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妳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請告訴我妳的理由?

妳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請告訴我妳的理由?

不可否認,如果沒有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20世紀的中國文學將是另壹番景象,新時期的文學也將面目全非。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尤其是當代文學的影響和滲透是全方位、多層次、無處不在的。

20世紀初,隨著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由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傳統文學已不能滿足和適應新社會人們的精神、情感和感官需求,走向衰落。時代要求中國文學創新求變。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各種現代思潮以其經濟、政治和科學力量進入中國。在這些思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學脆弱不堪,迅速瓦解。在胡塞爾、海德格爾、尼采、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弗洛伊德的影響下,新壹代作家掀起了壹場聲勢浩大的新文學運動。以此為起點,20世紀的中國文學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本土走向世界。這壹時期作家的作品都受到了西方現代思潮的影響:魯迅的《吶喊》除了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和手法之外,還吸收了象征主義、浪漫主義等手法,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爾、歌德、惠特曼、雪萊等人的影響,形成了浪漫主義風格;冰心和周作人的散文也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20世紀30年代,受弗洛伊德學說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中國出現了劉吶鷗、穆時英等新感覺派小說。然而,這壹時期西方現代思潮對中國文學的思考是有限的,主要作用於中國文學的形式,而沒有深入到中國文學的精髓,未能真正影響中國文學的精神。中國作家對西方現代思潮的研究僅停留在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中去。

建國後幾十年的禁錮,西方現代思潮被擋在國門之外。偶爾被翻譯成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的外國哲學著作,如商務印書館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世界學術名著中譯本》、《外國近代資產階級哲學文選》系列,以及薩特和海德格爾的著作,也遭到人們的抵制、懷疑、批判和忽視,影響不大。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重新向世界開放,各種現代西方思想湧入中國。剛剛從十年文革的政治噩夢中掙紮出來的知識分子,對來自西方的文化資源有著極大的渴求。為了滿足中國人的這些迫切需求,翻譯家們開始大量翻譯和介紹西方近代思想,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西方思想家和作家的作品。例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出版了余本的《走向未來系列》,其中大部分是翻譯和介紹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新作。上海譯文出版社隨即出版了《現代西方哲學譯叢》。之後,三聯書店推出了《文化:中國與世界》、《學術圖書館》、《新知圖書館》,翻譯出版了近百種西方近代經典,前所未有地推動了西方近代思想在80年代中國的傳播。人們不僅接觸到康德、新康德主義、黑格爾和新黑格爾主義,還接觸到現象學、解釋學、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邏輯分析哲學以及現當代政治、法律、教育和歷史。在文學領域,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也被大量譯介。袁可佳的* * *四卷本、八卷本《外國現代主義文學選集》出版後成為最熱賣的書。其他出版社也在競相出版外國文學作品,如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聯合出版的《20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和《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廣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外國文學研究資料,都受到了讀者的青睞。隨著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海德格爾熱、解釋學熱、解構主義熱、女性主義熱、新歷史主義熱等思想界西學熱的興起,中國當代文學也產生了"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小說"、"新現實主義小說"等各種文學思潮。中國的批評家也從中學到了各種方法。比如1985被稱為“方法論年”,現象學方法、解釋學方法、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方法、文學心理學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榮格神話原型方法、結構主義方法等等都湧入學術界。評論者運用這些新方法分析和解剖當代作品的內在元素,揭示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呈現文學作品的深層無意識,探索意識形態的權力運作模式。

中國文學批評的面貌煥然壹新。中國作家也從西方現代思潮的湧入中吸取養分,將學到的各種寫作技巧和靈感運用到創作中。80年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基本都有模仿和學習的痕跡。比如王蒙在80年代初創作的壹系列實驗性短篇小說,就深受“意識流”小說的影響;余華的作品受到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羅布·熱耶的啟發。孫甘露和格非的作品,都彌漫著博爾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等壹下。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外國文學的影響使中國作家感到深深的焦慮。隨著創作的成熟,進入90年代後,這些作家逐漸走出了外國作家的陰影,發現自我後感到巨大的狂喜。

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繼續經歷著相當復雜多變的“轉型”。各種流行的西方現代思潮逐漸降溫,社會價值取向也反向變化。隨著文學轟動效應的消失和啟蒙工程的崩潰,知識分子精神領袖的優越地位被消解,不再是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被分化。相當壹部分知識分子告別了80年代的理想化,走向世俗,抨擊崇高,張揚個人利益。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後現代傾向,解構主義話語成為文壇主流。福柯、拉康、德裏達、羅蘭·巴特等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成為時代的精神主角。受這種思潮影響的中國文學也呈現出“後現代傾向”。女權主義和新歷史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也很流行。這兩股思潮也促成了中國文壇“新歷史小說”和“女性文學”的繁榮。

  • 上一篇:傳統節日中神聖儀式的構成
  • 下一篇:做餐飲月總結怎麽寫5篇精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