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省和香港都有專業或業余的黃梅戲表演團體,受到廣泛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18世紀後期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民間劇種。其中壹支逐漸東移至安徽安慶,並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當地語言演唱、說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天黃梅戲的前身。10年出版的《宿松縣誌》(1921)首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壹名稱。
在劇目方面,黃梅戲素有“36大劇,72折小戲”之稱。該劇主要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蕎麥物語》、關、田賢培等。戲曲多表現農村勞動力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水桶等。
解放後,先後改編了《仙女下凡》、《馬旭》、《羅怕記》、《趙》、《母親的眼淚》、《三尋國府》等壹批傳統劇目,創作了《牛郎織女》、《歷史劇》、《現代戲》、《春暖花開》等壹批神劇。其中《仙女下凡》、《女徐》、《牛郎織女》等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和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名劇。黃梅戲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早期叫黃梅調,是壹種“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
升高
升高
不久前,央視在《走遍中國》的紀錄片《黃梅戲的發源地》中,客觀地探討了這段歷史。這個網站就是視頻/v _ show/ID _ ca00xtmm4mdk4mda =。優酷上的html。有人認為現在爭論黃梅戲的歸屬沒有意義,也不會促進黃梅戲的發展。他建議專家學者多關註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進壹步鞏固和提高黃梅戲這壹地方戲在當今戲劇領域的地位。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第壹批保護區是安徽省安慶市和湖北省黃梅縣。
文化部公布的4名黃梅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9歲的韓再芬(安徽安慶人)、41歲的趙圓瑗(安徽安慶人)、61歲的黃新德(安徽蕪湖人)、44歲的周鴻年。
發展
1.安慶黃梅戲
黃梅戲的發展史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臺灣省和香港都有專業或業余的黃梅戲表演團體,受到廣泛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18世紀後期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民間劇種。其中壹支逐漸東移至安徽安慶,並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當地語言演唱、說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天黃梅戲的前身。10年出版的《宿松縣誌》(1921)首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壹名稱。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從清朝鹹豐年間到辛亥革命前後。起源並流傳到安徽、湖北、江西壹帶的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調等,受地方戲曲(青陽調、徽州調)表演的影響,並與蓮鄉、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壹些小劇種。進壹步發展,它吸收了民間藝術形式“羅漢莊”和慶陽調、徽調的表演內容和表現形式,從而產生了壹個完整的故事。還有壹種從小戲到這種戲的過渡形式,被老藝術家稱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壹組既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小戲,有的是被物“串”起來的,有的是被人“串”起來的。“串場”的劇情比小戲更豐富,出現的人物也突破了小醜、肖丹、蕭聲三個小範圍。有些老角色需要由鄭丹、老盛和老醜來扮演。這就為這部劇的制作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這壹階段,黃梅戲逐漸走向職業化,從農村的草臺班子走上了城市舞臺。黃梅戲進入安慶市後,與京劇結合,並在上海受到來自北方的越劇、陽劇、淮劇、評劇的影響,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編排和移植了壹批新劇目,包括連續劇《文》、《紅碧園》、《華麗苑》和《蜜蜂的故事》。在音樂方面,對傳統唱法進行了改革,減少了舊腔中的空話,使之明快流暢,使聽眾易於理解演唱的內容。取消幫助,試著陪伴胡琴。在表演方面,吸收和融合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序化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他的,比如服裝、化妝、舞臺設置等,也比農村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65438年至0952年,黃梅戲藝人在上海演出《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幾十年來,培養了壹大批演員。除了嚴鳳英、王少舫等老壹輩藝術家在黃梅戲唱腔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外,馬蘭、韓再芬等中青年演員也相繼在舞臺、熒屏、電視熒屏上展現了自己的英雄角色,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嚴鳳英和王紹航合作主演的《天作之合》曾兩次被拍成電影,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安慶黃梅戲的藝術特色
劇目方面,號稱“36大劇,72折小戲”。該劇主要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蕎麥物語》、關、田賢培等。戲曲多表現農村勞動力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水桶等。
解放後,先後改編了《仙女下凡》、《馬旭》、《羅怕記》、《趙》、《母親的眼淚》、《三尋國府》等壹批傳統劇目,創作了《牛郎織女》、《歷史劇》、《現代戲》、《春暖花開》等壹批神劇。其中《仙女下凡》、《女徐》、《牛郎織女》等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和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主要有花腔和評彈。花腔主要演小戲,充滿生活氣息和民謠氣息。原劇中的主要唱腔平詞,往往是大段描寫、抒情,韻味豐富,如行雲流水。
2.湖北黃梅戲
黃梅戲在湖北今天的發展,與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壹句口號息息相關,那就是“請把黃梅戲帶回妳父母家”。在這壹口號的指導下,湖北省圍繞振興黃梅戲做了大量工作。成立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部分黃梅戲演員是從安徽安慶聘請的;黃岡地區的大部分楚劇、漢劇劇團都改成了黃梅戲劇團。黃岡藝術學校成立,為黃梅戲培養後備人才。在黃岡創作的兩部話劇《余老四》和《張二女》及《銀鎖怨》,已在北京演出14次,深受觀眾好評。65438年至0995年,湖北黃梅戲劇院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未竟之戀》和古裝劇《雙下山》在安徽省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黃梅戲藝術節上獲得優秀表演獎,主演楊軍、張輝獲得表演金獎。《未完成的愛》還獲得了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
為提高我省黃梅戲的整體藝術水平,湖北省文化廳和黃岡市政府決定每三年舉辦壹次黃梅戲藝術節。經過五屆藝術節的推廣和錘煉,創作了《冬去春來》、《請讓我做妳的新娘》、《春來江灣》、《春哥傳》等優秀劇目,培養了郭華陽、周鴻年、段等壹批青年黃梅戲明星。
談到18以來湖北對黃梅戲的努力,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演出協會會長阮潤學感慨地說,18以來,湖北在建團、抓劇、引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在人們心中確立了應有的地位。至於黃梅戲能不能請回娘家,怎麽算請回娘家?這個問題很難界定,也沒有明確的標準。我們的目標是與安徽黃梅戲共同發展。
2007年9月6日至7日,湖北省第六屆黃梅戲藝術節在黃岡市武穴市舉行,來自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黃岡各縣(市、區)專業劇團和安徽省部分黃梅戲劇團的15個新創劇目參加了演出。在10天的節日裏,上演了《柳池巷》、《春秋老屋》、《壹起在陽光下》、《百丈崖的女兒》、《奴隸的天空》、《浪漫的月亮》等黃梅戲,展現了湖北黃梅戲創作的整體實力。
“羅田、黃梅、武穴三縣市的演出可與安徽安慶媲美,湖北黃梅戲近年來發展很快。”藝術節評委之壹、文化部全國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研究員朱飛躍在觀看演出後,對湖北黃梅戲進行了點評。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楊軍,當年來自安徽,成為湖北黃梅戲的主力軍。談及湖北黃梅戲18年,楊軍說:“堅持培育壹個地方劇種18年,連續舉辦六屆藝術節,很不容易。湖北人的毅力令人欽佩。”
也有理性的學者指出,黃梅應該盡快走“以文化建舞臺,以經濟唱戲”的老路。曾經,發展社會經濟的所謂“文化平臺”“經濟唱戲”套路風靡壹時,這股風潮至今未熄。有時我們坐在汽車、火車上,透過車窗,經常看到“歡迎投資孔子故裏”、“歡迎投資六朝古都”之類的橫幅標語,以及“茶文化節”、“酒文化節”、“美女文化節”、“瓜子花生炒貨文化節”等文化經濟融合鬧劇不斷上演。這種做法無非是通過“文化”的誘餌來吸引經濟投資者。這種做法不是絕對不可以,但是要從實際出發,看目標,評估自己的實力。壹些地方看到了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想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這個想法沒有錯,但是要知道,文化產業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把世界經濟產業比作壹個金字塔,底部是農業,中間是制造業,頂部是文化產業。當今世界金字塔頂端的文化產業屬於美國。中國也是如此。想建文化產業也建不起來。比如安徽安慶就可以把黃梅戲作為文化產業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還有湖北黃梅縣,別硬著頭皮。黃梅縣想擺脫黃梅是湖北省社會經濟發展中“雞肋”的尷尬局面。把黃梅戲作為文化產業的龍頭是不現實的發展思路。及早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重新整合社會資源,是唯壹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