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世紀中葉開始,澳門發展成為壹個國際性城市,聚集了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和美國的人們。外國人帶著他們的風俗習慣,在這裏修路建房,傳播他們的思想,同時把他們感受到的中國文化介紹到外國,在宗教和建築上的和諧最為突出。
這個以澳門老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無論是高大莊嚴的教堂,還是臨街的小樓,都有著鮮明的西方建築特色,偶爾還有中國傳統的宗教建築,在濃濃的異域風情中透露著熟悉和親切。
尤其是當妳走在彎彎曲曲的街巷裏,騎著樓下各種小店的門做生意的時候,老奶奶或者年輕的姑娘們手裏拿著小吃讓過往的遊客品嘗,手裏拿著各式各樣的手書供他們挑選。那時候,妳壹定會覺得似曾相識。然而回頭壹看,馬路對面的典當行門口掛著大副的繁體字,偶爾路過的汽車車牌也很特別。當地人說的語言不是很清楚,壹切似乎又進入了時空轉換的場景。
那時候,醞釀了幾年的澳門之行終於實現了。朋友過了海關來接我,坐大巴,然後走。這家旅館在公共汽車拱門附近。我們邊走邊聊,幾分鐘後就到了事先訂好的酒店。這座宏偉的新華酒店建於1873。這是壹座古老的木制建築。二樓和三樓的房間用木板隔開。頂部還沒有完全切掉。壹個人說話兩層樓的人都能聽到。那天晚上,隔壁的男人壹直在打鼾。聲音好像在我耳邊。是壹種很新奇的感覺。
不止壹個朋友向我推薦這家酒店,壹是因為它的歷史悠久,二是因為它的價格低廉,還有壹個,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樓曾經是很多港澳電影的取景地。眾所周知,王家衛的《2046》中有壹個男女主角纏綿的老式房間,背景音樂、傳統服飾和這座老房子營造出的那種撲朔迷離的氣氛令人難忘。當時酒店二樓的墻上有壹張彩色的海報。我的朋友告訴我,妳看的這部電影就是在這裏拍攝的。我仔細觀察了彭浩翔的《伊莎貝拉》。本片講述了壹個發生在澳門的情感故事,所以不僅僅是這家酒店,那些古老的街巷都是本片的主要取景地。
對我來說,在澳門最好的享受就是自由自在的走在大街小巷,離開繁忙的商業中心,這個小城安靜悠閑的生活就會呈現出來。色彩鮮艷的西式小樓,有精致的陽臺和窗戶,墻上各種小花開得燦爛。街心公園的綠樹叢下躺著壹只慵懶的貓,瞇著眼,不怕路人。巷子的某壹段經常出現狹長起伏的斜坡,兩邊是居民的各種私家車。舊花園洋房現在大概無人居住,陽光斜照在院子中央的百年老樹上,反射在米色的柱廊上,溫暖而舒適。
我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看到壹個小教堂,推開虛掩的門。中午,很安靜,沒有人。黑色的小風琴奏出了音樂。剛剛打掃過的地面略顯潮濕,長長的木椅上油漆斑駁。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
澳門的象征,大三巴,無疑是其最著名的建築。從議事廳前的噴泉開始,宏偉的三布斯牌坊矗立在坡頂。它被稱為拱門,但它實際上是聖保羅教堂的前墻。三八?是當地人對聖保羅的俗稱,加上?大?話是因為高大壯觀。
聖保羅教堂,巴洛克建築,建於1602,但有壹些菊花圖案等東方雕刻。它是壹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1835年,教堂附近的聖保羅大學失火,教堂被燒為平地,只剩下正門的前墻和依山而建的大石階,向人們展示了它曾經的莊嚴和輝煌。朋友帶我繞過雄偉的前墻後,這裏還保留著殘存的教堂遺址,依稀可見當年的規模和結構。原來的建築材料被新材料覆蓋保護起來,讓人們可以踩在上面品味和深思。
夜晚的公交車特別安靜,高高的車頂在藍天下散發著壹種平靜的氣息,完全沒有白天的浮華。然而,附近的伊娜神廟此時相當神秘。小巧別致的寺廟建於1898年。據說是由於當年澳門的癌癥疫情,居民修建了這座寺廟,供奉哪咤作為辟邪消災的保護神。
這不是唯壹存在同樣依賴的地方。矗立在展館正面盡頭的玫瑰聖母院教堂,是西班牙人聖多明各於1587年為紀念玫瑰聖母而建。經過多次翻新和修繕,現在已經形成了豐富而莊嚴的外觀。明黃色的外墻、白色的雕花裝飾、華麗的柱廊、墨綠色的門窗以及弧形和菱形圖案的運用,襯著教堂前葡萄牙雙色波浪形礫石路面,呈現出濃郁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在教堂旁邊?神聖的寶庫?這裏收藏了300多件澳門天主教的珍貴文物,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天主教在亞洲的發展歷史。玫瑰廳每年5月13日舉行華帝瑪聖母聖像遊行,是澳門重要的天主教節日之壹。
玫瑰廳附近還有中國傳統宗教建築關帝廟。三界會館,建於1750,是澳門最早的華商行會組織,也是當時清政府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後來會館的作用逐漸消失,發展成今天的關帝廟。關帝廟規模也不大,青磚外墻簡單,傳統的?關帝古廟?四個漢字和精致的手工雕刻在周圍許多西式建築的映襯下很有個性。
法師寺,建於1488,是歷史名城中的又壹座中國寺廟。有山海,有參天古樹,有飛檐翹角,有雕梁畫棟,廟門三個鍍金楷書?媽祖閣?,兩邊?德周華雨,澤潤晟敏?廟門鐫刻對聯,有媽祖娘娘石像,兩邊各有壹副對聯?湄洲山發現至今已有36天,在粵東已是千百萬年的榮耀。。
媽祖、關帝、哪咤這些中國傳統的民間信仰,在澳門根深蒂固,數百年來成為中西文化在這裏融合發展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