壹轍。

清初實學在糾正明末腐朽習氣的基礎上,從主觀臆想到客觀考察,從空談到實證,從武斷到定性衡量,將學術研究領域擴展到天文、地理、九經、歷史、風俗、吏治、財富、法規等自然和社會的諸多實用領域。其代表人物有顧、黃宗羲、王夫之、方以智。

顧(1613──1682)江蘇昆山人,清初思想家、學者,人稱先生。顧“通識百家,上下數千年,詳考其得失,惟斷從心,提筆為書,郭店,民風民俗,皆有真知灼見,其術足以匡正時勢,其言足以濟世”(《潘磊日本知識錄序》)。顧壹生的研究方向可以概括為“經世致用”。他把自己的研究和道德情操的培養聯系起來,兩者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在研究方法上,“凡事必詳其始末,以證為輔”(《四庫全書》總內容提要)。

黃宗羲(1610 ~ 1695)出生於余姚(今浙江),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與孫奇峰、李贄並稱儒學三大家。他深受王守仁心學的影響,主張儒家思想是其心學的基礎,謹慎是其道德教育的關鍵。提倡窮經、窮史,他指出“士必先窮經、經,所以學天下。”如果妳不迂腐,妳必須同時學習歷史。讀書史不多,證據無變化;不求為心,則通俗學”(《清史稿》卷480)。崇尚經世致用,開創求實學風,成為清代史學鼻祖。批評宋明理學空談人生,空談學術,不以六經為據,說“儒者之學,以天地經緯為據,而俗世之學,以語錄為據,只附壹兩個問答,而在茅廁儒者之中, 佯其名欺天下”(《南雷文鼎集》整理編輯《玉帝墓誌》,哲學上主張氣本論,認為“理即氣之理,無氣則不合理”(《明儒案·河東學案》); 在“道”與“器”的關系上,他堅持“器在道中,無器道無形”(《南前師嵇山先生文集》序)的觀點;在心與心的關系上,他認為“我與天地萬物相合,無礙,故人心之理為天地萬物之理”(明儒案),主張“心為氣”的觀點。

王夫之(1619—1692),衡陽(今湖南)人,號船山先生,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以“怪我借六經開新顏”為己任。針對明代不良的學術風氣和偏頗的世態,他強調理性的思考和經驗的結合,以達到“真正從思與學兩方面都有所成就”(撓頭發問)。他的學術貢獻不僅在於善於深刻的哲學思考,還在於擅長“山河之險、馬之食、典制之變之研究”(王采《姜齋公向星》)。在哲學上,他提出了“理在氣”的命題,認為“氣在理”(《司文·內魯篇》)。在道與器的概念上,他認為“道離不開器”,指出“世界只是器。”道是器之道,器非道之器”(《周易傳》卷五)。

清代實學產生於明清之際,其從苦難經歷中高舉的“經世”思想深刻影響了清代儒學的整個歷程。李巖學派、浙東史學,尤其是晚清儒學,都從清初實學中汲取了豐富的動力。

第二李巖學校

李巖學派是清初思想界頗有影響的學術流派,以清初北方著名學者顏元、李詠為創始人而得名。李巖學派以“實學”為標誌,主張“應用文、行、實、用”(西宅註),與清初官方提倡的理學相對,在社會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名曰“李巖之學數十年,家學成風”(《秦觀稿》序)。顏元(1635—1704),字易直,渾渾噩噩,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張南學院,肥鄉,教授學生文學,武術,經典,歷史和藝術。他的著作《四存編》、《四書正誤》、《Xi齋虞姬》、《齋藤優子流派評論》等,後來被編入李巖的遺書。

李巖學派的主要思想特征大致如下:

第壹,批判宋明理學的空虛,提倡實學。顏元指出,朱成是反對孔孟的,所以“先破朱成壹分,後破孔孟壹分”。他認為儒家思想的真諦在於“申、舜、周、孔、、、劉星、”,主旨是不在詩書,學不在讀書,而在期如孔子,學於行,行於行,惑於終身”(《學記》卷壹)。所謂“六院”,就是水、火、金、木、土、谷;“劉德”意味著知識、仁、聖、義、忠、和六行”,即孝、誼、時、婚、誼、悲;六藝”,即禮、樂、射、禦、寫、數。李詠繼承顏元思想,批判宋明理學家的“無用”之學,認為學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利世,提倡個人修行。他和顏元壹樣,強調讀書人要能做實事,對世界有用,致力於“禮樂之學,兵農之學,水火之功。"

2.反對宋明理學所說的“天命之性”、“性情之性”,推崇孟子的“性善論”。顏元認為,世界上沒有“無理之氣”,也沒有“無理之理”。他認為只有性情的本性才是人的本性。他贊同孟子關於人性本善對天下有功的論斷,強調理、氣、性、形的統壹,指出人的惡行是後天“暴露和影響”的結果,提出性、情、才相統壹的人性論。李詠認為“氣外無理”,主張氣不可分,提出“理在物中”,進壹步發展了顏元註重實學的思想,認為“紙上經驗多,人間經驗少”(《蜀古先生年譜》卷二)。

第三,效仿三代,提倡復古。顏元主張恢復礦田、封建、學校的王道政治,提出了“屯田、平田、興修水利”七字富國,“人人皆兵、官為將”六字強天下,“興才、正盛”九字安天下。李詠強調了“考古證據”的必要性。在是否回到“封建”制度的問題上,李詠認為“只有封建主義認為沒有必要復古。因為封建,所以沒有偶然;今天因為是舊縣縣,所以是封建的,混亂的”(《村治編書》),也就是說,當時改縣縣為封建是壹種“復古”,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第三甘家派

幹甲之際,學風大變。壹百多年來,形成了“經典考證壹家獨大”的局面,漢學“幾乎壟斷了學術力量”。《景清解》載有157種著名考據書籍188種1408卷,大部分是乾隆、嘉慶年間的作品,在國際上被稱為乾隆-嘉慶學派,又稱考據學派。這個學派主張先求後學,先學後知,主張學要實用,強調“六經之旨與現世之事”相結合。他們也反對宋明理學,但繼承了宋學辨疑的優點。他們既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又提倡學思結合,打破辨疑的精神。甘家派分為吳派和徽派。吳派得到皇帝支持,徽派備受學界推崇。

吳派是蘇州派,以惠東(1697-1758)為先驅。這壹派的主要特點是博學尊新聞,但很少講義理,信古尊漢,言不盡意。吳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還有錢大昕、、和洪。

徽派即徽派,創始人是戴震(1723-1777)。該學派從音韻訓詁入手,直接探討儒家經典,主要特點是體察民情,實事求是,決策周密,條理清晰,研究範圍比吳派更大。經學的宗旨是:欲知經學之義,必先研究文字,訓詁音義。“學過經學的人也是道家,所以學過經學的人也是抒情的,所以成了抒情的人也是抒情的。從字到字,從字到道”(戴震《論跟鐘鳴學》)。徽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王念孫、王、段玉裁、孫詒讓等。他們在音韻、文字、訓詁方面都有突出的獨到見解。

甘嘉在訓詁、考據、音韻、文字等方面的學術成就是空前的,其精密嚴謹的經學方法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在專制政治和文字獄的壓力下,百年來思想文化界普遍平淡。與清初儒學相比,幹嘉儒學已經明顯地從“跑天下”退化為“逃天下”。

第四,經學

清代現代文學經學是中國傳統儒學的壹個重要流派和學術思潮,它是在清代乾嘉經學衰落後,於道光年間復興起來的。它的開創者是莊存和,真正的創始人是劉和宋翔鳳,復興它的是龔自珍和魏源,繼承它的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由於莊存河和劉都是江蘇常州人,與他們後來的學者有血緣關系或有師生戀之誼,又都推崇《春秋公羊傳》和西漢的經學,所以清代的經學派也被稱為“常州學派”或“公羊學派”。

常州學派的興起,其實是對甘家漢學的壹種反動。這個學派以漢代經學為家法和理論來源,以《公羊傳》和董仲舒、何修的著作為依據。其基本特征是充分發揮孔子的“微言大義”來表達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態度,並以“張三同”、“通石三”、“受命改革”等方式為古代的改革作出自己的理論依據。

莊存和(1719—1788),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他的經學雖然沒有完全排斥對中國古代經典的研究,但他並不註重對名物的訓詁,而是註重對經典理論的闡釋,尤其是對春秋時期楊公的研究。他的《春秋正辭》是清代第壹部現代漢語經典著作。其經學思想的特點是:第壹,不在乎漢宋之見,重在經學原理的闡釋。“六經皆可解奧旨,不僅為漢宋之學,亦為聖賢愚見”(阮元《莊芳庚宗伯經序》);二、尊《春秋公羊》義,重在取法、用法。

劉(1776—1829),沈撫人,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他恪守經學,專攻西漢董仲舒學說和東漢何修學說,反對東漢許慎、鄭玄的經學,主張經學,抨擊幹嘉繁瑣的考證。他的學術思想標誌著清代經學的真正崛起。劉的經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學經歸經;第二,借助拉姆的義,要講求實際應用。

繼莊、劉之後,清代復興和發展經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道光年間的龔自珍和魏源兩位經學大師。梁啟超曾評論說:“今文學健在者,必推龔、魏。鞏、魏當政時,清政府逐漸衰落,全國太平祥和。然而,如果他們那壹代人被他們的擔憂和危險所淹沒,他們將永遠指向天空,畫出地面,規劃世界的計劃。考據學不是什麽好學的,但是很多人都可以學。雖然可以用來探討其他國家,但在研究經學、研究經學的精神上,與正統學者是不同的。.....所以,那些從過去治理今天的文學,喜歡以經論政的,也是龔、魏的遺風(《清代學術概論》)。

而龔自珍、魏源之後的經學家,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主張在“公羊變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變法,直接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第五,晚清儒學

1840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隨著西方強大的經濟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強度和深度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面對這場文化危機的挑戰,主要產生了以下三種不同的主張:

宋派經世致用論以唐鑒為代表,其追隨者為日仁、曾國藩。宋學派強調儒生除了守道之外,還要註意“濟世”、“節度”。所以他們大多註重實踐而不是空談,而這個學派最有影響的思想就是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的“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這壹思想不僅客觀上沖擊了儒家重道輕武的傳統,而且實際上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維新派的新儒家經典,以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為代表。他們打著“復辟儒學”的旗號,繼承經學傳統,發揮《春秋公羊傳》的思想理論,幹預時事,出於政治需要,宋明時期尊孟子為傳統儒學,鄙夷朱成為理學。他們還將西方的進化論與儒家的變易思想、三代論相結合,提出了壹套進化史觀。

國粹派經典。該學派的主要成員有張、劉、。他們以《國粹·國故月刊》為輿論陣地,倡導發明國學,保存國粹,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涵蓋經學、史學、音韻學、訓詁學、詩詞歌賦、金石學、書法。他們在夏季宣傳儒家重視防外的思想,以此鼓吹反清排滿的民族主義。認為中國古代經典研究優於中國現代經典研究,並通過為中國古代經典辯護,以反對改良為目的,反駁康有為的古代孔子改良論。針對當時許多人“沈迷歐化”、排斥傳統文化的傾向,認為只有國粹才是真正的救國之道,批判新文化運動“功利崇尚而恥喪,科學尊禮而義死,放蕩為自由,攫取為責任,拒絕道德為虛榮,鄙夷聖賢為國誌”,具有濃厚的復古色彩。

  • 上一篇:浙江紹興必遊的十大景點。
  • 下一篇: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2016修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