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環境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調整人與環境關系的法律行為,主要表現為保護自然資源和限制其利用。這裏需要澄清的是,環境立法是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並不是所有包含環境的法律都是環境立法。比如環保產業稅收立法屬於稅法而非環境法;要求政府加大環保產業投入的立法屬於財政收支法而非環境法;調整經濟轉型的立法屬於經濟法而非環境法;推動環保科技進步的立法屬於科技法而非環境法。總之,環境立法僅限於對自然環境的直接保護和對自然資源使用的限制。如果對方堅持壹切與環境有關的立法都是環境立法,那麽刑法中的規定都是與人民有關的。刑法是民法嗎?
發展經濟學家克拉克將“經濟發展”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生產財富總量的增長;2.技術進步;3.產業結構的變化;4.資本積累;5.國際經濟關系的進展;6、經濟體制的進步。首先,經濟發展要符合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並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分配到產生最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地方。
我們認為環境立法阻礙了經濟發展,原因如下:
1,由環境立法的目的決定。經濟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而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它通過犧牲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來實現社會發展。資源按用途可分為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但它們是統壹的。比如,木材既可以是經濟資源,也可以是環境資源。環境立法限制了資源用於經濟目的,限制了總生產財富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當然也阻礙了經濟發展。雖然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但在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阻礙經濟發展的後果。
2、由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決定。法律規定嚴格但僵化,立法程序復雜,法律修改難度大,往往無法隨時調整,所以立法總是滯後於實際情況。法律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它必然會阻礙經濟發展。美國曾經立法禁止獵殺野狼。起初,這條法律阻礙了狩獵業的經濟利益。後來野狼在法律的保護下過度繁殖,成為農業和旅遊業的禍害。於是,美國政府不得不花錢雇人捕殺多余的野狼。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力量。後來,美國政府轉向經濟手段來控制環境。政府每年向獵人出售壹定數量的“捕殺野狼許可證”,而不是禁止捕殺野狼。當科學家觀察到野狼數量增加時,許可價格降低,反之亦然。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又為政府增加了財力,還節省了政府雇傭獵人捕殺多余狼的支出,真正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這個案例說明,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即因時因地因地制宜,而環境立法由於其剛性,無法隨時調整,因此阻礙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當然也阻礙了經濟發展。
3.法律行為參與市場機制導致價格不合理,從而限制經濟發展。環境立法通過強制手段配置資源,本質上是通過國家強制力為資源定價,而不是通過市場機制。這種強制力會導致不合理的價格。比如臺灣省的水資源法規定農業用水優先於其他用水。事實上,農業用水定了低價,其他用途定了高價。今年臺灣以外地區發生缺水危機,這個法律的弊端立刻顯現出來。臺灣新竹的高科技園區也缺水,但政府長期以來並沒有限制農業用水,而是優先供應農業用水,這讓新竹工業園損失巨大,遠遠超過農業效益。在臺灣省的大都市臺北,主要使用的水是生活用水。但政府為了保證臺北縣的農業用水,犧牲了臺北的餐飲、旅遊、教育行業,損失大大超過了收益。本來法律追求的是公平,但是對方覺得這樣的環境法公平嗎?制度經濟學的鼻祖科斯曾經用壹個“環境汙染”的例子來說明“資源產權”比“環境立法”更重要我們還是以臺灣省的案例為例吧。假設政府制定經濟法,規定水資源的產權屬於農民,農民可以自由出售自己的產權,那麽新竹工業園區或臺北市經營者可以出高價向農民買水。顯然,農民願意出售水資源,因為如果農民不出售,他們使用水資源的收入低於新竹和臺北運營商提供的收入。只有通過市場機制把水資源用在更合理的地方,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我們認為,雖然環境立法會阻礙經濟發展,但它可以促進社會發展。我們提倡環境立法,也希望大家能看清環境立法的局限性,盡量用經濟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來保證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
反駁:(可用於攻防總結)
展望21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我們在哪裏,現在的辯論地點,我們現在的坐標是太陽系中唯壹的藍色星球——地球。是母親生我養我,這裏的壹切都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我們的下壹代,也為了讓這個藍色星球上的萬物得以存活,我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捍衛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目標上我們彼此沒有矛盾,但是在手段上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另壹方認為可以通過環境立法來促進經濟乃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原因有三:
1.維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是環境治理或環境立法,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壹是對方認為環境立法保護了自然環境,所以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那麽如果立法規定全國所有的汽車都不能使用汽油,這不是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給經濟壹個未來更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但問題是:它促進了經濟發展嗎?第二,如果我們發明了汽車尾氣凈化器,還需要立法規定大家不要用汽油嗎?科技的發展可以讓消費者以更低的成本購買汽車,刺激更多的消費,保護環境,從而同時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環境立法至少只能阻止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但另壹方卻把這種“預防”的作用稱為“促進”。推廣作用在哪裏?請不要把科技發展的功勞都歸於環境立法,環境立法並不壹定導致科技發展。比如禁止所有人使用汽油並不壹定導致汽油替代品的誕生,禁止所有人伐木也不壹定導致木制品替代品的產生。正是因為環境立法不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口號,而不是“環境立法興國”。
2.環境立法可以防止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但它具有嚴重的局限性,這決定了它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它的作用只是最低級的預防,而不是促進。立法只是規範和約束人類行為的第壹步。法律在現實中的有效性只能通過政府強制執行和公民遵守來實現。另壹方認為環境立法改善了環境,但沒有嚴格的執法和良好的守法公民,立法只是壹紙空文,更不用說經濟發展了。中國人大早在1984就已經頒布了森林法,但執法不力間接導致了1998年的長江洪水。青海省在1994頒布了《草原承包管理辦法》,但這部法律可執行性差,等於壹紙空文,從未實施過。我們不否認立法的積極作用,立法是執法守法的前提。另壹方的邏輯是:環境立法促進環境改善,然後環境改善促進經濟發展。但是,第壹個推理環節根本不成立。環境立法如何必然導致環境改善?請稍後解釋清楚。
3.治理環境的方式很多,但環境立法有嚴重的局限性,主要是過於死板,不能因地制宜。制度經濟學和法經濟學都告訴我們,實現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更不用說環境立法了,這壹點早已被世界各國的實踐所證明。再舉個例子:北京市規定,全市所有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住宅都不允許使用煤和木柴。雖然這次環保立法至少保護了環境,但是我們知道正宗的北京烤鴨必須用特殊的梨木烤制才有它的風味。由於北京的立法規定,所有的北京烤鴨店都要用煤氣來烤北京烤鴨。這樣的烤鴨不僅失去了原有的風味,而且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阻礙了餐飲業的發展。如果用經濟手段對使用煤和柴火的用戶征收環境稅,那麽效益好的北京烤鴨店就能負擔起環境稅,繼續使用柴火。法律之外的寬容促進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總之,我們認為,環境立法由於其剛性,在時間上不能適應時空的變化,也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阻礙了經濟發展。
自由辯論中的攻防;
要點:環境立法促進經濟發展的解釋相當困難。主要問題是環境立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必須通過立法、執法、守法來實現。即使立法、執法、守法都做到了,也只是達到了環保的目的。他們會繼續從環境保護來推斷經濟發展,這並不壹定導致產業結構的優化,還取決於科技進步和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需要註意的是,對方會把與環境有關的壹切都稱為“環境立法”,在自由辯論時必須指出來。
辯護:
1.中國憲法規定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同時進行。如果環境立法阻礙了經濟,是否意味著憲法是相互矛盾的?
憲法沒有矛盾,因為它不僅鼓勵經濟發展,也鼓勵社會發展,保護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壹部分。當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出現矛盾時,我們不得不通過環境立法來阻礙經濟發展,以保證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
2.漁業法規定,要充分利用水域發展漁業。這是否也阻礙了經濟發展?
告訴對方漁業法屬於經濟法,不是環境立法。經濟立法的目的是經濟發展,環境立法的目的是社會發展,這需要經濟成本。如果對方認為漁業法立法促進了經濟發展,請告訴我們如何促進。如果沒有執法守法,單靠立法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3.對方是不是贊成環境立法,認為環境立法阻礙經濟發展,那我們還要發展經濟嗎?
當然,我們需要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拋棄壹方來保證另壹方。比如環境立法,就是尋求社會發展而不是經濟發展的例子。我們知道,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應該始終以人為本。我們不應該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後代的生存環境,也不應該為了環境而讓這壹代餓死。很多非洲國家沒有環境立法,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把高汙染工廠搬到那裏,非洲是壹個面臨饑餓威脅的大陸。按照對方的邏輯,妳是不是要告訴非洲領導人,只要對環境立法,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4.環境立法保障環境發展,將促進旅遊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但它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壹個整體概念。對方怎麽知道旅遊業和環保業的收益壹定大於制造業的損失?況且立法只是第壹步。環保立法能保護環境嗎?中國1984年就有森林法,但為什麽1998年長江發洪水?到底是靠森林法保護森林,還是靠嚴格執法和守法公民保護環境?我們已經指出,要解決經濟與環境的雙贏,不能靠硬性的環境立法,而必須用經濟手段來保護產權、調節稅收和科技進步,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5.立法規定使用環保產品,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首先,環保產品是科技進步的結果,推動經濟發展的是科技進步而不是立法。第三,環境立法阻礙了傳統產業的發展。這不是妨礙嗎?最後,經濟發展是總體概念。請對方分析壹下為什麽環保行業的收益壹定要大於傳統行業的損失。
攻擊:
1.經濟發展是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的夢想目標。既然環境立法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為什麽小布什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2.另壹方認為環境立法可以促進經濟轉型。經濟轉型的關鍵因素是什麽?為什麽中國在80年代就有了森林法,但經濟直到90年代才轉型?是環境立法促進了經濟轉型嗎?
3.環境立法壹定會帶來經濟轉型嗎?沒有科技進步和執法,環境立法如何帶動經濟轉型?
賽後評論:
這個比賽是典型的技能戰。電子科大用很多文字遊戲和概念遊戲,中科大用很多邏輯遊戲。應該說雙方勢均力敵,從比分差距上基本可以看出來。比賽不夠精彩,主要是雙方並沒有把展示自己的風采作為參加辯論的目的,而是過於註重勝負,所以用了那麽多技巧試圖出奇制勝,對辯論的挖掘明顯不夠深入。