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仲春和春末之交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節日之壹。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起源:

據記載,清明節始於周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到了唐代,清明節的影響越來越大。他逐漸將上巳節與寒食節合並,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相傳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遭到迫害,不得不逃亡國外。然而在逃亡途中,又累又餓,難以站立,生命危在旦夕。然而,這裏荒無人煙,隨行的大臣到處都找不到食物。大家都極度焦慮,無計可施。

這時候,解退大臣悄悄地走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慢慢恢復了精力。當他知道解推割下了他腿上的肉時,他很感激。後來,重耳和晉文公成為君主。賞臣時,只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要賞,介子推卻收拾行囊,陪著母親悄悄去綿山隱居。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子推,卻離開去綿山居住。沒辦法,我們必須釋放火燒山,強行推出介子推。但是事與願違,火都燒遍了,我也沒看見。後來火被撲滅後,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親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時,我在樹洞裏發現壹條裙子,上面寫著:“願我的主人永遠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這壹天,禁止燃放煙火,只吃冷食。同時,綿山改名為“結山”,山上建有祠堂以示紀念。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們爬山祭奠。當他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後,就給它起了“清明柳”的稱號,並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墳,載其敬,轎背掛元寶,路上盡是尷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清李彤》說:“在除夕、寒食節和初霜節,妳要祭掃墳墓。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並流傳至今。

?2.去郊遊?

春天去踏青,也叫“去春遊”,壹般是指早春去郊外散步。在清明節期間,我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了春天的景色,並在郊區徒步旅行。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時候叫探春尋春。它的意思是踩在草地上,在鄉下玩耍,看春天的景色。這種季節性的民間活動——郊遊,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源頭是古老的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利用掃墓的機會,也在山區和農村玩得很開心。壹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去大自然享受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光,去郊區遠足,以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抑郁。清明節前後是踏青的好時機,因此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3.種樹?

相傳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因為常年在外打仗,沒有時間回老家祭祖。直到他當了皇帝,才有機會回家祭祖。但是,因為常年不回家,他沒有找到父母的墳。後來在眾官的幫助下,他在亂草叢中發現了壹座破敗的墓碑,於是命人建墳立碑,並在墳前種下松柏作為標誌。恰好這壹天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於是劉邦根據儒生的建議,將清明節定為祭祖節。此後,每到清明節,劉邦都會回到家鄉,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人們把清明祭祖和植樹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民俗。到了唐代,清明插柳成為壹種非常流行的民俗。所謂插柳,本來是指把柳枝插在人身上的行為。但是,在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插入墳墓或地面。俗話說“柳暗花明又壹村”。當柳樹插入地下時,柳枝會存活下來,不經意間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還有壹種說法是: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種植樹苗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4.劉岱插柳?

穿柳插柳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如今,清明節種樹的習俗是由清明節穿柳插柳的習俗演變而來的。節日當天,有些人把柳枝放在門前或屋檐下,有些人頭上戴著柳條環,有些當地婦女頭上戴著柳條,男人身上戴著柳條。相傳,這壹習俗最初是為了紀念神農,他教導人們種植莊稼。南北朝時,人們在大年初壹種柳枝,以為可以避鬼。後來,這壹習俗活動轉移到寒食節或清明節。此外,插柳也有緬懷年景、祈福長壽之意。民間有句諺語:“穿壹麥,活壹百;戴壹朵花,活180;插壹枝柳,活百年。”

清明節插柳穿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把清明節、七月三十日、十月初壹作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求援的時候。人們插柳穿柳,是為了防止鬼魂的騷擾和迫害。柳樹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響,人們認為柳樹能驅鬼,稱為“怕鬼木”。觀世音菩薩以浸柳助眾生。北魏的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說:“拿壹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節是壹個鬼節。在柳條發芽的季節到來之際,人們自然插柳、穿柳,以避邪。

?5.蹴鞠?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節的玩法之壹。馬球就是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國演義》曹植名都中有壹句“連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長安,有壹個寬闊的體育場,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歡馬球。張淮王子墓中的《馬球圖》描繪了唐代馬球運動的興盛:畫中20多匹馬在高速飛奔,馬尾辮被紮起。玩家們披著披肩,穿著靴子,手持棍棒,壹個個互相擊打。

《金枝析》記載遼國把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習俗,在端午節和重陽節打馬球。晉《李實誌》也記載晉人在端午節時擊球。宋代有“球戲樂”舞隊。到了明朝,馬球依然流行。《續文獻通考》記載,明成祖在東園多次擊球射柳。

?6.吃青團?

清明節吃團圓飯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據《李周》記載,有“仲春禁木鐸中火”之法,故民間放炊,“寒食三日”。寒食期間,即未名前壹兩天,也定為“寒天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奶酪、小麥奶酪、杏仁奶酪等,可以提前為寒食節做好準備,不用生火做飯。現在的團子,有的是用青艾草做的,有的是用無芒雀麥汁和糯米粉做的,塞豆沙。流傳了壹百多年,還是老面孔。人們用它來掃墓祭祖,但更重要的是嘗試新事物,青團作為祭品的功能日漸弱化。

“燕子來了,通訊社來了,梨花落在清明節後面。”讓我們過壹個“純潔幹凈”的清明節,把各種悲歡離合、美食娛樂變成美好的精神寄托。

  • 上一篇:海豐的風俗
  • 下一篇:“熱”的時候潮州人會有什麽活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