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滿族習俗是什麽?

滿族習俗是什麽?

1.飲食民俗

滿語是寶。滿族人喜歡吃黏糊糊的東西,因為黏糊糊的東西餓,方便狩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精美、風味獨特的各類小吃,統稱為“滿清珍品”,故有“滿漢全席”之稱。滿族波波歷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栗臉窩窩頭”,又名小窩頭。

滿族入關前有壹種宴席叫“波波席”,每桌用面粉80斤,可見規模。所用面粉多為粘稠狀,即以糯米、黃米、小黃米為主,配以適量的其他米渣,再以豆沙、堅果、糖為餡。主要品種有沙琪瑪、綠豆糕、蘇葉糕、豌豆黃、牛舌糕、打糕、炸糕、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壹般都會煮幾鍋豆沙包,凍著了就帶著吃。現在在沈陽的冬季市場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子的叫聲。

菜肴。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和酸菜,烹飪方法也很多。比較有特色的菜有肉食禮、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等等。

遇到喜慶事件或祭祀時,要舉行吃肉儀式。壹桌有八個人。晚餐時,主人會端上壹塊豬肉和肉汁。客人們不用筷子,而是用自己的刀把肉切成塊或片,蘸上肉汁,依次飲用,十分大方。

白肉血腸是滿族人招待親朋好友的壹道主菜。五花肉,切成薄片,和切得很細的酸菜同時放入鍋中,然後放入盛好的,煮開後切成小塊。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現在沈陽那家餐館全是白肉血腸,風味無與倫比,很受消費者歡迎。

火鍋是最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的狩獵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無論是原汁原味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中國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都會讓人聯想到“劈裏啪啦”的森林篝火和“吱吱”的小吊鍋。可以說滿族火鍋是現在風靡全國的火鍋始祖。除了菊花火鍋,還有著名的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酸湯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天新糧成熟後,農村幾乎家家都泡酸湯。把整個剛打好的玉米放在壇子裏浸泡發酵,然後用清水沖洗去酸味,磨成水,過濾去渣去皮,就成了面湯。吃的時候把鍋裏的水燒開,把特制的湯蓋套在左手的大拇指上,左手拿著壹團湯面,右手擠壓,把擠壓出來的湯條直接放在鍋裏煮,取出來,拌上肉醬、蛋醬或蔥花醬等調料就可以吃了。

2.發型和衣服

(1)發型。滿族人的發式繼承了金代女真的習俗。男人的發型是半剃半留,也就是前剃後留,留下來的頭發掛在辮子上。辮子上可以有各種裝飾,從裝飾上基本可以判斷身份和地位。傳說這種發型與女真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為了避免前毛阻擋視線,影響狩獵和射殺野生動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為了養活自己,還有在腦後留辮子的習俗,這是受滿族習俗的影響。

滿族女性非常愛惜自己的頭發,也非常講究發型。滿族婦女“把頭發編成發髻”的習俗也來自女真人的遺產。“兩頭”是滿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發型,即頭發紮在頭頂,分成兩綹,形成橫向的長髻,高髻最受歡迎;然後把後面剩下的頭發紮成“燕尾”型的長扁發髻,壓在後衣領上,使脖子變直。滿族女性穿著旗袍和高跟鞋,顯得雍容華貴,充分體現了滿族女性的高貴典雅。

清朝中期,滿族貴族婦女開始流行“旗頭”,又稱“旗頭板”、“大拉翅”。它是以頭頂的發髻為基礎,旗頭放在上面。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它是壹頂扁冠,內有鐵架支撐,外為藍絲絨或藍緞,正面飾有各種寶石,邊上掛有流蘇。可以說動則搖曳,靜則飄逸。旗頭是由“兩頭”發展而來的。因入關後開始流行,人們也稱之為“大井巷”。

(2)服裝。滿族服飾是對中國現代服飾影響最大的少數民族服飾。旗袍、馬甲、馬褂等。仍然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服飾。

旗袍在滿語中是“衣服”的意思,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飾。男士旗袍無領或圓領;扭翻領、窄袖,又稱箭袖或馬蹄袖;帶扣,下部兩邊或四邊開衩,綁帶。箭袖或馬蹄袖,通常是卷起來的,在冬季狩獵或戰鬥時放下來遮住手背禦寒,後來成為清代禮儀中的規定動作。最初是為了上下馬方便,後來成了等級的象征:皇族?哎?∑?Δ?宗室開了四條縫,官員開了兩條縫。還有壹種休閑服,下擺不能開,俗稱“壹個圓裹”。腰帶在滿族男裝中是非常必要的。腰帶上掛著各種各樣的裝飾品,比如玉佩和香包。

夾克是立即穿的夾克。不能及腰,四面開衩,蓋袍禦寒。起初只有八旗的士兵才穿;雍正後期,作為八旗象征的馬褂逐漸流行於各行各業。直到民國初年,馬褂還是人們出入重要場合的服飾,也就是我們今天穿的“唐裝”,也是由馬褂演變而來的。

馬甲是滿族男子服裝的特點之壹。馬甲又稱背心、馬甲,是壹種無袖上衣。狩獵時期,滿族獵人多穿毛皮朝外的皮馬甲。後來馬甲有了裝飾功能,用絲綢和緞子制成,四邊鑲有彩條;滿族馬甲的款式越來越獨特。常見的款式有直、圓、扭、琵琶、直、人字。最流行的風格是“Batru”。

女式旗袍在款式上與男式旗袍大致相同,只是多了壹些裝飾。女旗袍也是豎長袖袍,胸寬。此外,旗袍的下擺、領口、袖邊都鑲嵌有花紋或牙齒,使旗袍非常漂亮,成為滿族服飾中的精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旗袍也在不斷進化,變得更加新穎精致。從寬腰直筒到緊身的曲線和流線;領、腰、窄袖、側開襟、下擺回收利用,充分展現了東方女性的線條之美,展現了東方女性文靜端莊、優雅美麗的內在氣質,成為中國女性的國服。

滿族女子旗鞋俗稱“花盆底鞋”。鞋底中間,也就是腳弓,嵌有3寸多厚的木板,用細密的白布包裹,在木板跟不上地面的地方,經常用刺繡來裝飾。腳踏花盆底的旗鞋,可以讓滿族女性顯得高挑婀娜。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穿平底木的旗鞋,稱為平底繡花鞋。

3.住宅建築的特點

滿族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滿族人多居住在山區,所以禦寒問題是滿族民居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滿清初期,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生活條件簡陋。冬天住在“堤克子”,夏天住在“馬家子”。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的交流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俗。

“袖珍房,字康”形象地描述了滿族客廳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子多為三五間,門開在東側或第二東側。整個房子看起來像壹個口袋,所以被稱為“口袋房”。房子的南、西、北各有“”形土坯炕,稱為“萬字炕”。西康有點窄,壹般不宜居住,不允許堆放雜物。上面有個架子,是滿族人祭祖的地方。南康溫暖而陽光,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康貝是晚輩居住的地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在室內有各種軟隔斷,有的用木板做成從炕面到橫梁的兩個空間。有的就在炕平行邊的上方,從棚頂上垂下壹根叫做“窗簾桿”的長桿,專門用來掛窗簾,晚上睡覺時放下,起到南北炕之間的屏蔽作用。

炕是滿族民居中主要的取暖設備,因為平時要經過煮飯的爐子,所以燒水做飯的時候總是熱的。也有人在室內地面下建煙道,稱為“火地”或“地下炕”。在特別寒冷的季節,可以燃燒地下炕來提高室內溫度。

與漢族人的房子不同,滿族人房子的煙囪不是建在屋頂上,而是“煙囪坐在地上”。煙囪建在房子的壹側,有壹個洞與炕相通。煙囪坐在地上,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有效性,而且滿族人的煙囪火量大,煙囪呈寬柱狀,更適合在地上修。

東北氣候寒冷,室內日常活動多在炕上進行,所以滿族人的室內陳設比較簡單。室內壹般沒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擺在西炕前,上面放茶具;炕上有壹個放衣服的大櫃子,上面疊著被褥。請客人坐在炕上,全家人通常在炕上吃飯、讀書、做針線活。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各有特色。外門是單木門,內門是兩扇帶木插銷的門。窗戶分上下兩層,用來糊窗戶的窗紙堅韌如革,稱為“韓紙”。將窗紙粘貼在窗戶外側,壹方面可以避免窗塊積沙,另壹方面可以避免窗紙因冷熱不均而脫落。窗簾布貼好後要淋上油,這樣既能增加房間的亮度,又能使窗簾布經久耐用。所以“窗紙糊在外面”成了滿族民居的壹大特色。

雖然滿人入關後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大,但東北地區包括漢族在內的絕大多數居民,就其房間的特點而言,受滿族民居影響較大。在偏遠的農村,很多人還在使用這種防火的房子,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室內陳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上一篇:清明節的起源是什麽?
  • 下一篇:燒壹捆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