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清明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清明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通過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節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的氣象氣候特征有關。據西漢《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鬥指乙,風清”;“清明風”是壹種清爽、清澈的風。《我在100個問題的時候》說,“萬物此時生長,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之用,時萬物清凈明,蓋時萬物清凈明,故名。”清明壹到,氣溫回升,大地呈現出春光明媚的景象。這個時候,萬物“吐故納新”。

擴展數據,

起源和起源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鬥七星柄指向第二位時,風將晴。”“清明”節氣因此得名。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是古人根據天象和四季循環確定的。清明節春暖之際,郊外踏青是古人的節氣主題;隨著歷史的發展,在郊區徒步時掃墓祭祖也成為壹種明確的習俗。祭祖和踏青是清明節習俗的兩大主題。這兩個傳統的風俗習慣主題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從未間斷。

據傳說,清明節祭祖的習俗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去郊外踏青時的“墓祭”儀式。後來民眾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了節氣的含義,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各地發展了不同的習俗,掃墓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

相關習俗

穿柳枝

據說插柳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農耕始祖神農教百姓耕種莊稼。在壹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預報天氣。有句古話叫“柳枝青青,細雨霏霏;柳暗花明又壹村的說法。黃巢時期規定“清明為期,劉岱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逐漸被淘汰,只盛行插柳。柳樹的生命力很強,俗話說:“有心栽花,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在土裏就活,插在哪兒就活在哪兒,年復壹年地插下去,到處都變得陰沈沈的。

清明節有美麗的春風和樹木。人們在這壹天去遠足、掃墓、上墳。人人都要穿柳,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柳枝。這個習俗是從哪裏來的?有壹個關於清明節的傳說與宋代大詩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經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間。當時的藝妓都很愛自己的才華,並以受到柳永的青睞為榮。但柳永因為命不好,壹生仕途不被允許。雖然考取了進士,卻在襄陽窮困潦倒而死。他的喪葬費全部由仰慕他的歌手籌集。

每年清明節,歌女都會在他的墳前插上柳枝作為紀念,清明插柳枝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朝就有了。唐朝的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佩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危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十分盛行。

清明節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把清明節、七月三十日、十月初壹作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求援的時候。為了防止鬼魂的騷擾和迫害,人們放上柳樹,戴上柳樹。柳樹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響,人們認為柳樹能驅鬼,並稱之為“鬼樹”。觀音用柳枝蘸水幫助眾生。北魏的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說:“拿壹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節是壹個鬼節。柳條發芽之際,人們自然插柳穿柳辟邪。

漢族有“折柳送別”的習俗:灞橋在長安東,渡水為橋,漢族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李白有句話:“年年柳落,零陵傷身。”古時長安灞橋兩側,堤長十裏,壹步壹柳。許多從長安東走的人來到這裏送別親人,折柳枝送別親人,因為“柳”與“留”諧音,以示挽留之意。這種風俗起源於《詩經·瀟雅·蔡威》中說:“昔我不在,柳依依。”送壹株柳樹作為臨別禮物,表達如膠似漆、不忍分離、依依不舍的感情。

”清代陳維崧的詞:“留幾個邊門今?要打折。“人們看到柳樹不僅會感到悲傷,聽到《折柳》這首歌也會觸動心情。李白《春夜洛杉磯聞笛》:“每個人都經不起故鄉的思念。“其實柳可以有很多象征意義,古人賦予了柳各種感情,所以借柳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明節

  • 上一篇:現實生活中,“孔融讓梨”的教育有必要嗎?積極是必要的
  • 下一篇:三月旅遊旺季合肥可去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