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如下:
首先,掃墓: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
清明節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尊思時”。因此,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育新土,折幾根新鮮的綠枝插在墳墓裏,然後磕頭拜,最後吃完食物回家。
第二,去郊遊:
徒步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晴天賞花的習慣。古代很多人結伴出行,規模巨大。現在基本都是家人或者朋友壹起出遊,欣賞山川美景和田園風光。
第三,搖擺:
在古代,清明節有蕩秋千的習俗。秋千,古字旁有“皮”字,千字文也帶走了這個字,意思是拉著皮繩移動。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從高處獲得食物,就創造了在攀登中蕩秋千的活動。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傳說是春秋時期北方山戎人所創。剛開始只是壹根繩子,雙手抓著繩子蕩來蕩去。後來,齊桓公征北山戎,把“錢球”帶進了中原。到了漢武帝時期,“錢球”這個詞被用在皇宮裏作為生日祝福,意思是“錢球將永遠活著”。後來,為了避免禁忌,“錢球”壹詞被顛倒為“搖擺”。後來逐漸演變成有兩根繩子和踏板的秋千。唐宋時期,蕩秋千成為女子練習輕盈敏捷的遊戲。玩秋千的時候,人在空中蕩來蕩去,自由自在的飛,很有意思。因為清明節到處蕩秋千,所以有人叫它“蕩秋千節”。
第四,蹴鞠: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
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古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唐宋時期的皇帝大多重視蹴鞠這種軍事訓練方式,見面比賽時親自觀看。世界上有好的東西,但世界上有壞的東西。廣泛開展,經常出現“球壹天不掉”“球不離腳,腳不離球,華亭觀戰,萬人瞻仰”的場面。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諧和中庸,社會文化心理在大多數情況下強調“文化之治”,而忽視“武德”。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柔,卻鄙視孔夫子的好勝精神和武功。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比賽。
也有人說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五、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六、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夜晚,風箏下或拉線上掛壹串五顏六色的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七、柳·劉岱:
清明節有美麗的春風和樹木。人們在這壹天去遠足、掃墓、上墳。人人都要穿柳,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柳枝。這個習俗是從哪裏來的?傳說與宋代大詩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經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間。當時的藝妓都很愛自己的才華,並以受到柳永的青睞為榮。但柳永因為命不好,壹生仕途不被允許。雖然考取了進士,卻在襄陽窮困潦倒而死。他的喪葬費全部由仰慕他的歌手籌集。每年清明節,歌女都會在他的墳前插上柳枝作為紀念,清明插柳枝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朝就有了。唐朝的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佩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危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十分盛行。人們郊遊回來,在家裏插柳避蟲。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書記載,清明節種柳總是與避疾避疫有關。春節期間氣候轉暖,各種病菌開始大量繁殖,人們只能寄希望於在醫療條件不佳的情況下搖柳搖枝。
清明節插柳穿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把清明節、七月三十日、十月初壹作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求援的時候。人們插柳穿柳,是為了防止鬼魂的騷擾和迫害。柳樹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響,人們認為柳樹能驅鬼,並稱之為“鬼樹”。觀音用柳枝蘸水幫助眾生。其實柳可以有很多象征意義,古人賦予了柳各種感情,所以借柳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
總之,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不僅有禁火掃墓,還有登高、蕩秋千、蹴鞠、馬球、植樹、放風箏、插柳、穿柳、鬥雞等壹系列習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