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管理的五大核心理念是什麽?1壹、企業環境管理思想
所謂“環境管理”,就是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涉及到企業管理的各個層面、領域、方面和過程,要求在企業管理中處處考慮環境保護和綠色理念。這壹思想可以概括為“5R”原則,即:
(1)研究,將環境保護納入企業決策要素,重視企業環境對策研究;
(2)減少(再減少),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減少或消除危險廢物的排放;
(3)再利用,將傳統產品變為環境友好型產品,積極采用“環境標誌”;
(4)回收:回收廢品;
(5)救援,積極參與社區環境大掃除活動,對員工和公眾進行綠色宣傳,樹立綠色企業形象。具體來說,企業實施環境管理要達到三個主要目標:壹是物質資源利用最大化,通過集約化的科學管理,使企業所需的各種物質資源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利用,單位資源的產出得到最大化和最優化;二是廢物排放最小化,通過實施預防措施和全過程控制的環境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廢物;第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是綠色的。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對環境和消費者無汙染、安全、優質的產品。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資源利用得越充分,環境負荷就越小。綠色產品將促進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通過這三個目標的實現,使企業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同步,企業和社會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雙贏之路。實施環境管理的關鍵在於:
(1)樹立環保管理理念。環境管理的實施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需要企業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因此,企業要用環保理念來指導產品結構的規劃和改造,切實制定“環保計劃”,實施“環保工程”,制定“環保標準”,樹立“環保標兵”,動員全體員工積極開展全方位的“環保革命”,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2)積極實施IS014000新環境管理體系。199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頒布了IS014000系列國際環境標準,以規範企業的組織行為,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汙染,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思路
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這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根據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企業是由股東、債權人、供應商、經理、客戶、員工、政府和社區組成的實體。因此,企業的狀況不僅關系到股東的利益,也關系到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基於這壹理念,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認為,企業應該從追求股東利益至上轉向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並重的發展模式。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載體,企業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企業的長遠發展離不開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因此,企業在關註經濟利益的同時,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織,更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企業供應鏈管理思想
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從供應商到客戶的業務流程的集成管理,目的是為客戶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服務和信息。產品(實物)從最初的供應商流向最終的客戶,而資金是反方向流動的,信息是雙向流動的。因此,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對真實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SCM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理念,有效地整合了供應商、分銷商和零售商的網絡,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提高了整個運作過程的效率。因此,供應鏈管理在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繼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之後的第三利潤增長源。
四,企業移動管理的思路
與以往的應用平臺相比,移動管理平臺具有更強大的優勢。它以移動信號將企業管理從電腦桌面延伸到世界的任何壹個角落,為企業帶來了工作模式、流程和理念的變革,也為移動通信、商務服務和管理軟件的聯合發展創造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面向企業用戶的企業移動信息管理平臺M-ERP是傳統企業應用和無線應用的統壹平臺。通過該平臺,可以整合企業應用資源,提煉無線應用價值,將具有移動價值的應用呈現給客戶,為企業客戶選擇更多的應用終端,從而體現“便攜商務”的客戶應用價值。針對現代企業對移動管理的特殊需求,基於M-ERP平臺開發了壹系列應用服務,包括移動辦公、移動管理f-jp、移動郵件、企業移動門戶、移動數據采集、移動店門、移動報銷中心、手機市場調查等。客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單元級應用,並可以靈活擴展。可以說,M-ERP具有“高便利、易應用、重體驗、低成本、快交付”的特點。作為移動的兩大業務支柱之壹,移動管理(M-BIZ)是企業管理的後端應用,包括企業對企業(BtoB)和企業對員工(BtoE)管理。而M-ERP企業移動信息管理平臺是移動管理業務線的核心產品。作為傳統企業管理的補充和延伸,進入移動管理行業也有較高的門檻,不僅需要移動商務本身的開發技術,還需要對企業市場和企業管理信息化的了解。
五、企業精細化管理思想
管理首先是形勢的需要。現在企業成本增加,金融風險擴大,利潤空間縮小。其次,企業要有追求完美的精神。
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益為目標,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對管理對象實施精準、準確、快速的規範和控制。管理的思路是:摒棄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率作為管理創新的基本目標,用具體明確的量化標準代替籠統模糊的管理要求,改變經驗主義的管理模式;把量化標準滲透到管理的各個環節,把量化數據作為提出問題的依據、分析判斷的依據、檢查評價的尺度,把無形的管理變成有形的管理;用量化的數據來規範管理者的行為,引導、調整和控制管理過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管理行為。
現代企業管理的五大核心理念是什麽?2企業成長過程中,是壹個將企業做大做強並探索其意義的過程,每個階段面臨的不同問題賦予企業成長過程不同的意義。我們必須不斷提高企業的內在素質,形成企業管理的五大核心能力,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壹、文化管理
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壹致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的內在凝聚力和外在號召力。文化和理念是企業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企業持續經營和長期發展過程中打造優秀團隊的堅實向心力。
二、過程管理
提高企業效率的關鍵是流程,流程管理的實現需要改變傳統管理的壹些習慣。
1.打破職能習慣:大家只關註部門的職能完成程度和垂直管理控制,部門之間的職能行為往往缺乏完整的有機聯系,導致企業整體效率下降。所以壹定要打破職能劃分的習慣。
2.培養系統的思維習慣:將企業的行為視為壹個過程集合,對這個集合進行管理和控制,強調整個過程的協調性和對象化。每個作業都是流程的壹部分,是流程的壹個節點。它的完成必須滿足整個過程的時間要求,時間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標準之壹。學會用思維調整工作順序,安排合理的時間流程,限定目標數量和完成時間,從而高效完成工作。
第三,系統管理
從員工的角度來說,制度管理是壹只無形的手,約束著他們的行為,違反了就會受到懲罰;另壹方面,員工對這種約束制度也不是特別抵觸。如果系統實施得好,會給日常工作帶來便利。如果不合適或者過於強制,就會適得其反。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制度不能對員工太緊,否則會像強制制度壹樣壓榨員工,讓員工不滿。因此,管理者不能把員工當成機器來接收工作,而必須在標準化管理制度的實施下,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不是每個制度都適用於所有企業,找到適合自己公司制度的制度才是根本。
第四,組織管理
權力和責任壹直是管理中需要平衡的兩個方面,而讓這兩個方面保持平衡狀態是組織管理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1.統壹指揮:壹個人只能有壹個直接主管。
2.管理範圍:有效管理範圍為6-10人。
3.分工:根據權責和專業化進行橫向和縱向分工。
4.部門:分工產生的同壹專業的員工聚集在壹個部門,由壹個經理領導和協調。
組織設計的原則是平衡權力和責任的關系。因此,組織管理的實現需要兩個條件:專業化和分權化。
專業化:所謂專業化,是指個人具備哪些專業領域的技能和知識,在哪些領域有豐富的經驗,讓這類人負責管理那個部門的工作。這樣專人管理專人事務,工作才能高效優質完成。
放權:做自己有權做的事,自己範圍內的事自己負責。這是有序的,但有些領導喜歡超越自己的職權範圍,不是玩自己的專項,而是涉及其他領域。利用自己的職位權做壹些指示,會導致別人無法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也會因為自己的不專業導致壹些不必要的麻煩和問題。
放權:作為領導和企業高層,如果不願意放權,只能越來越累,整個公司的業務進展會非常緩慢。因為大家都要排隊等妳的選擇信息。放權讓下屬大膽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樣不僅會得到尊重,領導也會放松,工作也會進步很快。不然妳為什麽邀請他來?流水線機器?還是遙控器?妳按下按鈕,他就換頻道。
動詞 (verb的縮寫)計劃管理
沒有計劃就沒有秩序,計劃管理要解決目標和資源的關系是否匹配的問題。因此,計劃管理包括三個關鍵要素,即目標、資源及其匹配關系。
以目標為基點;目標管理的實現需要三個條件:
1.來自高層的大力支持;
2.目標應該能夠測試;
3.目標應由最高管理者確認。
以資源為對象:很多人通常認為目標是計劃管理的對象。實際上,計劃管理的對象是資源,資源是實現目標的條件。實現計劃的唯壹途徑是獲得資源。
目標與資源匹配就是結果:這是衡量計劃管理質量的標準。當資源能夠支持目標時,就可以實現計劃管理。當資源不能支持或超過目標時,要麽是“白日做夢”,要麽是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