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新歌》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電工鋼、錄音機、磁帶、竹笛、電子白板。
教學方法:講解、示範、分析。
教學目標:
1.欣賞長笛獨奏《牧民新歌》,從音樂中體會牧民在新社會的新生活,從而激發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通過欣賞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音樂風格,形成聽優美音樂的良好習慣和與他人合作分享快樂的審美過程。
3.通過欣賞培養感受和體驗音樂的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整體音樂意境和音樂形象。
教學難點:通過音樂欣賞,讓學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樂的風格,感受牧民的新生活。
教學過程:
壹、組織教學
1.向老師和同學問好。2.核對人數
第二,新課程的引入
1.情況介紹
教師播放《草原上的旭日》,要求學生聽完後思考這首歌的名字,並說出這首歌屬於哪個民族的民歌。)
2.交流和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了解蒙古族:蒙古包:蒙古族服飾:歌舞:賽馬?總之,蒙古族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有著燦爛的音樂文化?靠雜草為生?遊牧民族。)
3.引入新課程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笛子和簡單介紹笛子來介紹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欣賞笛子獨奏《牧民新歌》。)
三,學習目標的解讀
1.欣賞長笛獨奏《牧民新歌》,從音樂中體會牧民在新社會的新生活,從而激發熱愛民族音樂的情感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通過欣賞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音樂風格,形成聽優美音樂的良好習慣和與他人合作分享快樂的審美過程。
3.通過欣賞培養感受和體驗音樂的能力。
三,新課程教學
1.欣賞整首歌
老師播放《牧民新歌》全曲,讓學生聽音樂,感受音樂的基本情感。)
介紹作者
簡廣義:著名長笛演奏家1944出生於四川省重慶市。他原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播藝術團獨奏者。他是中國著名的長笛演奏家和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牧民新歌》、《山村婚禮》、《遊子之歌》等。
3.深入工作
(老師再次整體播放《牧民新歌》的音頻,要求學生仔細聽音樂,劃分曲式結構(* * *四段),分析每段的音樂意境和音樂形象,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總結工作
老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整首歌曲的音樂形象,促使他們像寫文章的中心思想壹樣用書面語言來寫。然後,老師對每組寫的優美語言進行點評,鼓勵學生大膽描述音樂。)
第四,拓展延伸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蒙古族音樂的特點:曲調緩慢深情,節奏自由穩健,音樂多采用羽音結構,具有廣闊豪放的藝術風格。主要的伴奏樂器是馬頭琴和聖黑仔。如騰格裏歌手演唱的《天堂》、胡松華演唱的《頌歌》、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
動詞 (verb的縮寫)合作和互動
(教師用笛子演奏樂曲的快板部分,並讓部分學生表演騎馬,要求其他學生配合節奏積極感受和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第六,分享收獲
教師組織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七。分配
1.收藏《牧民新歌》的CD、磁帶、mp3音樂。
2.畫壹張簡單的草原風光圖。
3.學唱壹首蒙古族民歌。
關於《牧民新歌》的思考歌曲《牧民新歌》是由我國著名長笛演奏家簡光義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以內蒙古民歌音調為素材創作而成。作品以濃郁清新的民樂風格、親切感人的旋律、明快的節奏,展現了內蒙古大草原的風光和壹派生機勃勃、喜人的草原景象,展現了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風貌。音樂分為四個部分:引言-柔板-快板-結尾部分。
作品簡介:自由表達展的介紹展示了壹幅綠草如茵、高雲密布的壹望無際的大草原的畫面,優美的旋律充滿了渾厚激昂的感情,十分動人。
柔板:表現了音樂的主題,表現了牧民們悠閑地騎著慢馬,時而歡快甜美,時而低背向內,時而興奮熱情地歌唱生活,贊美家鄉。
快板:描繪牧民騎馬奔馳時蹄聲歡暢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