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是閑著。
五嶺蜿蜒,碧波蕩漾,
烏蒙雄偉,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的橫梁是冷的。
我更喜歡岷山的雪,
三軍過後,都笑了。
1935 10月
翻譯詩歌
註意事項:
七韻: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格律詩的壹種,每篇壹般為八句七言,分為四部分:首聯、含聯、頸聯、尾聯;甚至句子的最後壹個字是偶數,第壹句的最後壹個字可以押也可以不押,必須押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強調平鋪直敘,中間四句照例要用對仗。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途經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陜西等十壹個省,戰勝敵人的多次圍堵,克服了無數的軍事、政治和自然危險,行軍二萬五千裏,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
萬水千山:這裏的千和萬,指的是數不清的山和水,寓意著許多艱難險阻。
閑:平時,我不在乎。
暴漲的波浪:指卷起的小波浪。
雄偉:雄偉,這裏指的是山高而陡。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遊的壹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懸崖。
雲崖暖:是指海浪拍打著峭壁,濺起薄霧,在紅軍眼中看起來像蒸汽。
大渡河:指大渡河。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第壹軍,即中央紅軍。
滿面笑容:滿面笑容。
武陵:嶽城嶺、都龐嶺、朱蒙、騎田嶺、大埂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交界處。
纏繞:連續曲折的外觀。
烏蒙山:烏蒙山是貴州和雲南之間的山脈。1935年3月,紅軍長征經過這裏。
雄偉:形容山的雄偉。
泥球:指滾動的小泥球。
鐵索: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是由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的交界處,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過這裏。
五嶺:大余、七田、朱蒙、都旁、越城等五嶺,綿延於贛、湘、粵、桂四省之間。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越過敵人封鎖線,沿這四省交界的武陵山路西進。“騰Xi浪”的意思是陡峭的五嶺起伏,在紅軍眼中,它們就像水面上吹著的細小波浪。
烏蒙山走泥丸:烏蒙山綿延於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磅礴(“雄偉”)。在紅軍眼裏,它就像壹顆滾動的泥丸。
紅軍害怕遠征的艱辛嗎?
前山萬水花,小事壹樁。
五嶽蜿蜒微浪,
陡峭的烏蒙山也像壹個泥球在妳腳下流動。
金沙江的波浪拍打著溫暖的懸崖,
壹座冰冷的鐵索橋橫跨大渡河。
我最高興的是岷山千裏雪。
這之後,三軍將士都面帶微笑。
做出贊賞的評論
長征是壹個如此偉大而復雜的話題,毛主席用短短的七步曲濃縮了它的景觀,包含了許多驚心動魄、曲折悲壯、悲壯的故事。詩人寫了長征的主題,如回憶秦娥婁山關,三首十六字詩,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關於壹個場景,壹個地方,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重點是側面。從標題可以看出,這首《長征》講的是長征的全過程和感受。詩人從前方走上壹步,用流暢的筆向四面八方書寫,景物向前變換。壹首八行七法的詩,走了兩萬五千裏,呈現出壹個巨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壹個詞(具有豐富的引申意義)。這是毛主席提倡的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壹萬年太長,只爭朝夕”,或者停下來,繼續前進,繼續前進,繼續前進。甚至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壹個來自“長征”的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全國青年爭做“新長征的前鋒”,意義重大。就像詩人毛澤東在攻占江山後說的類似的話,長征才邁出了第壹步,同誌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打完國家就要建國,這些真的和長征差不多。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還意味著壹個人應該奮鬥壹生,自強不息,不斷充電,直到生命的盡頭。引申到全人類,誰的人生不就是長征嗎?由此,可想而知這個詞的輻射面及其廣泛而豐富的意義。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前鋒”,而且任何壹個新出來的領導人,都要提出新時期、新時期的任務,新時期就是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新鬥爭。
我在這裏只是舉壹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形成的壹種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的初春,我和重慶的壹個好朋友李廣親密接觸。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已故妻子的兄弟。因此,當楊來到重慶(當他被任命為總統)時,李光以親戚的身份會見了他的長輩。當他告訴我這件事時,他(以堅定而傲慢的形象)說:“他們(指楊和老壹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歷過二萬五千裏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在經歷新的長征,我們都在新的時代裏闖出自己的路。的確,李廣當時正在大力成立公司,他也是壹個抒情吉他手和藝術歌曲愛好者。他對美有壹種感覺和向往。當他想用文字表達這種感受和向往時,不禁脫口而出“我是新長征的進攻者”。
讓我們慢慢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的具體之美,來回顧壹下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闡釋:“長征是史書記載的第壹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從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走到今天,歷史上有過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中間,每天都有幾十架飛機在天上偵察轟炸,幾十萬軍隊在地下追擊攔截。壹路上,我們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但我們還是啟動了每個人的雙腳,在11個省裏行駛了2萬多英裏。請問歷史上有過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不,從來沒有。長征是另壹個宣言。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而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如蔣介石,則完全無用。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破產。長征也是宣傳隊。它向十壹個省的約兩億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沒有這個,廣大人民群眾怎麽會這麽快就知道世界上有紅軍這樣偉大的真理呢?長征也是播種機。它在十壹個省傳播了許多種子,這些種子會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會被收獲。總之,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終。”(引自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這首詩的第壹聯是全詩的先導。開頭就說明紅軍不怕困難,把千山萬水的長途跋涉當成了小菜壹碟。這裏不僅寫著紅軍不畏自然之難,而且明確暗示著被圍困的敵軍不值壹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閑人,不堪壹擊。
然後,對聯、頸聯四句從第壹聯所營造的廣闊的外部和內部空間中脫穎而出,進入具體的細節。詩人平靜地告訴我們“錢山是什麽”。詩人開始習慣於自然地使用他精湛的劍術、美麗神奇的地名和動詞。“武陵”、“烏蒙”、“金沙”、“大渡橋”等壹系列地理名詞的相繼出現(毛詩歌的特點前面已經討論過,不用我贅述),既解釋了故事的遞進,也解釋了心理感受引起的情感遞進。藝術造型也極為工整,從山到水。是什麽山?“蜿蜒”和“雄偉”崇山峻嶺,但在詩人眼裏,就像壹個個小浪花,壹粒粒小泥丸,不值壹提。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對壹切艱難險阻的不屑,視之為小事。這種再現的藝術過程是通過流動的對比和誇張來實現的,不費吹灰之力,靠的是多年來對生活的觀察和藝術修養。那麽這是什麽水呢?金沙江水拍打著溫潤的山崖,意境美妙,景色本身如畫。作者在這裏沒有正面描述過金沙江戰役,因為當時情況也很緊急。5月3日,1935,中央紅軍幹部在強大敵軍的追擊下,越過雲南魯公絞車。九天之後,庫亞偷渡過金沙江,殲滅對岸敵軍,突破包圍圈。對於這樣壹場驚心動魄的勝利,詩人用象征性的通感藝術隱藏了嚴酷的戰鬥,卻寫出了春暖花開般冰冷的河水。那是在悠然自得地拍著夾江的山崖,詩人能夠把勝利的喜悅表現得像河岸上的春水。其次是橫跨大渡河的冰冷鐵索橋。紅軍搶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壹場惡戰。雖然不是壹場大規模的海戰,但卻是壹場天才和精銳士兵展現個人的戰鬥,壹場鐵血的戰鬥,壹場旋風般的理想戰鬥。真的叫紅軍鷹飛越瀘定橋。當時紅軍剛剛渡過金沙江,“跳出了幾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劉伯承《長征回顧》)。很難馬上過大渡河。就連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也敗在了大渡河,落得個悲慘的下場。但是,紅軍在大詩人毛澤東的帶領下,壹舉成功地沖過了這座橋,那就是我們從小熟悉的十八勇士全副武裝,爬上了懸掛的冰冷鐵鏈,奪取了敵人的橋頭堡。隨後的部隊能夠沿著這座橋渡過大渡河。對於這場驚天動地的戰役,詩人只用了“鐵索寒”二字,讓場面生動壯烈。這兩句話裏的“暖”和“冷”兩個字,包含了無盡的含義,有放松和競爭,有起伏,有自然的光彩。
最後兩行(尾聯),詩人終於表達了長征勝利後由衷的喜悅。二萬五千裏戰鬥的目的地到了,三軍總會近在咫尺,全軍都在微笑。據毛主席批語1958 65438+2月21:“三軍:紅軍第壹、二、四軍。不是陸海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中下三軍。”
“更快樂”這個詞用得好,委婉地說是指回腸,幾乎是喜上加喜;“三軍”這個詞用得好。在中國古代自然是美的。另外,按照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指的是當時的紅軍、二軍、四軍。這古老的“三軍”增添了當代中國人的美。羚羊獲得了雙美,這難道不是難能可貴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