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的城市設計特色:1清明上河圖背景研究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風俗畫。全圖以零散的視角展現了北宋東京的城市風貌和各階層民眾的生活狀態。圖為北宋時期建築、景觀、商業、手工業、社會風俗等各方面的詳細場景。是研究北宋東京[1]人民生活和城市風貌的重要資料,為研究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的城市設計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東京的哪個具體地段,眾說紛紜。2013王繼宗在《清明上河圖》中表述的意思是“清明廣場上的河畔景”,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城東南支經過的“清明廣場”。2016程民生認為畫的是現實與藝術想象的結合,而不是具體的地點。賀軍,1991,在《北宋東京上山門研究——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城樓》中,認為畫面描繪的是外城上山門(即東水門)周圍的景象;2008年,嚴在《清明上河圖研究總結》中提出,這幅畫描繪的是東京邊河地區東水門附近的生活景觀。2013徐渭總結,汴梁外城的東水門確實是畫卷中民生的載體。本文通過對杜東外城城門和虹橋以及東京《中國夢》中河道的描述和相關主流學術觀點,將《清明上河圖》中的城門視為東水門,並借助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元素做進壹步探討。
2北宋東京東水門城市設計分析
2.1北宋東京城概況
北宋都城東京由內城、外城、雒城三個廣場組成,南北長,東西短。皇城是北宋皇帝議事堂和寢宮所在地。內城有壹些中央機關和居民區;外城主要是居民區,是東京軍事防禦的第壹道屏障。開封城內河流眾多,汴河、采河、張武河、金水河將整個東京城連接起來,因此被稱為“四河貫穿京城”。到了宋代,社會重心下移,商業空前繁榮。街道系統完全取代了李芳系統。無論是商業形態還是建築構造,北宋東京城在中國城市建築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2城市設計的物質要素
凱文·林奇(Kevin lynch)將城市空間格局的構成歸納為五個要素:邊界、節點、標誌物、區域和路徑>:[2].其中,①邊界是指區分被分割空間的線狀要素;(2)路徑是指固定的或定向的路線;(3)標記壹般是指能對判斷外部空間產生參考價值的點狀要素;④節點代表城市中的關鍵點;⑤區域是指三維平面空間形成的大截面[3]。本文對《清明上河圖》中豐富的物質元素進行了歸納分析(圖1)。
圖1城市形象形態要素分析圖
2.2.1邊界
《清明上河圖》中邊界的主要元素是城墻和水界線。
北宋東京城墻分三路。圖中所畫的歷城城墻,沿襲了唐代汴州的地基,略加修繕。所有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建造的,只有墻角和城門是用磚砌成的。城墻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150級臺階圍繞10公裏,開有10個城門[4]。在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圖2)和《清代圖畫書》(圖3)中描述了城墻。同時在《東京之夢》中也有記載:“新城每百步設壹馬面戰棚,密置女頭,黃昏望之,日築泥飾,為京師所專有[5]。”《宋人手抄本集解》中記載,北宋東京外墻有壹大分,“橫度底五尺九尺,高四尺,脾遲七尺”。據其0.311m為宋尺,北宋東京外城高度相當於12.44m,城墻基寬約為18.35m,由此可見,城墻高寬比約為2: 3 [6],城門兩側內墻上修築了許多梯形斜坡。這種馬道便於戰時士兵和馬匹上下,也是平時遊客爬上城墻欣賞城內外美景的通道,既形成了室內外的間隔,又便於縱覽城市宏觀廣闊的景象。
圖2明代仇英出版的《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墻。
圖3《清明上河圖》繪本中的城墻。
汴河兩岸展示水體邊界線,自然邊界原始自然,未經人工改造。水系兩側,有沿水生長的植被和停靠的船只,與蜿蜒的海岸線生動靈活;機場附近豎立的虹橋連接兩岸,水體分界線以橋相連;自然成型的微地形襯托出密集的密度和虛擬現實的空間層次。
《清明上河圖》中的道路主要體現在陸路和水路上。
東京市是在老城區基礎上改建而不是建設的城市,道路狹窄,密度高。《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六條主幹道,其中壹條東西向,寬約10m,出城門後寬度逐漸變窄。另外四條為南北向,路寬較窄,約5 m至8m;農村地區的道路壹般呈東西走向,中部向南延伸,最小規模約3m(圖5)。北宋街巷制度改革後,街道兩旁的建築打破了方墻的束縛,沿街店鋪的開放性促使街侵現象加劇,道路兩旁的店鋪向外延伸,形成兩個凹凸重疊的輪廓[7]。此外,這裏還是攤販搭起帳篷沿街叫賣的地點。經營面積以桌木限定,既保證了攤販的生計,又不妨礙公共交通。部分表木配有風速計,測量風向,豐富道路景觀。桃李等樹木在北宋時期已被廣泛用作道路綠化。同時,路側以嵌石溝排水,路面用不同顏色和紋理的磚鋪砌,在實用性能和美觀度上遠高於土石路面(圖6)。當時的北宋在交通系統的組織和道路形式的優化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圖4街道等高線
圖6道路組成和相關要素
東京被稱為“河北南部城市”,河運作為壹種長途運輸方式壹直廣泛存在並高度繁榮。汴河作為水路運輸的主要水道,河寬約30m,全線呈東西走向。過虹橋後,向東南方向彎曲。汴河岸邊的濱水建築底層被架空處理,以避免水分和水的侵蝕。汴河彎彎曲曲,形狀參差不齊,為許多貨船提供了合適的停泊區。行駛在河岸和汴河的商船規模都很大,比例也很協調(圖7)。兩岸種植柳樹,靠近水體有壹條寬約1m的小路,方便纖夫收集和拉纖繩。汴河獨特的自然條件和適當的人工開發利用,使其在北宋東京有機高效的水運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7汴河及相關要素
標記
圖中主要的地標是城樓和商業建築,如太陽正殿。
門樓基座位於門墩頂部的平座上,寬5間,深3間。其高度約為16m。它是單檐宮殿屋頂,屋檐下有三層拱門。主體塗成紅色,立在沿街店鋪上。在打破建築群體單調構圖的基礎上,與其他店鋪相結合,形成鮮明的視覺焦點。同時,作為城市輪廓線的高潮、汴河兩岸的制高點和有力的視線聚集地,塔樓在整體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具有最佳的觀賞角度。
孫養正店等商業建築的標誌性在於其高度、體量和開放空間。2016年,張曉鵬在《清明上河圖城市空間格局研究》中指出,兩側商業建築最大8m,街道寬度和建築高度d/h在1和2之間。2003年,譚認為d/h的比值為1:1.1-1:2.4,粗略計算人工比值,孫店的高度約為9.69m(圖8)。2012姜山在《從宋畫看宋代街巷建築空間》中指出,商業建築呈現出不規則的院落風格,可能是不斷擴張的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它們的建築體量比較大,且趨向於生長變化,建築整體長寬比在1:1-1:2之間,端莊穩重,與街道。2006年,王傑在《從表層描述街道景觀的定量解讀——清明上河圖構圖分析》中指出,建築墻體存在“全開口”、“大開口”、“門窗開口”、“無開口”。這使得建築立面凹凸不平,辨識度高,開放性大。
圖8太陽店的高度推理
節點
在《清明上河圖》中,節點包括門和橋。
城門為磚土結構,靛青色,只有壹個門洞,體現了其作為縣級城門的性質,規模較低。2009年,尹在《北宋東京皇城宣德門研究》中指出,該門高度接近垛口,約12m,向內傾斜,其坡度按北宋建築法式規定為4: 65,438+0,與《清明上河圖》比例尺對比分析得出的比值相同(圖9)。整體造型紮實厚重,比例適中。程門的屋頂高約15m ~ 18m,不愧是圖中天際線的制高點,也是最重要的地標之壹。同時,城門連接了人居活動和商業交流,連接了空間層面和內外特征。這種有機滲透體現了北宋開放包容的城市特色。
虹橋(圖10)位於汴河的樞紐。橋寬約10m,高出水面約5m。這裏的汴河寬約20米[8],整體塗成紅色。虹橋作為鄉村與河城之間的紐帶,通過“S”形的構圖節奏,巧妙地承接了兩部分,提供視覺和視野。在結構處理上,空中架設大木的方法屬於當時的新技術、新結構;在功能上,虹橋不僅作為兩岸的紐帶,也是攤販聚集交易的場所,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在表現效果上,虹橋本身所產生的曲線柔和自然,保留了大跨度所體現的厚重與穩重,既體現了北宋人高超的結構技藝,又展現了風格多樣、張弛有度的城市景觀。
圖9城門規模示意圖
圖10虹橋
2.2.5區域
清明上河圖中的區域包括市區、河邊和鄉村。
鬧市區(圖11)作為反映北宋汴河兩岸民生的載體,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當時街道空間的布局特征。《清明上河圖》中的* * *有800多人,每個角色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各具特色。從圖中可以明顯推斷出,沿街商鋪約33家,其中酒店5家,19餐廳,零售店6家,其余3家【10】。此外,香藥業、醫藥業、娛樂業等業態競相發展(圖13);汴河兩岸的旗幟、牌匾、燈籠、旗桿,都是帶有東方色彩的符號,讓街坊富而不亂,有序而不單調。開封的店鋪並沒有受到中央集權的市場體系的限制和禁錮,而是分散在城市各處的街道和角落,店鋪分布廣泛;除了日常市場,早市和夜市也相繼出現,店鋪形式多樣,進壹步體現了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商業特征。
圖11商鋪類型及商業店鋪分布示意圖。
作為市區和農村的紐帶,河的市區沿著汴河,以虹橋為標誌。靜靜的汴河和兩岸停船卸貨的繁忙景象,顯示了東京商業、交通的繁榮和水上貿易的重要性,是繁華的市中心商業向城外的發展和延伸。
農村沒那麽熱鬧繁華,自然淳樸。農村的地面比較平坦,有壹些土堆和窪地;樹木郁郁蔥蔥,種類繁多,壹般沿道路兩側排列;開放的空間,舒朗的房子和茂密的樹木顯示了與鬧市區完全不同的空間風格。不太文明的自然風光,體現的是淳樸的自然質感。農村地廣人稀,主要依靠小農經濟,形成了舒朗自由增長的空間格局[11]。
2.3城市設計的無形元素
2.3.1行為
清明上河圖中人們的行為是城市特色中非物質元素的反應形式。全畫800多人,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人的戶外活動可以分為必要活動、自發活動和社交活動(圖12)。
將不同的社會活動與《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場景進行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必要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民眾積極參與其中。從城門開始到畫面結束的鬧市區是主要的必要活動空間,很多市場店鋪臨街而立。活動區域主要節點人群密度較高,空間圈地感強,視線集中,如藥店、肉店等。從城門到虹橋的路段擠滿了人和商販,是社交活動的聚集地。空間比較開闊,人流密度適中。攤販在虹橋兩側擺攤,有時行人也會停下來交易。這裏有包子鋪、修車店和各種休閑娛樂設施,虹橋下的貨船經過。自發活動的條件需要結合人群的主觀意願和客觀環境。鄉村形式自由,視野開闊,人煙稀少,只有幾排人壹前壹後地行進,是自發活動的主要空間。
人群活動的社會性、自發性和必要性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生動地反映了北宋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展示了物質繁榮、生活氣息濃厚的城市景觀。
圖12戶外活動空間分析
3城市設計特征概述
3.1功能分區明確,區域特色明顯。
北宋時期,東京市中心的市場空間沿街道呈條狀發展,農村以邊河為依托,呈現出自然的空間形態。不同的城市空間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對於相對擁擠的鬧市區,高寬比約為1:1-1:2。建築高大繁華,形態多樣,註重細節描寫。活動主要是業務和娛樂,主要是必要的活動和社交。與舒朗的農村相比,沒有太多的人工裝飾,建築低矮,植被較多。是市民休閑和商品生產運輸的良好承載。
3.2街道成為市民生活的載體。
毫無疑問,商業的活躍和市場的繁榮是北宋東京公認的特征之壹。從市場體系到廣場體系,城市生活突破了廣場的束縛,街道開始成為市民生活的載體。居住區與商業區相交並逐漸連成壹體,街巷交通網絡逐漸形成>:【12】,街道不僅具有交通功能,還是市民交易、娛樂、參與公共活動的場所。越來越多的“街侵”現象凸顯了商業的繁榮。
3.3城市景觀的高度協調
敦實高聳的城門無疑成為了東水門天際線的最高點,給人壹種總攬全局的神聖感。商業街正對著城門,適當的高寬比給人壹種親切感。建築肌理組織良好,城門內外房屋朝向基本與城門平行或垂直;汴河地區的住房走向是以汴河為基點的,大部分是與之平行的。農村住宅的朝向和布局相對自由[12]。景觀序列空間從汴河入海口開始向鄉村過渡段推進,再向虹橋段高潮段推進,最後在集市結束段結束。鬧市區刻板、線性的形態特征與汴河兩岸柔美、自由的曲線相映成趣,城市景觀自然和諧活潑。
3.4多元開放的城市文化
市民文化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北宋的城市特色,夜禁制度的放寬使宋代的夜生活非常豐富。不計其數的店鋪,五顏六色的物品,五顏六色的廣告,美味的小吃,展現了多元開放的城市文化。隨著居民結構的大眾化和多樣化,城市文化取向和物質消費的世俗化,整個城市的社會重心下移,城市面貌煥然壹新,開放的城市新格局逐漸形成,這標誌著我國城市格局由封閉的古典型向開放的現代型轉變。此後,我國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未來城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結論
商業地位的提升和市民階層的崛起促使東京在北宋形成多元開放的城市空間格局,凸顯了城市的生活功能和經濟意義。《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物理空間和人群活動,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實力、民族文化、城市功能、土地利用和人類行為模式。通過研究北宋城市建設的傑出成就,探討如何組織這些元素的外部關系和內部秩序,遵循賦予城市功能和形態的規則和信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發揚東方固有的傳統城市設計的精髓。
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東京東水門地段的城市設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